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昌朝其人及《群经音辨》成书情况

2011-10-21 09:25周怡
中华文化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版本

周怡

[摘要]本文对宋代贾昌朝本人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其出生年代及为官经历做了考证。关于《群经音辨》的成书年代,史传无载,通过对《音辨》的研读,能够推断出其成书年代当不晚于景祜四年(公元1037年)。《群经音辨》从北宋到民国时期,共有23个版本流行,本文对不同版本做了简要的介绍,为《群经音辨》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群经音辨》;版本;贾昌朝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2-0070-4

一、贾昌朝其人

贾昌朝,字子明,北宋真定获鹿(今河北省获鹿县)人。据《宋史·贾昌朝传》、《贾昌朝墓志铭》等资料所载,贾昌朝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当时六十八岁,按惯例由此上推可知,当生于公元998年。

昌朝出身于一个仕宦之家,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汉代长沙王太傅贾谊,至唐仆射魏国公贾耽,复以儒学相德宗。曾祖贾纬,为后晋中书舍人,追封为鲁国公,著《唐年谱》六十五卷。祖父贾琏,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追封齐国公。父亲贾注,为秘书省著作佐郎,追封晋国公,皆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特殊的家世背景和浓厚的儒学氛围,使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小便擅诵读经籍,“总角邃晓群经,章解句达”。昌朝自幼丧父,他的母亲每天对他进行教育,“自经、史、图纬、训话之书,无所不学,涉猎甚广,为其日后侍奉内廷、讲解经书、编著校理经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昌朝初娶尚书兵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王轮之女,再娶武信军节度使康肃公陈尧咨之女。陈家以科举起家,“富贵暴天下”,在当时很有影响,因赏识昌朝的才华,因此不顾其“孤寒”,力排众议,将女儿嫁给他。由此也可以看出,贾昌朝之才识在当时颇为人所重。

贾昌朝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朝廷度过,多次迁官,经历丰富。天禧元年(1017),昌朝刚好满二十岁,趁宋真宗祈谷南郊之机,献赋颂于车驾前,因获赐同进士出身。当时举人献赋颂者甚众,“惟伟(杨伟)及昌朝可采,故召试学士院而命之。”可见,他的表现在当时是很突出的,因而得以补常州晋陵县主簿。又引对便殿,当时孙爽判监,命令每个学官各讲一经,独称贾昌朝讲书有师法,以为国子监说书郎。可以说,这是他侍奉内廷、走上仕宦之途的开始。

授晋陵县主薄,赐对便殿,除国子监说书,又为颖川郡王院伴读。天圣元年(1023),兼颖州郡王院伴读,迁大理寺承,以殿中压知常州宜兴县,徙知龚州,以母老辞,得监在京广济仓。翰林学士徐爽权知开封府,举荐昌朝知东明县,迁太常博士。此时,孙爽因自己年老而多次辞讲禁中,于是举荐昌朝替代,召试中书,因昌朝与当时的参知政事陈文惠公有亲嫌,因而以其年少为由,未得入侍经筵。后徙通判绵州,又以母老,得监在京永济仓。

明道元年(1032),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复为国子监说书。因讲书“有师法”,且“诵说明白”,景裕元年(1034年),仁宗特置崇政殿说书一职以授之。

后任天章阁侍讲,庆历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初,加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皇枯元年(1049),因其母年事己高,愿徙郑州。及入勤,乃以为祥源观察使,昌朝不敢以将相留京师,多次请还,除观文殿大学士、尚书右仆射、判都省,再提举编修《唐书》。此年冬,以右仆射复除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判郑州。六次上章。乞罢仆射兼侍中,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祷四年(1052),初除母丧,九月十三日,仁宗御阁,召其赴迩英阁讲卦,诏褒答,以卦义付中馆,不久后判许州。嘉祐元年(1056),进封许国公,后加兼侍中,再任大名,不久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枢密使,辞侍中。嘉祜三年(1058),宰相文彦博请罢,谏官们怕昌朝代相,于是攻其屡次勾结宦官等,遂以镇安节度史、右仆射、检校太师兼侍中充景灵宫使,出判许州,又以保平军节度、陕州大都督府长史移大名府兼安抚使。英宗即位,拜凤翔节度使、左仆射、凤翔尹,进封魏国公,此时,已六十七岁,以“臣老不任事”为由,愿得徙闲郡,且还凤翔节度使,兼侍中,诏不许。洽平二年(1065)春,求还使侍中,守许州。及入勤,上复请,于是复以为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一个月后便去世,年六十八,赠司空兼侍中,溢号“文元”,英宗书其墓碑日“大儒元老之碑”。

他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曾封许国公、魏国公。治平二年(1065)卒,享年六十有八,谥文元。贾氏“高才博洽”,“沉研经旨”,一生“以经术进”,着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百一十卷,参与修纂《集韵》、《礼部韵略》。《群经音辨》是贾氏侍讲天章阁时呈上的,康定二年(1041)十一月颁行,颇有影响。此书享誉两宋士林,成为文人研读五经、考取科举的“指南”。

二、成书情况

关于《音辨》的成书年代,史传无载,可从贾昌朝《音辨》中找到信息。该书序云:“臣自蒙恩先朝,承乏庠序。逮今入侍内阁,凡二十年,年逾不惑,裁能涉猎五经之文,于五经之道固未有所立。尝患近世字书磨灭,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备载诸家音训。先儒之学,传授异同,大抵古字不繁,率多假借,故一字之文,音诂殊别者众,当为辨析。每讲一经,随而录之。因取天禧以来巾橐所至,编成七卷,凡五门,号《群经音辨》。”

如果把贾氏献赋颂德的天禧元年(1017)算作贾氏“蒙恩先朝”的年代,贾氏当时是二十岁,那么经过二十年,到了景祐四年(1037)贾氏为本书作序时,贾氏应为四十岁,按虚龄算,正是“年逾不惑”。书成后作序,则《音辨》的成书年代当不晚于景佑四年(1037)。从天禧元年(1007年)起,贾氏一直“承乏庠序”,讲说儒家经典,对其中“音诂殊别”的假借字音义“每讲一经,随而录之”。《音辨》实际上是贾氏根据其门生弟子所记录的讲义整理编排而成的讲解和研读五经的教科书,实际的成书时间当早于作序的年代。

《音辨》卷首刊有宝元二年十—月三日中书门下给崇文院的牒文,云“翰林学士丁度等札子奏:‘昨刊修《集韵》,曾奏取贾昌朝所撰《音辨》七卷,参酌修入,备见该洽。今写录到净本进呈,欲送中书省看详施行。”根据牒文,《音辨》虽颁行晚于《集韵》成书两年,但《集韵》“参酌”的是《音辨》的稿本,“备见该洽”,把它作为编撰、修订《集韵》的重要参考书。牒文特别指出贾氏编纂《音辨》的经历,宋祈、郑戬把它作为贾氏跟《集韵》其他五位编者一同看修《集韵》的条件启奏仁宗,说明《音辨》写成后,虽未及刊刻,却已受到当时学者群的重视。

三、版本

我们查阅了《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得知《群经音辨》从北宋到民国时期,共有23个版本流行。

(一)宋代时期的版本

《音辨》成书后并没有立刻刊印,直到康定

(公元1041年)二年才奉旨雕造。宋朝时期流行的版本共有三种:

第一种是北宋时期刻本。丁度等人编撰《集韵》时,从《音辨》中获益匪浅,遂启奏仁宗,令中书门下看样出版。北宋康定二年中书省奉旨剞劂,庆历三年(1043)“雕造了毕”。

第二种是南宋时期刻本。《音辨》出版后,南宋时又重刻了两次:

第一次是绍兴九年(1135)临安府学据国子监旧本重雕。此本七卷六册,版式为八行十五字、细黑口、左右双边。

第二次是绍兴壬戌(1142)由王观国主持、汀州宁化县学据临安府学刻本镂刻,七卷三册。版式为每页八行,每行大字约十四字,小字约二十字,小字三约当大字二,黑口、左右双边。版心记刊工姓名,有黄戬、黄七二人。

宁化县官员王观国为此写了《群经音辨·后序》。宋讳玄、敬、殷、让、恒、耿、觐,这些字均缺末笔。后来各家著录、影印多采用这个版本,有李盛铎的跋云:“此书各家著录多系影宋本,以宋刊原帙久归天禄石渠,无由获见。此本玺识宛然,殆何时失散流出,归于郁华阁,今为抱存所得,洵可珍也。此绍兴壬戌汀洲宁化所刊,故避讳至觐字,于宋代为此书第三刻”。现在这个版本仅存卷三、卷四,卷一、卷二、卷五、卷六、卷七则散佚不可寻。书上有“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玉玺,还有“毛晋私印”、“毛氏子晋”、“子晋书画”、“汲古阁”、“盛清宗室昱伯义之印”、“完颜景贤精鉴”等印。

(二)明朝时期手抄本

明朝时期,《音辨》有手抄本流行,称为“明抄本”。到了清代,将之雕印出版,上有冯知十为之做的跋和陆贻典校并撰写的跋,此本共七卷两册,版式为八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无格。

(三)清朝时期的版本

清朝影印、手抄的版本共有三种:

1、毛氏汲古阁影宋本。清初的这个版本影印的正是汀洲县学重镂临安府学覆监本。此本卷首题“宋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直集贤院兼天章阁侍讲轻车都尉赐非鱼袋臣贾昌朝撰”。有作者贾昌朝《群经音辨序》和《中书门下牒》,牒文后将庆历二年雕造此书职员的名字列出,卷后有王观国的后序和宁化县学雕造校勘职名,最后有临安府学重雕职名。这个本子是每页十六行,每行大字十四,小字双行,每行十六字,版心有刻工姓名,卷中有毛晋私印、朱文方印、子晋朱文方印、希世之珍朱文方印。

2、臧镛堂手校本。此本卷首题“宋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直集贤院兼天章阁侍讲轻车都尉赐非鱼袋臣贾昌朝撰”。有作者贾昌朝《群经音辨序》和《中书门下牒》,牒文后将庆历二年雕造此书职员的名字列出,卷后有王观国的后序和宁化县学雕造校勘职名,最后有临安府学重雕职名。版式为七卷两册,八行十四字,小字双行。这个版本对流行的几个版本做了校对,在当时可谓善本。臧氏手跋日:“癸丑六月七日在东据毛氏影抄宋本,精校十七页,连前算先是六月初四日起,初六日止,校于贞节堂袁氏本上,初六日过临此本,此本苏州黄丕烈尧圃孝廉家所藏,托邵书贾求善价,因出借二,不贰轩庸,又日十五借明府叚若膺校本,——勘用,墨笔似别之。叚本以意校改,而往往与影抄本合。二十六日又从改正数条,可谓善本矣。”清人周广业后来校并做了跋。

3、张士俊《泽存堂五种》本。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朱彝尊认为此书是专辨字音的,它辨析了诸经及五方言语的字同音异者,要好好研究,故把此书交给了他的学生、当时出版家张士俊,让他刊行传世。张士俊将之与《玉篇》、《广韵》、《字鉴》、《佩觹》并列,作为《泽存堂五种》于清康熙五十三年付梓刊行。《泽存堂五种》刊行后,有多种校本。主要的校本有:清惠楝校、清潘锡爵录、清顾广析校、清谢章铤校、清宝康录佚名校并跋。叶景葵校并跋、清传增湘校并跋、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影印本、清传增湘跋、徐鸿宝校并录,陆贻典、冯知十题识,此本两册,每页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

(四)清代和民国时期丛书收录的版本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丛书也有收录,共有九种:

1、见于《畿辅丛书》。本丛书是清光绪五年影刻的,作者是王灏,直隶定州人。

2、见于《铁华馆丛书》。本丛书是清光绪十年影刻的,作者是蒋凤藻,江苏长州人。

3、见于《字学三书》。本丛书是道光二十年影刻的,作者是杨霈。

4、见于《粤雅堂丛书》。本丛书是清咸丰四年编纂的,作者是伍崇曜,广东南海人。

5、见于《搞藻堂四库会要》。本丛书是清乾隆三十八年编撰的。

6、见于文渊阁、文朔阁、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

7、民国十九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了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8、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群经音辨》也是据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影印;

9、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群经音辨》据《畿辅丛书》本影印。

在以上众多的《音辨》版本中,目前最为通行且方便见到的本子是《四部丛刊续编》本。

猜你喜欢
版本
傅察及其《忠肃集》成书版本与研究价值
《武林旧事》版本考略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历史溯源及其训练学比较研究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
《辞赋标义》的编者、版本及其赋学观
《经效产宝》考证
《文心雕龙》版本概述
论《罗氏会约医镜》的版本流传与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