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院携手合作 产学研协同创新
——访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

2011-10-09 09:35马武松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省部产学研广东

■ 本刊记者 马武松

省部院携手合作 产学研协同创新
——访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

■ 本刊记者 马武松

2010年7月26日,广东省政府分别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签订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协议。这是继2005年与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进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2009年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后,广东省再次牵手国家相关部门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至此,广东省“三部两院一省”的产学研合作格局初步形成。此外,《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正在加紧制定之中。日前,我们就省部产学研合作五年多来的相关情况及“十二五”时期的产学研合作,采访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

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进展顺利,成果丰硕

记者:2005年9月22日,国家教育部与广东省政府携手在广州签署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并得到科技部鼎力支持,开创全国之先河,省部产学研结合起势扬帆。五年多来,广东的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呈现出一个怎样的态势?

李兴华:开展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大创举。早在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与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同志商谈共建“211工程”和“985工程”时,就动员更多教育部直属高校支持广东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同年8月,双方在广州进一步商定由教育部组织一批高水平部属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广东与企业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9月,教育部与广东省签署《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标志着省部产学研合作正式启动。为此,教育部还于2006年1月派副司长雷朝滋同志专程到广东省教育厅、科技厅挂任副厅长兼省部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日常工作。

教育部与广东省的共同行动,也得到了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在三方共同努力下,在当时,逐步形成了“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格局,并得到了中央其他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正是在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全国有关重点建设高校、科研机构和广东产业界的积极支持参与下,我们按照省部合作协议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激荡前行,切实把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作为新时期深化科教改革、破解广东科学发展难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逐步构建起以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为点、以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为线、以建立产学研结合区域示范基地为面的产学研合作推进架构,推动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取得显著成绩,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经验和成功范例。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国共有310所高校、331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企业组织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总计超过1.2万项,年均增长43%。五年累计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项目新增产值年均增速高达94%,其中2009年新增产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多。新增利税1100多亿元,获得专利2万多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多达7.4万人。

“三大推进机制”、“四大支撑体系”和“五大创新模式”

记者:在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直接推动下,省部产学研结合在政策体系、推进机制、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开拓。通过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被总结为“三四五”的省部产学研合作推进格局,它们有着怎样的具体内涵?

李兴华: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狠抓“三大推进机制”建设

加强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是新时期推进自主创新的全新课题。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开展合作,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多层面的协调沟通机制。为此,我们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建立省部、省院高层会商机制。五年来,万钢副主席、周济院长、袁贵仁部长等国家有关部委的主要领导就深化省部、省院合作事项与我省进行了多次会商,为做好省部、省院合作的顶层设计深谋远虑,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在国家层面的推动,我们有效克服地方政府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的局限,迅速打开了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不断建立完善多级联动机制。五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相关司局与广东省直相关部门、各地市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着重从各地市经济基础、产业特色等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多级联动机制,统筹整合所需创新资源,量身定制适合各地区要素禀赋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全省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新格局。

三是建立校市、校企全面合作机制。注重长期性和战略性,突出引领性和导向性,推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400多家大中型企业相继与全国高校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为区域、产业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狠抓“四大保障体系”建设

五年来,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系统地为省部、省院合作“保驾护航”。

一是构建组织保障体系。2006年4月,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由黄华华省长担任组长,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分别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省部产学研结合各项工作。随后,珠海、东莞、中山、云浮等15个地级以上市主要领导牵头,相继成立了市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或相关协调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校也先后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产学研合作事项。

二是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五年来,省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和《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性文件。佛山、珠海、东莞等大部分地市也相继出台一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中山市率先在科技进步奖中增设产学研合作奖,树典型、推经验,引导和鼓励本地区企业开展面向广东省的产学研合作。

三是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五年来,省财政共投入1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60多亿元,引导企业投入产学研经费超过800亿元。目前全省已有一半以上的地市设立了产学研合作相关专项资金。中山、佛山等地市80%以上的科技经费投向产学研结合企业。

四是构建产学研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为纽带的社会化、专业化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近期还专门成立广东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进一步丰富了产学研服务体系。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相关企业“走出去”,把高校及科研院所“请进来”,大力开展项目对接服务。其中佛山市先后组织100多批次项目对接活动,累计促成合作项目500多项。

形成“五大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过去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始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强调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把产学研结合的基点放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需求上、放在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创新需求上、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心环节上,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形成了五大创新模式。

一是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五年来,围绕引领产业发展,省财政投入2.5亿元,带动地方财政及产学研各方投入近20亿元,共组建了34个创新联盟,涉及56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36所科研机构和440家企业。在电子信息、数控装备、白色家电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制约广东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二是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加大力度组织百校千人万企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鼓励、吸引中青年教师及其团队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自2008年省部联合启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以来,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省部、省院合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来自230所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451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带领1万多名应届毕业生入驻到2400家广东企业开展工作,快速成为入驻企业的科技传播员、科技联络员、科技调研员和科技决策员。

三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五年来,省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带动地方财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近30亿元,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校地、校企共建的各类创新平台超过1500个,其中大型综合性平台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105个。

四是服务集群经济。集群经济的主体大多是中小企业,受规模、资金等限制,单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五年来,我们发动组织60多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广东200多个省级专业镇、产业集群区、产业转移园区等进行对接,开辟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广大中小企业的新领域。

五是建设示范基地。我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超过5亿元,引导62所高校、40个科研院所在广东共建了176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促进了一大批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创新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记者:省部产学研结合五载激荡前行,既是开拓创新的五年,也是收获硕果的五年。在“三部两院一省”的大力推动下,广东省的产学研结合正逐步产生聚变效应,在南粤大地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说来,在积极应对国家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有着怎样的表现?

李兴华:五年来,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进展迅速,在我省甚至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国一大品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领广大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突围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和挑战。面对严峻形势,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加快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大放异彩”。据2010年4月广东省统计部门对9603家科技型企业的调查,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企业对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投入不减反增。2009年,企业委托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的费用比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增长了38%,而利润增长超过50%。东莞市作为本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482家企业2009年总利税比2007年仍然增长45%。如东莞柏百顺公司近年来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帮助下,共建了阻燃材料技术研究院,近10名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开发了多个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阻燃剂和特种树脂并迅速占领市场,企业连续三年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正是在这样一批科技企业的引领和推动下,我省广大企业开展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的信心明显增强,积极性明显提高,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加快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步伐

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五年来,我省的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直接推动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通过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和示范基地、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高校与专业镇对接等手段,我省成功突破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如近年来数十家佛山市陶瓷企业联合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成立的陶瓷清洁生产创新联盟,成功攻克了一系列陶瓷行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改变了传统生产工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在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通过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集聚,在电子信息、数控装备等领域研发出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如惠州亿纬公司和武汉大学合作,成功设计和制造出我国第一套锂亚电池电解液产业化装备,报价仅相当于国外设备的1/10,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高能锂电池制造商,并在2009年成为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2.6亿元,是2006年的1.67倍。2010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同比增长20%;出口743亿美元,增长31.4%,超历史同期水平。

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一大批广东企业凭借着高校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强大的研发优势,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州润芯公司、东莞泰斗公司在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帮助下,成功开发出北斗卫星导航终端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佛山昭信集团原来主营传统电子元器件,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抢占LED产业和技术制高点,成功推动集团主营业务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大幅提升了广东区域创新能力

在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的助推下,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加速向我省集聚,广东“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形成。根据国家科技部监测报告,2009年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二,其中广东的创新经济绩效等分指标居全国首位。2009年全省技术自给率达62%,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外技术依存度降至40%以下。2009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2247件和11355件,分别是2006年的1.5倍和4.7倍,首次双双跃居全国首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其中研发人员规模2009年达28万人,三年翻了一番,规模跃居全国第一。2009年广东破纪录获得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1项,相当于全省前11年所获项目总和,占全国的1/10,跃居全国第三位。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我省县(市、区)达标比例首次过半,达到57%,比2005—2006年度高出20个百分点,创新型广东建设全面提速。

四是拓展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空间

开展省部、省院产业研合作五年来,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仅从产学研结合中获得了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把学校的科技创新推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创新了学科建设思路,更新了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成长乃至毕业生就业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众多高校根据广东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动调整学校发展战略,整合优势学科和资源,把重大创新平台延伸到产业中,把研发机构直接建在了产业第一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加盟。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科研成果在广东企业成功转化,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如西安交通大学的“高压铬酸腐蚀技术”成果被深圳东阳光公司看中并成功转化,当初500万元的技术成果目前已增长10多倍。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广东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充当了省部、省院合作的“连接器”和“桥头堡”,通过参与合作,自身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服务企业和产业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示范带动了全国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

作为一项跨部委、跨区域的大规模合作,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五年来的成功实践和显著成效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模式更是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在全国迅速推广。近年来,十多个省市领导亲自带队来广东调研,相关省市纷纷借鉴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做法,不断加大政府引导和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本地区产学研结合,在全国掀起了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高潮。

深入推进 开创“十二五”省部院合作新局面

记者:2010年7月27日,省部产学研合作五周年总结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三部两院一省”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以此为契机,结合正在加紧制定的《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展望未来发展,广东的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将会有着一个怎样的愿景?下一步推进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的主要任务又会有哪些?

李兴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合力推动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15年,引导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广东开展全面合作,新增超过1万名国内外专家入粤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联络员总数达到1万人次;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总数达100个、大型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总数达100个;培育发展产学研结合综合示范企业总数达1000家以上;攻克广东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总数达1000项,新增引进和培养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超过10万名,新增各类专利10万件以上;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新增产值1万亿元以上。为此,我们将重点考虑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服务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我省产业建设要争取主动、赢得先机,任务紧迫而艰巨。按照部署,我们正集中资源加快推进新型高端电子信息、电动汽车、LED照明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求率先取得突破,同时加快培育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我省还遴选自主创新“100强”及总投资11945亿元的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希望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重点围绕这些领域,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支持广东共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专项,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快科研成果来粤转化,切实将前沿科技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与促进高端科技人才集聚结合起来,力求突破更多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新高地。

二是着力优化产学研创新资源布局

加强分类指导,坚持面向并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统筹做好各方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集聚,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重点发挥中心城市在省部、省院合作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广州、深圳联合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建国际一流的研究开发平台。加强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合理配置广佛肇、珠中江、深莞惠三大经济圈创新资源,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珠江口东岸加强高端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学研合作,在珠江口西岸加强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等产学研合作。与此同时,积极扶持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设产学研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开辟高校及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领域。

三是不断完善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人才、技术的流动与转化。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不断完善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推进西安交大广东研究院等新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清华、北大等已建研发平台建设水平,推动企业到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平台。完善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创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织实施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提升工程”和“示范企业行动计划”,推动各类创新模式加快由双向对接向多向合作转变,由短期零散式向战略联盟式转变,由企业单一技术研发向行业共性技术乃至共同研究制定全球技术标准转变。

四是积极推动省部、省院产学研国际化合作进程

坚持走大开放、大合作、大创新之路,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在全球配置、集聚优秀科技创新资源特别是创新人才。着力推动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区”,重点扩大粤港澳政府间科技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鼓励广东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参与粤港澳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的招标与攻关。以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重要桥梁,以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为载体,拓宽与独联体、欧美、日韩、东盟等国家科技合作的领域。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和“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等对外尖端合作项目,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引导世界500强企业在粤设立研发基地,鼓励我省企业利用省部、省院合作创新资源设立海外创新机构,推动广东形成开放式、国际化、多层次产学研合作网络,建立完善更加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是加强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对接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及国家科技、教育、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重大文件的总体要求,抓紧出台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政策措施。坚持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并举,建立全方位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发展体系。重点培养和凝聚一批国内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团队落户产学研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及相关企业。总结推广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引导更多高校加快推进科研考核和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适用人才。加大投入和引导,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筑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猜你喜欢
省部产学研广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重型机械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合理膳食行动省部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4个涉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认定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广东舆情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