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象能否追上中国龙经济改革与发展道路的中印比较和思考

2011-10-28 01:57沈开艳
检察风云 2011年14期
关键词:服务业印度经济

文/沈开艳

印度象能否追上中国龙经济改革与发展道路的中印比较和思考

文/沈开艳

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曾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的文章,该文详解了印度被“误读”的五个方面,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差距既不是如人们所言的那样存在几十年的差距,也不是说马上就会超越中国,“正在从一个遍地是大象和耍蛇人的国家转变为一个IT强国和新兴经济大国”。根据我们这两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印度象和中国龙的你追我赶,确实是一场颇为引人注目的赛事。

二产、三产,哪种经济结构更能促进增长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走了一条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以制造业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投资需求(国内投资和FDI的进入)和出口需求(巨额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借此壮大国内制造业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一种顺应了国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全球转移趋势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麦肯锡公司认为,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大陆在短短20年间变成了“世界工厂”,中国找到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中国对外开放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是引进外资成就突出。至2009年,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在中国开展经营活动的外商达30多万家。世界500强企业中,除少部分公司因为中国限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在中国投资外,几乎都在华进行了投资。二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目前进出口总额居于世界第2位。三是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有了长足的进展。

而印度发展模式的特征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银行系统解决投资来源,通过扩大内需和国内投资拉动经济,增加本国国民收入,走的是一条扩大内需和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道路。印度依靠软件业等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绕过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印度的这一产业结构转变模式为其在全球赢得了“世界办公室”的称誉。

在产业结构方面,印度服务业的比重较高。印度在没有发生基础广泛的制造业革命的情况下,是依托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印度服务业在G D P中的比重最近10年来均超过50%,比中国要高出12~13个百分点。而其中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最近几年中,印度服务业平均增速达9%,其中现代服务业增长水平更是超过10%。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印度现代服务业的典范,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凭借人力资本和语言等的优势,印度的软件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一直保持着50%以上的年增长率。这种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是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硬件、软件,哪个对经济发展环境更关键

拿中国和印度比,许多人都会以为,中国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软件”方面,也即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比如市场法规、金融体制、社会诚信等都存在不少问题;中国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运行,强政府模式没能给企业的自主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包括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中国存在比较严重的官员腐败现象等等,这些都是软性发展环境问题,或者说是“软件”的欠缺。

而相比中国,印度的问题则主要存在于“硬件”方面,也即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的约束。比如落后的基础设施,电力能源不足,公路、铁路交通落后,城市建设落后等等。印度的电力状况落后,平均缺电率超过10%,全国甚至没有建成确保24小时不间断的供电系统,严重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资金短缺又使印度在短期内难以大量进口石油和建造更多的核电站,这也制约了印度投资的增长。

那么,这两种不同制约因素究竟是何种因素对经济增长构成了更大的障碍呢?世界银行2005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表明,在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名列首位的并不是制度、技术和金融体制等软性因素,恰好是人们通常都认为并不重要的基础设施。所以,复旦大学华民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基础设施是刚性的,也不可能从外部世界获得,但技术是可以引进的,制度是可以借鉴的,它们都可以借助于由“干中学”而产生的学习效应来加以改进或改革。这正是软性制约因素要比印度更多的中国为何会比印度发展得更快的原因所在。

印度除了硬件方面落后于中国外,制度方面也有缺陷。一是印度的行政办事效率低下。印度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很低,据世行报告显示,在印度成立一家企业需要89天的时间,中国则需41天。印度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虽然平均工资比中国低25%左右,但每个工人的产出却比中国低50%。二是劳动法严格。印度是唯一一个解雇员工需要得到政府批准的国家,企业停业或关闭也受到严格限制,客观上限制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事实上,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和印度的投资环境,阻碍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失业贫困、贫富差距,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必须逾越的障碍

美国《商业周刊》对中印两国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作过很形象的描述和分析。“许多前往印度和中国的游客都会将印度孟买、新德里和班加罗尔与中国的上海、北京和广州进行比较,从而形成直观印象。两个国家在城市中心方面的差距异常巨大。中国大都市的现代化程度和时髦程度看起来比纽约和伦敦还高,而印度城市的表现却更像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不过大多数人忽视了一个现实:中国的实际情况其实比外表差,而印度实际情况比外表强。”

与印度相比,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严重性可能会因为特殊的国情而被低估或掩标,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但失业和贫困仍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痛处。印度10亿人口中有1/3文盲。年人均收入目前还不足480美元,其中有3亿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赤贫的城市新移民在印度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失业问题的严峻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化。目前印度人口超过10亿,每年新增人口及新增劳动力都在1500万人以上。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由于印度制造业增长速度缓慢,其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少。一般地说,服务行业能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但在印度,服务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因为印度的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素质。这些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很有限的。这使印度经济难以吸收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印度的失业问题日趋严重。

中国的贫困问题,比之印度要好很多,但中国的失业问题却和印度一样令人头痛。盖。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存在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比较一下印度和中国,事实上,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印度。人们之所以觉得印度的贫富悬殊比中国大,是因为印度的贫富差距存在于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存在于任何地方。中国的贫富差距则是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对于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还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估计。各种相关研究的结论差异很大,提出的估计值介于0.39~0.55之间,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0.45是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比较实际的估计值。不管怎样,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谈到失业和贫困,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但在印度尤甚。虽然历届印度政府都把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作为执政的重要目中国制造业比印度制造业和IT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多得多,但是由于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分流人员较多,再加上隐性和结构性失业者,总失业人口也不少,尤其是这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失业一方面将扩大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队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从而继续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进程。

“中国大都市的现代化程度和时髦程度看起来比纽约和伦敦还高,而印度城市的表现却更像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不过大多数人忽视了一个现实:中国的实际情况其实比外表差,而印度实际情况比外表强。”

对两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思考和分析

许多人都喜欢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模式进行孰优孰劣的评价。其实,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看这种模式是否适应该国国情。从中印两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效来看,经过长期摸索,两国都能在保持政局稳定的前提下,分别找到一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最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给自己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发展经济,并借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取得的成效都令世界刮目。

中国和印度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漫漫征途上,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障碍及矛盾和瓶颈。问题就要看,哪个国家能够率先突破瓶颈,率先冲破障碍。应该说,中国和印度都有不同的机会促使本国企业和整个国家经济实现繁荣发展,关键看各自是否抓住了这种机遇,发展自己。克服了这些困难,那么在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印两国就能赶上发达国家前进的步伐,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亚洲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猜你喜欢
服务业印度经济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