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学派新探

2011-10-22 01:45孙希国
古代文明 2011年3期
关键词:曾子学派弟子

孙希国

一、子思的生卒年代的各家说法

关于子思的学术传承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孔鲤先孔子而卒,子思幼年之时直接学于孔子;二是孔子生前,子思年纪尚幼,并不能直接受学于孔子,因此孔子逝世后子思便从学于曾子。由于子思的生卒年代先秦史籍没有明载,所以关于这两个问题历来争论很大,这也为研究儒家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考证子思的生卒年代。

(一)《史记》说

《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又云:“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四月己丑卒。”《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由《史记》和《家语》可知,孔鲤生于孔子二十岁之时,为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前532年),卒于孔子六十九岁时,为周敬王三十七年、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如果子思在伯鱼卒年出生,则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21年。

(二)钱穆说

(三)蒋伯潜说

(四)郭沂说

(五)孔德立说

(六)孙德华说

《汉书·艺文志》、《孟子·公孙丑》、《孟子·万章》、《韩非子·难二》、《礼记·檀弓》、《说苑·难言》、《论衡·非韩》、《孔从子》等史籍均记载子思做过鲁穆公的老师。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也记载了子思与鲁穆公之间的对话,进一步证明了子思做过鲁穆公的老师。

关于子思生年的问题,在各家的说法中,笔者比较倾向于蒋伯潜、郭沂、孔德立等人的说法。但是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史料的缺失,各家的说法都难免有推测的成分,缺乏令人信服的铁证。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如果孔子去世时子思只有四、五岁,是不大可能直接受学于孔子的;如果孔子去世时子思最小也有十二、三岁了,是可以直接受学于孔子的。因此以往学者在研究子思生卒年代的问题上,尤其是其生年的问题上,往往根据某一种或某几种史料的记载来确定其生卒年代,而且言之凿凿。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自己在子思从学问题上的观点。我们认为,无论孔子逝世时子思是几岁还是十几岁,都不能把这一条件看成确定子思从学于孔子或是其他孔子弟子的标准,子思之学应该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二、子思之“集大成”

我们在这里首先要考证的是子思的学术传承问题以及其与七十子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果子思于孔子逝世时年幼,只有几岁,那他从学于曾子、子游和其他孔门弟子是可信的,那么他的知识来源就和孔子无关吗?如果此时子思有十几岁了,他的童年是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的,他直接受学于孔子,那他就跟曾子等孔门弟子毫无关系了吗?

(一)子思与孔子

《孔丛子·公仪》载:

以上是关于子思一条自我辩解的记载。由之可见,荀子批评子思首倡的“五行”学说曾托言“此真先君子之言也”,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孔丛子》此条或是子思之儒的记载亦或是后人对荀子批评的回应。子思所说的“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子思学术的来源。

(二)子思与七十子

《史记·孔子世家》载:

从上面的记载看,孔子逝世后,孔门弟子皆为其守墓三年。三年之后,一些弟子“散游诸侯”(《史记》语),但仍有许多弟子留了下来。《汉书·艺文志》记载:“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孔子故居之地也成了孔门弟子继续探讨、发展儒学的一个聚集地。在这期间,年幼失怙的子思无疑是众多孔门弟子关爱的对象。因此,子思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曾子、子游、子贡等孔门弟子的影响。另外,他们又都曾受学于孔子,在学术思想上难免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我们认为这也是造成两千多年来关于子思学术传承问题纷争不休的一个主要原因。

曾子、子思之间是否存在学术关联关系,是关于儒家学派的传承和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问题。在儒家的道统说中,子思上承孔子、曾子;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因而子思又下启孟子,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认为,曾子和子思之间是有学术传承关系的。简帛《五行》篇与《孟子》都有“集大成”之语。简帛《五行》篇谓:“君子集大成”;《孟子·万章下》谓:“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很显然,子思也是这样一个“集大成”者。子思的学术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其中孔子和曾子无疑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关于儒家各学派的理解

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因弟子个人的个性、爱好而因材施教,加之弟子学习的侧重点不同,这些都导致了孔子死后孔门弟子的分化。

除了韩非所说的八派,《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还列举有:子思、孟轲、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汉书·艺文志》载孔子有著作的弟子如:曾子、漆雕子、宓子,还有七十子之弟子。如此等等。可见,韩非所划分的八派,并没有囊括自孔子死后儒家所分化的所有派别。

大多数学者在谈到孔子之后的儒家,注意到的往往是其分化的状况、原因,以及各学派之间的分歧:如拥有派和反有派之争;孙氏之儒(荀子)对思孟的批评,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没有反映早期儒家各派之间的真实情况。我们认为早期儒家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触进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各个学派之间也没有井水不犯河水,也有融合和交流。例如:我们从《论语》的编定上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之间也是有交流的。我们这里也只能就有限的资料来谈谈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对我们了解子思学派是有帮助的。

笔者认为这种猜测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

第一,子思作为孔子的孙子、儒家学派的正宗传人,又曾为鲁穆公师,其地位在儒家各学派中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些孔门第子是可以想见的。

第二,我们可以从子夏或是曾子的学派组成中找到一些证据,二者学派的组成都很复杂、不是一成不变的,且他们中间的交流也从未停止过。

第三,我们还可以从简帛《五行》篇中找到事实依据。简帛《五行》篇与《中庸》、《缁衣》、《孟子》等传世文献和《性自命出》、《德圣》等出土文献的共通之处,都说明儒家各学派并非是单线的传承。

在早期儒学由孔子到孟子的传承过程中,笔者是比较倾向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个传承谱系的,换个角度说就是笔者认可思孟学派的存在。然而如何看待这个传承谱系,我们认为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认为,早期儒家的任何一个学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把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看成是一个单线条的发展过程。

四、世子与思孟学派

《论衡·本性篇》载: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笔者认为简帛《五行》篇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孔孟之间早期儒家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子思学派提供了新材料。笔者认为,子思之学是受到了多方面影响而形成的,子思学派的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世子及其门人为本属子思学派的著作《五行》作“说”文,我们有理由相信,世子本人应该就是子思学派的一员。

猜你喜欢
曾子学派弟子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哪吒失手
具有创新价值的伯明翰学派文化阐释
曾子杀猪
弟子规
弟子规
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
曾子杀人
扫净心尘
论浙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