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和强度的调查研究

2011-10-16 01:51毛艳霞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频度独生子女维度

毛艳霞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和强度的调查研究

毛艳霞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此调查采用Loneliness Rating Scale孤独量表(Scalis,Ginter&Gerstein,1984)对洛阳市400名大学生的孤独感频度和强度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男女生在孤独感频度的颓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二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加频繁和强烈的体验着孤独.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研究

1 引言

关于孤独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早在1973年,Robest S-west就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1].1979年,第一次国际孤独研讨会在美国召开,促进了学者们的相互交流,提高了研究孤独的兴趣和热情.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对孤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对孤独的研究发展较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关资料表明,孤独感的产生虽与孤单、封闭、陌生、不和谐或突遭挫折的环境有关,但更受人的主观心理条件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另外,孤独还与对社会关系的不满、寂寞、抑郁、无聊以及不幸福感有关[2].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孤独与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有显著的相关[3-6].显然,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骆光林等人的关于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李艺敏等人的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李传银关于大学生孤独心理探析,常若松等人的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等.在这些研究中,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表现、成因及矫正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和强度方面的具体研究,目前还不多.而关于洛阳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和强度的问题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因此本次研究可以算是在该领域的一个新的探索.此次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年龄、家庭出生和独生子女与否的大学生间在孤独感频度和强度上的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出合理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3所高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在资料整理过程中,17份因填写不完整而作为无效问卷被剔除,最后回收资料完整的有效问卷383份,其中男生128人,女生255人;一年级54人,二年级73人,三年级201人,四年级55人;独生子女53人,非独生子女330人;年龄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1±1.2岁.

2.2 研究工具

研究所采用的是LRS孤独量表(Scalis et al,1984),它针对的是孤独者的各种情感体验,而不是象其他量表那样侧重于人际关系,并且它从多个维度描述了人们孤独体验的频度和强度[7].LRS孤独量表由大学生在感到孤独时用以形容其情感体验的70个形容词组成,通过因子分析将70个形容词简化为4个分量表,即衰竭、孤立、激越和颓丧,每个分量表含有10个词.四个分量表是通过对频度得分作因子分析,并通过最大方差旋转获得的.四个因子的特征根均大于1.0,共解释总方差的42%.四个频度分表的α系数分别为:衰竭,0.86;孤立,0.89;激越,0.82;颓丧,0.87.用此量表进行研究旨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情感体验的频度和强度进行调查.

被试基本信息测量: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独生与非独生,年级,所学学科类型六项内容.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4.0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大学生孤独感频度的颓丧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表1 男女孤独感频度在颓丧维度上得分的差异检验

表1结果显示,大学男女生在孤独感频度的颓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孤独感颓丧维度上女生比男生的频度更高,她们更加频繁的体验颓丧维度上的孤独感.而在孤独感频度的衰竭、孤立、激越维度上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孤独感强度的4个维度上,男女生得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在城乡上的差异

表2 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在城乡上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表3 大学生孤独感强度在城乡上的差异检验

在城乡这个维度上,从表2和表3中可以发现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在孤独感频度和强度上不存在差异.

3.3 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在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差异

表4 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在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差异检验

在独生子女与否这个维度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存在一致性.

表5 大学生孤独感强度在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3.4 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表6 大学生孤独感频度在不同年级上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表7 大学生孤独感强度在不同年级上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结果显示,大学二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间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差异显著,即大学二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加频繁和强烈地体验着孤独.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男女生在孤独感频度的颓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孤独感颓丧维度上女生比男生的频度更高,她们更加频繁地体验颓丧维度上的孤独感.女性在对情感的体验方面比男性更加细致.在孤独感的这四个维度中,程度是由衰竭、孤立、激越、颓丧逐渐递增的,而对颓丧这个程度最深的维度,女生对情感体验的细腻使得她们比男生更加频繁的体验到孤独.虽然女性在言语表达方面的能力要高于男性,她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具备优势,但这样也使得女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人际关系更加依赖,这种依赖且不独立的状态使她们更加害怕孤独,一旦缺少社会支持,交往关系难以维持,她们往往会比男生更容易体验到孤独,这样就导致了女性在孤独感的颓丧维度上更加频繁的体验到孤独.

4.2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在孤独感频度和强度上不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在孤独感频度和强度上不存在差异.虽然这些大学生被试过去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不同,从孤独的特点可以看出,个体是否能体验到孤独感是由个体与周围的人际关系、自身的主观感觉和对孤独的不同理解共同决定的.环境的因素不是孤独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城乡这个维度上,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在孤独感频度和强度上存在一致性是可以理解的.

4.3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孤独感频度和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独生子女与否这个维度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存在一致性.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中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原因在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多拥有一份兄弟姊妹的情谊,而这种情谊在上大学以后势必会带来一个适应问题,所以更容易产生孤独情绪,而独生子女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本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孤独感频度和强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4、表5).尽管兄弟姊妹的情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以通过同学间的友谊来弥补的,另外,大部分非独生子女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上大学之前,已经有了多年在外求学的经历,对于家人和兄妹的情感依恋程度大大降低.因此,上了大学的非独生子女不一定比独生子女有更多的孤独体验.

4.4 大学二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间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差异显著

研究表明,大学二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加频繁和强烈的体验着孤独.虽然随着物质环境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越来越普及的校园电话、互联网保持与家人和老朋友之间的联络、沟通,还可以方便地结识新朋友.但是大学新生由于远离家人和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结识新的朋友,熟悉新的环境,这个时间也许要花一到两年时间,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大学新生很容易产生各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包括体验到孤独.又由于时间的加长,到大学三年级时,学生慢慢的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同时伴随着身体各方面机能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使得大学三年级学生可以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所以在大学二年级时残留的各种由适应不良导致的问题会逐渐减少.因此大学三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更少的体验到孤独.

5 结论

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大学男女生在孤独感频度的颓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在孤独感频度和强度上不存在差异.

(3)河南省本土的大学生与来自河南省以外的大学生在孤独感频度的孤立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4)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存在一致性.

(5)大学二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间孤独感频度和强度差异显著.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Weiss R S.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Loneliness Re-search[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87(2):1-16.

〔3〕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1999(3):112-115.

〔4〕肖计划,计秀峰.“应对方式问卷”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5〕李传银.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6):429-435.

〔6〕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探析[J].淄博师专学报,1998(3):33-34.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Z].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8〕文明,田晓明.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9〕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8(3):609.

〔10〕孟晋.533 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13.

〔11〕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12〕陈新叶.女大学新生社会支持、自信特点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98.

G444

A

1673-260X(2011)11-0119-03

猜你喜欢
频度独生子女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光的维度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人生三维度
频度副词问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