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撷英

2011-10-21 09:25
中华文化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化

培育多样性的城市文化生态

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杨雪梅在2011年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认为:

如同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调一样,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也需要相辅相成。

对于一种文化生态,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多样性是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与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正如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的美丽所在,城市的多样性同样是人类城市文明的魂魄所在。

城市文化生态同样需要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是城市充满生命力的标志。前些年上海的苏州河进行整治,大家一致建议留下那些可以见证上海从十里洋场走向新生的建筑,包括百年城区、百年校区、百年工业园区等等。如今你从外滩起步,会经过邮电大楼、四行仓库、普陀区的众多棉纺织厂、旧时的圣约翰大学,一个城市的发展史可以轻轻松松地看见。

现在每个城市每年都会有成万上亿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各种文化建设项目中,当然这是必须的,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也包括了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如果没有对多样性的追求,没有对延续性的考虑,这种必须也就失去了意义。谁没有过这样的梦想,可以在临街一问小小的书屋,拿一本喜欢的书,端一杯温润的茶,慢慢地消磨一个下午?谁又不想从林立的摩肩接踵的大楼中拐进一个小小的胡同或者里弄,独自寻觅属于自己的一方文化空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古城保护是基础工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陈平原2011年2月10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认为: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生命和文化命脉。这种文化生命和文化命脉不仅表现为街巷、亭阁、楼台等建筑格局,而且蕴涵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经过千百年历史冲洗而留下来的东西底蕴丰厚,却很脆弱。我们必须尝试理解、精心呵护并努力适应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文化名城就是要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核、弘扬城市精神,而不是在所谓“重现辉煌”的口号下将其变成延揽游客的招牌。

如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点有四:有本钱,肯保护,能融合,善表达。首先,人们无法想象,一座刚刚拔地而起的新城怎么能申报世界文化名城?因此,这块牌子应该发给那些多少有点历史文化底子的城市。其次,城市要不断发展,不能固守50年前乃至500年前的样子,但发展应实现古今之间的对接与融合,实现基于传统的更新和创造。再次,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不能满足于笼统地宣传和介绍,而必须让公众清楚地认识到:“古城”好在何处?“保护”依据何在?“历史文化”能不能当饭吃?这三点都比较容易理解,最难说清楚也最难做到的是保护。

比起建地铁、盖高楼、炒概念,保护古城投入大且见效慢,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们才能体会到这种牺牲“发展”而强调“保护”的行为的意义。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建设新城容易,守护古城很难。这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专家努力,而且需要百姓参与和媒体推动,大家一起找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审视近30年来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毫不客气地对那些已经名不副实的“名城”给予批评、警告乃至摘牌。

把文化民生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重点

宋黔晖在201lq-2月14日《学习时报》上撰文认为: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建设上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党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相比城市的建筑、路网、信息网等硬件设施,人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体,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市民文化素养高无疑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最好展现。因此,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文化民生作为战略重点,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以扩大市民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为方向,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运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第二,文化产品的供给品种要更加丰富,覆盖面要更加广泛,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第三,要深入基层社区,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感受到文化的氛围,让文化艺术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诱发不同层面及年龄的社区居民对文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是来自说教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在2011年第4期《人民论坛》上撰文认为: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式并不一致,但是在电影、电视这样的流行文化领域,它们不仅在传播方式上具有相同的规律性,而且在传播的内容上也应当恪守相同的文化观。像《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把重阳节这样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表现成一个杀戮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满城刀光,鲜血横流,所有的鲜花都被践踏,人像蝼蚁一样被残杀,这是对我们传统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取向不值得提倡。

我们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在国内曾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时还引起了美国人的高度重视。美国三角洲部队的总司令说,他在《士兵突击》这样一部电视剧中,不仅得到了对中国武装力量在编制、装备、作战能力上的判断,而且看到了中国军队内在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强调团队的建设和集体的力量,强调士兵之间的集体合作,特别是解放军特种部队的忍耐力优于美军特种部队,韧劲更强。而这点对于在“逆境中的逆境”作战的特种部队尤为重要,对此美军特种部队应该向中国军队认真学习。我们的电视剧并不是为美国人着意制作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会接受我们这样一部书写当代军旅生活的电视剧呢?显然是我们作品中所传达的那种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感动了他们,比起好莱坞电影中那种“个人至上”的神话英雄,我们的士兵所信奉与践行的集体主义精神更具有感召力:

同样,在我们国内纷纷播放韩国的历史剧《大长今》的时候,韩国却在播放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征》。是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成功与否感兴趣吗?我想未必,也许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在逆境中摆脱艰难困苦的人的命运一一因为几乎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部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人们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寻求精神和心理上的感悟与启迪。在这种意义上看,《长征》和《士兵突击》都是最好的人生励志教科书,它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些启示不是来自于说教,而是来自于真切的人生故事,来自于大众媒介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这都是我们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例证。

通过金融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南京大学张道政在2011年2月21日《人民日报》上撰文认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进一步激活文化活力。具体而言,应通过金融创新,实现和放大三种功能。

融“资”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融资,通过独立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第三方提供相关服务和信息,促进银行、社会资本与企业合作,有助于克服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

融“智”功能。文化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应着力于汇聚各类智力要素,促进文化产业创意活动。一方面,确立“资金跟着人才走”的投融资理念,人才配套产业的发展模式正让位于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发展适应文化产业需要的资本形态。

融“制”功能。不同的融资方式带来不同的责、权、利再安排,对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合理的融资制度安排有利于规范公司治理、优化要素组合、改善产业运行。通过发展一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文化企业,打造中华文化世界性标识,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翟琨)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