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苏州园林对生态园林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2011-09-28 00:34撰文
浙江林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生态园林苏州园林园林

□撰文/戴 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苏州园林对生态园林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撰文/戴 刚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近年来,伴随着“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理念的提出与实践,生态园林建设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其将乔、灌、草有机结合,构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具备保持水土、美化环境、降噪降温等诸多优点。今天的城市园林在范围上也有了外延,包括各种公园、街头小游园、花园等公园绿地,各种防护绿地,风景名胜与自然保护区绿地,各种庭园以及交通绿地等。

园林及其艺术历史悠久。中国园林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分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苏州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园林兴建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状态密切相关。苏州园林在布局、设计和人文内涵上对于当今生态园林的规划和建设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小而精致的布局规划

由于苏州古典园林中有不少是处于繁华市井中的私家园林,目的是为了满足私人用户而设计建造的,而造园者多为沉浮官场多年的归隐官员,深谙“隐逸”的人生哲理,精神上诉求收敛低调的建筑风格,加之土地面积、空间规模的局限,形成了小中见大的特点。

“大海浩瀚万千,却可一沤见之;群山巍峨延绵,一拳石略微知之。”从园林景观角度看,建筑对整体布局的浓缩与精炼反映在“聚景”和“点景”这两大主要功效上。苏州园林通过建筑自然化,巧妙地将其融入周围的山水环境之中,既点缀了风景,又通过引景于室内收纳并延伸了风景。此外建筑也参与了“借景”、“对景”的设计。借景与对景的应用使得园林内部景物的观赏更富有层次感,体现了中国园林“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

整体园林的规划上,以网师园为例。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小胜大的典范。

现代生态园林中,苏式园林空间营建的范例——“苏州庭园”吸收与发扬了古典园林“小而精”的特点。建筑师设计的巷、弄,一般只有2米宽,显得窄而深,打开小门就可见一片大的宅院,而走到尽头又会峰回路转,以此来暗合“隐于城市山林”的理念。同时巷、弄的精巧设置又具备了交往的功能,连接地下车库窄而深的巷弄通道,使得汽车无法出入,而安排了从车库回到家的步行系统,一是业主能够体验“回家”的感觉,二是可以提供与邻里交流交往的机会。

因地制宜的灵活设计

苏州园林“小巧”的地域限制则对设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得他们在追求“玲珑”、“精雅”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成就了苏州园林“因地制宜”的固有特色。

在人工植物的配置上,苏州园林集中突出了与建筑的相协调及符合建筑周围小环境的特质,如结合采光在建筑物的不同立面配置阳性、中性和耐阴性树种,而在水体旁的植物则多配置耐湿性树种。经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苏州四大园林植物配置结构中的植物大部分表现健康,乔木如女贞、银杏生长指数较高,很多植物如木瓜—石榴、贴梗海棠—柳树、云南黄馨—梅花、紫叶李—腊梅、圆柏—腊梅、云南黄馨—贴梗海棠、石榴—紫薇、腊梅—石榴、木瓜—柳树等都形成了种间正联结的关系,这非常符合生态学的要求。

苏州传统园林中,以拙政园为例。拙政园建址位于地势低洼处,排水不畅而多处积水,文徵明主持设计时并未大兴土木进行填土架高等工程,而是巧妙地引水为池,反而以水为轴将拙政园的景点全部囊括在内。之后历代的园主也都秉承了这一理念,从而形成了现今这座曲折迂回而又富有灵气的拙政园。

坐落于美国洛杉矶圣玛利诺市亨廷顿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及植物园内,以苏州园林为蓝本设计的现代园林——流芳园在设计上不拘一格,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而有所突破和创新。因园区整体面积大,设计团队安排了闭合、环形几何串联及中心辐射式结合的综合式游览路线,使游人可以按照各种路线行进观赏,于不经意之间得到美的享受。在满足加州当地有关残疾人员正常通行的建筑法规条例方面,通过和美国当地设计公司奥芬豪斯联合事务所的合作,纳入了残疾人坡道,即对园林竖向设计的理念进行了发展与革新。

浓郁深厚的人文内涵

苏州园林得以称之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不单因为其具备历史文化价值,其本身也是中国高雅艺术文化的载体。园内的匾额、书画、雕塑、建筑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艺术气息。人文内涵的赋予使得苏州园林化静为动,从单纯的承载自然美提升至融合了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宝库。

苏州园林内植物、色彩等造景艺术充分体现了造园者的志趣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怀。竹是园中的灵性植物,被传统园林赋予儒家思想中“比德”的最佳代言者之一。“虚心密节,性体坚刚,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因为竹子节与节之间的空心,也是佛教概念“空”和“心无”的形象体现。道家对黑白两色极为推崇,认为黑色玄妙高贵,白色朴素纯洁。道家这种清静无为、简单质朴的思想体现在建筑上就是黑白映衬、粉墙黛瓦的清素。“曲径通幽”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的空间组织手法,在苏州园林内亦有大量的应用。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体现了古代造园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道家“修身养性”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高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所建的狮子林为元代苏州园林的代表。狮子林“燕誉堂”种植玉兰、海棠和牡丹,寓意为“玉堂富贵”;“修竹阁”、“立雪堂”以竹景为名,有“万竿绿玉绕僧房”之意;“问梅阁”内窗纹、家具装饰、地面花纹皆雕刻成梅花形,屏上书画也都取材梅花,寓意园主“甘于淡泊”、“自奉高洁”的情操。

华裔美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追求苏州园林的意境而非形式的简单模仿,以“神似而非形似”的方式传承了历史文脉。平面上以开放空间区分了九宫格的拓扑结构,单独格子又是内向的方形空间,以这种层级嵌套结构表达了对苏州传统园林“内聚性”的注解和创新,唤起人们心中“中”的印象。苏州博物馆新馆整体以水池为中心,北以拙政园院墙为界,东西南方向为博物馆建筑主题,所有展厅流线均围绕水池布置。水池对岸北墙之下为独创的“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片石假山,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博大精深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生态园林的典范,也是多元文化的综合,它充分体现了释道儒“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观念和“内省”、“隐逸”的人文理念,模拟“三五成林”,创造“咫尺山林”的意境,有着浓郁深厚的人文内涵,应承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文化思想要求。同时反映了植物景观设计科学性、艺术性、功能性、生态性和经济性五大原则,即苏州园林灵活设计,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师法自然;布局上“以小见大”,小巧玲珑,小而精致,合理协调,动静相宜,疏密得体,借景生情,意在景中,体现形式美、意境美、时空美;功能上环境宜人,景色引人,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的需求,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富有舒适感,满足“人性回归”的渴望;造园实施上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惠,运用对称、重复、渐变、对比、变化、韵律等手法,注重物种和景观效果的多样性,乔、灌、草、路、石、屋、池等的层次性、韵律性和协调性。因此,苏州园林小空间中造景的精妙手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也要看到,由于苏州园林的宅园性质,决定了它们的建筑和硬质景观的比重是大的,布局是封闭的,活动范围是小的。照搬苏州园林的模式,因为过多的建筑、山石、铺装场路等硬质景观,不仅代价高,而且生态效益差,与生态园林的任务背道而驰。

综观世界,西方各国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愈发强调与社会学、城市规划、景观生态等多学科的融合。今后在构建现代生态园林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按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取苏州园林之优势,弃苏州园林之劣势。

猜你喜欢
生态园林苏州园林园林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策解析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探讨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生态园林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