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绸的艺术风格及其技术美特征

2011-10-13 07:34杨小明
丝绸 2011年4期
关键词:图案色彩

芦 苇,杨小明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潞绸的艺术风格及其技术美特征

芦 苇,杨小明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贡绸,潞绸素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之美誉。在系统梳理潞绸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色彩和图案的艺术风格,并从功能、形式、材质和工艺等方面对其技术美的特征进行了发掘和提炼。

潞绸;色彩;图案;技术美

潞绸是指产于晋东南一带的丝织品,是中国明清两代重要的纺织类贡品。潞绸的生产以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县和高平市两地为主,并辐射到整个泽潞地区。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以及潞绸工艺的衰落,目前鲜有人对其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先后对潞绸的产地进行了数次细致的田野考察,走访了数位高龄民间艺人,着重对潞绸的历史、工艺、色彩、图案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发掘、提炼。潞绸的兴盛是泽潞地区悠久蚕桑文明的自然沉淀,潞绸的纺织技术代表了当时中国北方丝织的最高水平,其技术工艺折射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明清历史文化。

1 潞绸的历史

泽潞地区是农耕文明与蚕桑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丝织业的发展与黄河流域蚕桑丝织业发展同步,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丝织业走向繁荣,成为北方丝织业织造中心,位列全国四大丝织中心名录,其代表产品便是潞绸。明清是潞绸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潞绸被列为皇室贡品。清代地方志《高平县志》[1]记载了明清时期的额贡情况:“明季……十年一派,造绸四千九百七十疋,分为三运,九年解完。……以十分为率,长治分造六分二厘,高平分造三分八厘。……国朝自顺治四年为始,每岁派造三千疋。……九年三月,具题部议,减造一千五百二十疋零四丈八尺,每岁止造一千四百七十九疋零二丈。十五年八月,每岁止造三百疋。以本年为始,本县每岁该分造一百一十四疋……至康熙年间,奉户部采买,大小杂色,潞绸一千余疋。……康熙六年四月内,造大潞绸两百疋,小潞绸四百疋。……今本邑每年进贡大绸三十八疋,小绸一百一十四疋。……嘉庆十五年,高平始减定贡大绸十一疋,小绸二十疋。”由此可知,潞绸一直是明清两代重要的皇室贡绸,每年的生产量较大,清代顺治年间的年产量为三千余疋,直到清末才逐年减少,也就说明其工艺得到了明清两代皇室的认可。

另一方面,潞绸也走入民间,成为重要的商品,这在文学作品中有相当多的表现。明代是中国古典思想发展的高峰期,雅俗文化并存,审美思想逐渐世俗化,产生了一大批与生活相贴近的文学作品,潞绸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主题。当时与《红楼梦》齐名的古典小说《金瓶梅》中有17处提到了潞绸。《醒世姻缘传》也有多处内容与潞绸有关。另外,在《隋唐演义》《万历武功录》《近世丛残》《张献忠陷庐州记》中也多次提及了潞绸。文献记载与文学作品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潞绸的兴盛与普及。

无论是皇室贡绸还是民间潞绸,都是丝织技艺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作为皇室贡品,潞绸展现了高贵华丽的士文化。同时,流传于民间的潞绸是明清风俗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因此,潞绸是明清时期上层宫廷文化与民间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北方丝绸文化的重要代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通过色彩和图案加以表达。

2 潞绸的艺术风格

艺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对生活、自然、社会的解读,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表达的形式。丝绸艺术是技术与美术两个方面的结合,通过技术将所赋予的美展现出来,并且与社会、文化等多种要素互动,由此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潞绸的艺术风格主要通过色彩和图案两个方面来表现,融入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美、生活美的理解和向往。

2.1 色 彩

色彩是最能带来视觉效应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给人以欢快、愉悦之感,相反单调、黑暗的色彩则使人沉闷、压抑。色彩既是主体认识自然的产物,也是主观偏好的表达方式。在古代社会,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丰富色调,同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又形成了富有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流行色。

潞绸鼎盛于明清。首先,潞绸的色彩丰富,且与明清流行色相一致。清乾隆《高平县志》[1]载:“康熙六年四月内,……改造小潞绸四百疋,各长六托,阔一尺七寸。内天青三十疋,石青五十疋,沙蓝七十疋,月白二十疋,酱色三十疋,油绿四十疋,真紫十疋,黑色三十疋,红青三十疋,黄色十五疋,红色十五疋,绿色十五疋,秋色十疋,艾子色二十疋,共织四百疋。……今本邑每年进贡大绸三十八疋,每匹长八十尺,宽二尺四寸……大绸颜色,大红八疋,黄色十疋,金黄五疋,月白十五疋。小绸颜色,松花十疋,油绿二十疋,秋色二十四疋,天蓝二十疋,酱色四十疋。”由此可知,作为贡品的潞绸有大潞绸和小潞绸两种规格,明确规制了大、小潞绸的颜色。明末《天工开物》记载了28种颜色,明清时期增加较多的是青、蓝、绿、黄等冷色调或与冷色调相邻的色彩[2]。从文献记载的潞绸颜色可以看出,大、小潞绸既有传统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黄,也糅以艳丽的大红大绿。总体说来,是以明代流行的冷色调为主,这也是明清宫廷审美的缩影。

其次,潞绸的色彩也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属性。潞绸的色彩首先源于当地人民对自然的认识,五彩斑斓的自然界会带给人们丰富深刻的视觉享受;同时,人们又以自己的主观偏好予以选择分类,并赋予微言大义的复杂文化意义——即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对应颜色,这在潞绸的色彩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在喜庆的节日中,如婚嫁、婴儿出生等一般使用红、黄、绿等鲜艳的潞绸。

最后,潞绸的颜色具有浓郁的北方风格与地方特色。从民间留存的大量实物可以看出,潞绸的颜色与传统色彩相一致,主要有红、黑、黄、蓝等,既有红蓝的鲜明对比,也有黑灰的相近之色,艳丽、古朴、简洁、明快,表现了浓郁的北方特色。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白色和黑色作为传统色彩一直保留着。利用丝的本色织出素绸、素绢,曾经作为重要的商品销往新疆等西部地区,特别是大量用作哈达。黑色的使用则与当地戏曲形式、风俗礼仪有关。泽潞地区的戏曲艺术发达已久,戏曲中经常使用黑色的水纱。同时,当地曾经盛行黑色的头帕,因其为黑色所以也称为乌绫,一方面中老年妇女将之用于日常装饰与保暖,另一方面是用作送别逝者。乌绫与水纱都大量在北方市场销售,前者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消失,而水纱作为传统工艺保留至今。黑色的盛行也使得传统的黑色染色法得以保留,其主要工艺流程是:将原料橡树籽碾碎放入沸水锅里熬煮,然后放入布匹,最后掺进铁屑。与色彩艳丽的现代围巾相比,黑白两色凸显出潞绸传统的纯洁庄重。

2.2 图 案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织物艺术继续保持旺盛发展的势头。作为织物艺术的图形视觉形象的纹样,经历了从植物、动物和人物、山水图像的装饰性构成,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社会意念创造的发展演变,使织物图形成为中国古代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平面艺术设计[3]。潞绸的发展与鼎盛正处于这一时期,因此其图案不仅是织造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当地历史传统和艺术风格的体现。

潞绸织造的基本特点是:经线、纬线不同色,经线为地,纬线显花[4]。潞绸的图案通过纹样、刺绣、手绘3种手法加以展现,通过植物、动物、人物、文字来表达一定的意向。在图案设计中,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潞绸的图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具有中国传统福、禄、寿、喜等吉祥意愿的显著特点。根据博物馆收藏及民间留存分析得出,潞绸的图案艺术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的吉祥理念、自然的原始图腾及丰富的民间文化。

2.2.1 源于生活的吉祥理念

吉祥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传统儒家经典文化,到宋明理学的人性解读,都追求着生活的祥和美满,生活中的吉祥理念影响着设计、审美等多个层面。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潞绸无不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潞绸的图案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自然的理解和向往。生活中的祥瑞观念,贯穿在图案设计与审美活动的始终。

从现今留存的潞绸来看,其吉祥理念主要通过各种花卉纹样及诸如“寿”“平安”“万”等文字加以表达。平安万寿葫芦形灯笼纹(图1)是较有代表性的图案,由文字与葫芦形图案组成。“葫芦”谐音为“福禄”,最早作为原始陶器的式样。明代的葫芦形上圆下方,寓天圆地方之意,整幅图案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各种花卉纹也表达了朴素的吉祥理念,玉兰花、石榴、梅花、牡丹、桃等都是常用的花卉纹。玉兰花有吉祥富贵之意,当地用于经书封面(图2)。牡丹花寓意丰富,一般多在结婚喜庆时使用,寓意夫妻富贵、富贵结子。“寿”字纹也是潞绸颇具特色的纹样之一,送别逝者的衣服是丝质的,而且选用上等布料,由大的寿字纹和团花组成,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仰与崇尚。“万”字纹也是常用的文字纹,常用作织物的四周边纹,有吉祥、万福、万寿之意。

潞绸,不仅作为实物形式,而且更是精神寄托,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寻常幽微,潞绸的吉祥图案也源于此。婚嫁是当地人们生活中最为隆重的内容,嫁娶的衣物都是贵重的丝质制品。女方以棉袄最为典型,配有缠枝牡丹、凤穿牡丹、喜鹊弄梅、多子多福等多种吉祥图案,象征着人丁兴旺,日子越过越厚实。男子衣服图案以缠枝牡丹、灵草、莲花等为主,配以万字纹、云纹。潞绸的图案向人们展示了当地人民历经百代所形成的传统吉祥理念,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1 灰绿地平安万寿葫芦形灯笼潞绸Fig.1 Lu silk with pinganwanshou shape and lantern patterns

图2 木红地折枝玉兰花纹潞绸Fig.2 Lu silk with broken branches and magnolia patterns

2.2.2 源于自然的图腾崇拜

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文化,不同时代的瓷器、陶器、服饰等都有图腾的图案作为装饰。潞绸的艺术、审美,也表现出浓郁的原始图腾崇拜的意味,但不是以抽象的纹样来表现,而是用具体的刺绣图案来表达。例如,老虎、鱼、凤等动物,寄予的是美好的信仰。老虎的图案最多出现在儿童的衣物上,以虎头鞋最为突出。鞋帮为黑色平纹,虎头用红、黄、蓝3种颜色的丝线绣成,主要是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鱼和凤的图案分别出现在结婚时女方的肚兜和棉袄上,鱼的图案与喜上眉梢图案相对应,表示年年有余、多子多福。凤的图案多为凤穿牡丹。凤在远古图腾时代被尊为神鸟,是人类的保护神,民间赋予潞绸中“凤”以吉祥、喜庆之意。这种以虎、鱼、凤等图案为主的原始图腾崇拜形式,直到今天依然被保留下来。

2.2.3 源于丰富的民间文化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心学影响了传统的审美观,被称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综合期[5]”,表现了对情感和个性的崇尚,审美呈现生活化、世俗化的倾向,影响了情感、思想的表达方式。潞绸的主要产地泽潞地区是明代北方丝织业的中心,晋商的崛起也使之成为经济中心,受到了明清主流思想的极大影响,因此潞绸的很多图案凸显了这种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民间文化也就成为潞绸图案的一个主要来源。2003年在长治市(明代潞安府)挖掘出2幅枕顶(图3),墨书的内容表明了2幅丝绸产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的潞安府绫房巷,图案的内容则是源于上党戏曲《二进宫》,以白描的手法将戏曲的主要内容加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场景客观鲜明。此外,在潞绸的刺绣中也有大量精美的戏曲图案及日趋常态化的生活场景表现,反映了明清时期泽潞地区审美的世俗化与生活化的鲜明倾向。

图3 潞绸手绘Fig.3 Hand painted Lu silk

3 潞绸的技术美特征

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宏大历程中,物的实用功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都会给物带来新的功能、品种、装饰,进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是手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传统织机的不断创新及新工艺的出现,使得丝织品的用途更加广泛,建立在丝织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潞绸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如同其他器物一样,从形式、功能等方面都展现了技术美的特征。

3.1 功能美

潞绸的功能美,包括了潞绸的自然功能美与社会禀赋功能美两大方面。潞绸的自然功能源于其自然属性。布料,决定了其本质功能,即衣装服饰与生活修饰。潞绸,首先是作为衣物而存在,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从出生、成长、结婚、衰老直至去世;同时,也作为生活的修饰品而存在,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家每户都要用丝绸做成漂亮的作为重要装饰物品的桌裙,象征喜庆、吉祥。潞绸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禀赋功能。明清时代潞绸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的兴盛与社会礼制的完善。宗教的兴盛大量需求丝绸,因此开始较多地用潞绸作为经书的封面。明代社会礼制完善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严格的服饰制度。如开国之初的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即规定[6]:“令品官常服用杂色丝、绫、罗、彩绣。庶民只用绸、绢、纱、布,不许别用。”由此也严格区分了潞绸民间与官府的不同使用。此外,潞绸也被赋予了伦理道德功能,特别是对于女性,织、绣等纺织作为女性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泽潞地区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记载了许多女性在丈夫去世之后将纺织作为谋生的手段,被人们传颂。

3.2 形式美

潞绸外观上的美感符合人的感官需求,带来了美的享受。其形式美具有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与充实性等特点。简单性体现在图案的题材大多以植物、动物、文字为主,而且图案对称,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同时,图案又具有和谐性。追求天、地、人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传统美学追求的根本。潞绸的和谐性体现在2个不同的层面:其一是材质、色彩与图案的统一,这是由潞绸的实用性所决定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构成了和谐之美;其二是潞绸图案、纹样的和谐性,将不同的植物、动物,以及纹样加以组合,统筹协调了各个不同的单元组织,构成一幅美好、和谐的图景。潞绸的形式美还具有充实性的特征,包括图案的整体与局部两方面。整体的充实性是指用万字纹、寿字、桃、玉兰花、凤、蝙蝠等各种不同的植物、动物、文字等组成图案,充实了图案的内容;局部图案的充实性则表现在看似简单的动植物图样,却用丰满、细腻的手法加以表现,使得局部图案栩栩如生。同时,整体与局部又相互关照,浑然一体。

3.3 材质美

潞绸的材质美包括质美与色美。质美体现在舒适美方面。舒适、美观、大方是衣装服饰所具备的特征,潞绸质地轻、柔软、悬垂性好、透气性强,不仅满足了人体的舒适度,也更容易与东方女性特征相结合,展现了东方女性的传统美。色美是指潞绸的颜色既有纯洁的白色,庄重的黑色,也有鲜艳、明快的红黄蓝色,相近颜色的调和及不同颜色的对比,给人以古朴、自然之感。

3.4 工艺美

潞绸只有通过一定的技术才能最终体现其价值,其技术美特征表现在设计、构思和方法三方面。首先,体现在潞绸的设计上,如同其他器物一样,潞绸的设计也以实用为前提,无论作为穿着、经书封面还是枕顶和桌裙,设计的大小、形状、图案都以实际功用为基础,并在实用的基础上力求美观大方;其次,潞绸的构思以传统的吉祥寓意为主线,通过各种吉祥图案表达传统福、禄、寿、喜;最后,实现潞绸价值的最终载体是不同的织、绣、染方法。小机、大机、多综多蹑等不同木织机织出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织物,并利用早在明清时期就从德国进口的颜料及泽潞地区传统的人工染色方法染成独具特色的色彩。

4 结 语

在近代的分科化、专门化之前,科学技术只是人类知识体系或者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艺术、宗教、文学、生活等渗透交织、密不可分,是艺术的载体、内容和形式。换言之,科技是展示艺术的窗口,艺术是提炼科技的富矿。潞绸,就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的地方丝织品。

自然、社会与生活,为潞绸的技艺、图案、纹样提供了深刻的题材,它与丰富的色彩相结合,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全貌。潞绸的发展,是丝织技术与审美文化相互融合、不断演进的历程,反映了技术美学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潞绸,是技术的结晶,也是艺术的载体,是朴素审美与丰富价值具体而微的综合体现。潞绸,可以说正是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著名论断的形象例证。

[1](清)戴纯篆,傅德宜修.乾隆高平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96.

[2]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32.

[3]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3.

[4]宗凤英.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织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9.

[5]祁志祥.中国美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6]张廷玉.明史•舆服志三[M]//袁宣萍,赵丰.中国丝绸文化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184.

Artistic style and technologic beauty feature of Lu silk

LU Wei, YANG Xiao-ming
(Textile College,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Lu silk, which was the royal tribut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Songjiang district in south, Lu'an house in north, and cloth in world". Based on summarizing systematically of history of Lu silk,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art style of color and patterns, explored and abstracted technologic beauty features from four angles: functional beauty, formal beauty, material beauty and handcraft beauty.

Lu silk; Color; Pattern; Technologic beauty

TS941.11

B

1001-7003(2011)04-0044-04

2010-10-26;

2010-12-29

芦苇(1979― ),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纺织工程、纺织科技史。通讯作者:杨小明,教授,博导,ynide@sina.com。

猜你喜欢
图案色彩
秋天的色彩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缤纷夏日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