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布局初步评价

2011-09-11 02:19曾桂菊
治淮 2011年10期
关键词:蓄洪区行洪阳关

刘 玲 曾桂菊

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布局初步评价

刘 玲 曾桂菊

淮河干流现有行洪区17处,分布在淮河中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两省,总面积1295km2,耕地122万亩,区内人口57万,GDP总值26亿元。17处行洪区分别是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香浮段、潘村洼和鲍集圩。

为充分发挥行洪区的作用,解决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淮河干流河道的实际情况和防洪体系完善的总体要求,从恢复和扩大河道滩槽基本泄洪断面和降低对行洪区行洪的依赖程度出发,通过退、废或完善等措施,对行洪区进行调整,实现人水和谐相处。

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的总体布局是:南润段、邱家湖行洪区改为蓄洪区;姜家湖、唐垛湖联圩成有闸控制的姜唐湖行洪区;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废弃还给河道;石姚段、洛河洼、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潘村洼行洪区改为防洪保护区;寿西湖、董峰湖、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鲍集圩行洪区作为洪泽湖滞洪圩区的一部分。

行洪区调整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一、在流域防洪除涝体系中的作用

淮河干流行洪区是淮河干流河道泄洪断面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河道泄洪能力的不足。行洪区调整扩大了淮河干流行洪通道,巩固了河道的设计泄洪能力,减少了行洪区的启用次数,提高了排涝能力。

行洪区调整通过退建、废弃部分行洪区归还给河道面积约115km2,约占行洪区面积的10%,扩大了河道过流断面,正阳关以下河道基本整理出宽约1.0km的排洪通道,行洪更加通畅,确保安全下泄河道设计流量,保障淮河中游重要防洪区防洪安全。

行洪区进行调整后,在淮干设计洪水位下,洪河口~正阳关河道设计流量从6300~8300 m3/s提高到了7400~9400m3/s,正阳关~涡河口河道设计流量从9200m3/s提高到10000m3/s,涡河口~洪山头河道设计流量从11800~13000m3/s提高到13000 m3/s。行洪区使用前河道滩槽泄量,正阳关以上流量为7000m3/s,正阳关~涡河口段从5000 m3/s提高到8000m3/s;涡河口以下段从7200 m3/s提高到10500m3/s。在淮河干流遭遇中小洪水时,淮干行蓄洪区的启用次数将大为减少。

行洪区调整后,河道平槽流量王家坝~正阳关将由目前1500m3/s提高到1600m3/s,正阳关~涡河口将由现状的2300m3/s提高到2500m3/s,涡河口~洪山头将由现状的3000 m3/s提高到3700m3/s,正阳关~涡河口段可减少沿淮两岸“关门淹”历时4~6天,提前退水2~3天;涡河口~洪山头段可减少沿淮两岸“关门淹”历时3~5天,提前退水1~2天,可减轻沿淮两岸的排涝压力。

表1 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前后行洪区启用水位对比表

二、在流域防洪保安中的作用

淮河干流遇中等洪水就需启用行洪区,每次进洪,群众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财产损失较为惨重,社会管理成本很高。行洪区调整将一部分行洪区改为防洪保护区,增加了安全区的范围,增加面积约400km2,约占行洪区总面积的30%。结合行洪区居民迁建,将行洪区内全部57万居住人口安置在安全的地方,行洪时无群众撤退转移,保证了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改善了居住环境。

三、对淮河干流行洪能力的影响

淮干行洪区调整扩大了淮河干流的行洪通道,增加了河道的泄洪能力。行洪区调整后,洪河口~正阳关河道设计流量从6300~8300m3/s提高到7400~9400m3/s,正阳关~涡河口河道设计流量从9200m3/s提高到了10000 m3/s,涡河口~洪山头河道设计流量从11800~13000m3/s提高到13000 m3/s,确保了安全下泄河道设计流量;行洪区使用前河道滩槽泄量,正阳关~涡河口从5000 m3/s提高到8000 m3/s,约为10~20年一遇,涡河口以下流量从原来的7200 m3/s提高到了10500m3/s,约为20年一遇,遇中等洪水时,河道滩槽泄量可基本满足防洪要求。

淮河干流洪河口至正阳关河道已整理出一条1.5~2.0km宽的行洪通道,通过行洪区调整,正阳关以下河道也基本整理出宽1.0~1.5km的排洪通道,淮干行洪区调整前正阳关~涡河口段不足1.0km堤距河段长65.9km,占52%,调整后不足1.0km堤距河段长8.3km,仅占7%;涡河口~洪山头段不足1.0km堤距河段长99.4km,占67%,调整后不足1.0km堤距河段长31.7km,占21%。淮干行洪区调整拓宽了淮河干流行洪通道,使排洪更加通畅。

四、对行洪区运用标准和进洪机遇的影响

行洪区调整增加了河道的泄洪能力,河道设计流量增加800~1200m3/s;行洪区使用前河道滩槽泄量增加3000~3300m3/s;河道平槽流量增加100~700m3/s。

在淮河干流遭遇中小洪水时,淮河干流行洪区的启用次数将大为减少,由4~18年一遇提高到10~50年一遇,还有6处行洪区改为防洪保护区,设计标准内将不启用。

表2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前后进、退洪控制工程对比表

行洪区调整后,行洪区启用水位将提高0.02~1.25m,也将降低行洪区启用频率,详见表1。

五、对行洪区防汛调度运用的影响

调整前行洪区大多没有进退洪控制工程,多以自然溃堤和人工爆破方式进行分洪,口门大小、进洪量和进退洪时机很难控制,存在破口行洪难度大、行洪不及时、效果差的问题。行洪区调整在行洪口门处都建有行洪区进、退水闸,共14处,详见表2,行洪区行洪方式由口门行洪变为有闸控制行洪,使得行洪区行洪时机、进洪量都能得到控制,及时、有效削减洪峰,效果显著。

行洪区调整通过建进、退水闸,迁移行洪区范围内的人口等措施,行洪范围的房屋、附属设施和其他阻水设施将大为减少,能做到通畅行洪,蓄洪、行洪效果好,进退口门有闸控制,使得防汛调度更为灵活、可靠、安全。

六、对社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沿淮行蓄洪区全部使用时,行洪区范围内的居民全部撤退、转移到安全地点,方能启用行蓄洪区行洪蓄洪。一方面包括老弱病残在内如此大量的人口转移难度大,难以做到及时有效地行蓄洪;另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灾民,不仅社会救助难度大,社会、政治影响更大。

通过淮干行洪区的调整和安全建设,遇一般常遇洪水,在使用沿淮行蓄洪区蓄洪、行洪时,将不再需要临时转移大量人口,不仅能有效、及时地蓄洪、行洪,而且能大量减少灾民,减轻社会救助工作的难度和负担,社会、政治效益巨大。

通过行洪区调整,淮河干流由原来的17处行洪区调整为9处,减少了行洪区数量,增加了保护面积。在保护区范围内,防洪安全得到保证,可以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33001)

猜你喜欢
蓄洪区行洪阳关
淮河正涡段行洪区联合运用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遥望阳关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阳关:虚实印象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西出阳关
二维非恒定流模型在大辽河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淮河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