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缘何不敌港大

2011-09-15 05:26策划执行李帆
读者·原创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原创香港

策划/执行 李帆

今年,内地共有17名省级和市级状元选择香港大学,舍弃内地学生青睐的北大、清华。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眼中,北大、港大只是一个代称,泛指内地的名牌大学和香港地区的大学。而生源之争已不是两所学校的竞争,而是两种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竞争。

“考试分数多少是能力问题,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北大数学学院教授王诗宬如此调侃。在这场竞争中,状元们已经用脚投票。就内地状元赴港读书这一话题,我们采访了两位嘉宾。

姜辉丽:副教授,国家心理咨询师

李易: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学生,大二

《读者·原创版》:今年北京高考状元悉数被港大录走,有人说是奖学金高的缘故。

姜辉丽:也不尽然,根本的原因还是港大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当然,港大的奖学金设置确实比较独到。向学生颁发奖学金,是学校放低自己,欣赏学生、肯定学生才能和人格的姿态,这是学生以及任何有尊严的人的向往。港大对那些贫困家庭出来的优秀学生格外关照,然而这种关照又绝不是以资助、免费、助学之类的名义给予的。而内地的助学金、免学费之类呢,哪个不是居高临下、把学生看成弱者?

《读者·原创版》:香港的大学在软性服务上有什么过人之处?

姜辉丽:有个北师大的女研究生,前年申请去港大读博士。她在读研时注册结婚了,去了港大不久后了解到,在读学生生孩子,校方包揽孕期体检、生产、给孩子接种疫苗及体检等全部相关费用和一部分生活补助,还给产妇另辟单间以便照顾孩子和与家人团聚。于是她入学半年后就怀孕了,现在她的学业、生活都很顺利。这位学生最感慨的就是,她在内地读书,无论成绩如何,始终要服从导师和学校。

《读者·原创版》:内地学生去香港读大学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除高考之外,需不需要加试?

李易:香港大学不参与内地高考统招,录取时会综合考虑面试和高考成绩。面试一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据我所知,面试问题有对于内地盗版猖獗的看法、对于计划生育的看法、对于国外学生在读大学前的gap year(指中学毕业后上大学前所休的1年假期,用于实习或旅游)的看法等等,大都是与时事有关的。我就读的香港中文大学划入内地高考统招的提前批,不需要面试。

《读者·原创版》:在内地大学和香港的大学之间,您会让孩子怎样选择?

姜辉丽:我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也会告诉他我自己的想法。除了港大的魅力之外,家长还需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些孩子比较自立,渴望独立的愿望更强烈,更喜欢探索和经历,这样的孩子在上大学期间远离父母无疑是件好事。而有些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独闯江湖的胆识,这样的孩子一旦出去会很难适应新环境。每年10月份左右,一些新生出状况的很多:对学校失望,觉得专业不好、生活环境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等等。总之我觉得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失时机地多鼓励孩子大胆选择。

《读者·原创版》:你在香港就读一年以后,对当地高校教育评价如何?

李易:香港的教育方式与内地很不一样,一门课一周上三个课时,其中一个课时是教授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们解释基本概念,而剩下的两个课时都留给学生自行讨论。一开始我总是静静地看着其他小组成员高谈阔论,后来慢慢地也参与讨论,顿时觉得自己的思路开阔了,因为与别人的观点碰撞有了火花。总的来说,香港课程负担较轻,假期很长,暑假长达4个月,但学习的过程或许更累,要求也更高。香港的学校不仅重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参与活动的时间比读书学习的时间可能还要多。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第二年才选择专业,第一年可以自由地根据兴趣选读课程,再考虑自己想学的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这种方法非常好。

《读者·原创版》:按照这种形势,港澳地区的高校会不会把内地优秀生源尽数抢走?

姜辉丽:我们不必这样悲观。内地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不是已经开始为争取优秀生源而采取措施了吗?尽管有些做法不尽如人意,但这是个过程,必须经历。这既是问题,也在给内地大学敲警钟。我相信内地大学的相关人士会有相应的调整办法。一些内地高校也有自身的魅力和资本,不会经受不住这样一点竞争的。只要我们自信而不自负,勇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就会真正达到因材施教、求贤若渴的境界。

猜你喜欢
香港中文大学原创香港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与启示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的教医研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香港ifc商场
香港
部署进取策略 招收优质人才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