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投资率合理水平分析

2011-11-02 08:34张明哨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1年1期
关键词:投资率深圳香港

张明哨

深圳投资率合理水平分析

张明哨

人们通常形象地将投资、消费、净出口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具有较强的相对稳定性,波动幅度很小,而净出口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一般远小于投资和消费。因此,投资成为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和调控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来,中国投资率水平不断提高,已超过40%,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但与此同时,深圳近几年的投资率却与全国的情况背道而驰、逐步走低,2008年已经达到26%的较低水平(2009年深圳投资率因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略有提高,但具体数据尚未公布),甚至低于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有的学者认为,深圳投资率降低表示深圳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降低,深圳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向先进国家或地区看齐。有的学者认为,深圳过低的投资率水平是导致深圳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深圳应该大幅度提高投资率,向全国平均水平看齐,以保持深圳经济的持续增长。

深圳投资率的合理水平应该如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深圳投资率变化情况分析

图1显示了深圳投资率与深圳GDP增长率变化情况和全国投资率与全国GDP增长率变化情况。①

(一)从深圳投资率与深圳G D P增长率的关系来看

深圳投资率与GDP增长率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两者的发展趋势、波动方向基本一致。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GDP增长率高达60%左右时,深圳投资率也处在100%左右的超高位区间,这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基础差、主要以基本建设为主的经济发展特点是相吻合的;1986年后,深圳投资率与GDP增长率同步回落,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在深圳投资率回落到40%左右时,深圳GDP增长率也回落到20%以下,并在近几年表现出了进一步同步回落的趋势,显示深圳投资与深圳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

图1:深圳投资率、G D P增长率与全国投资率、G D P增长率的比较

(二)从深圳投资率与全国投资率的关系来看

深圳投资率变化情况与全国投资率相比显示了较大的差异。全国投资率变化比较平缓,30年间的整体波动在31%至44%的区间,波动幅度只有13个百分点,只是近几年在超过40%后呈现了逐步上升的趋势。

深圳投资率波动幅度巨大,在1986年以前,深圳投资率达到100%左右,高出全国投资率70%以上,即使在1986-1994年间深圳投资率逐步回落,也仍然高出全国投资率20%左右。1994-2004年,深圳投资率水平与全国投资率基本持平,两者均维持在40%左右。但2004年后,深圳投资率进一步下滑,跌落到26%的水平,而全国投资率则在2004年后稳步上升,达到44%的水平,深圳投资率只相当于全国投资率的60%。在此期间,深圳GDP也逐步下滑,虽然仍高于全国GDP增长率,但差距逐步缩小。

(三)从深圳投资率与深圳人均G D P变化情况来看

图2:深圳人均G D P与投资率变化情况

1996年以前,深圳还处于前期建设阶段,投资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比例,人均GDP较低。因此,重点研究1996年以后的情况。

1996年至2004年,深圳投资率持续平稳保持在40%左右时,此期间深圳人均GDP从1996年的22498元(约3000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54236元(约7000美元)。2004年后,深圳人均GDP则继续稳定上升,于2007年突破10000美元大关,至2008年达到89814元(约13000美元),而从2004年开始深圳投资率则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39%下降到2008年的26%左右。

(四)从深圳投资率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变化情况来看

图3:深圳投资率与深圳一、二、三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在深圳GDP中还占有重要地位,接近40%,略低于第三产业,但远高于第二产业。在随后的10年里,长时间的、超高的投资率为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就下降到不足5%,1998年后下降到不足1%。

深圳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1996年至2004年都基本稳定在50%左右,波动不足5%,而深圳投资率也保持在40%上下。2004年后,深圳投资率从2004年39%下滑到了2008年26%左右,而深圳第二产业整体趋势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从2004年51.6%下降到2008年的48.9%。可见,深圳投资率与深圳第二产业比重表现出了一致的发展趋势。应当说明的是,2003年市政府提出了适度重型化战略,因此,2003年、2004年的投资率出现了短暂的升高,而2005年深圳第二产业比重的短暂提高可以看作适度重型化战略发挥作用的滞后效应。

二、深圳投资率与先进地区的比较

(一)与香港的比较②

香港与深圳一样,都是一座城市,而且仅一河之隔,经济交往密切。而且,深圳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

从图4可以看到,自1961年至2008年,香港的人均GDP从25706港元(约5000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下同)上涨至236989港元(约30000美元),实现了经济的飞跃。期间,香港投资率呈现了三次波浪式的变化过程,高点分别出现在1964年(34.21%)、1980年(27.77%)、1997年(30.16%)。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投资率一路下降,近几年投资率维持在25%~20%。

图4:1961-2008年香港投资率与人均G D P变化情况(2007年不变价,港元)

首先,从人均GDP水平来看,深圳2008年底人均GDP水平已经超过13000美元,基本相当于香港80年代中期的水平。为便于对比,本文考察深圳、香港人均GDP从5000美元至13000美元对应时间段内的基本情况。香港人均GDP从5000美元至13000美元大约用了18年时间,期间平均投资率为23.52%,深圳人均GDP从5000美元至13000美元用了8年时间,平均投资率为33%,是香港平均投资率的1.4倍。

其次,从今后经济发展速度要求来看,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至2020年)〉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深圳人均GDP达到20万元(约30000美元),与香港2007年的水平相当。从香港发展的情况看,香港人均GDP从13000美元至30000美元大约用了20年时间(期间曾有过反复),平均投资率为23.69%。也就是说,深圳要用11年时间达到香港用20年实现的人均GDP水平。因此,深圳今后11年间的投资率也高出香港投资率一定的比例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第三,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关系来看,香港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是70.3%,90年代的平均水平是82.7%,2008年已经超过92%。而深圳目前第三产业比重仅略高于50%,即便根据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至2020年)〉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圳第三产业比重至2020年也仅为65%,远低于香港目前的水平。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在第二产业比重较高时,其投资率水平一般也较高。因此,深圳目前的产业结构也要求深圳投资率应高于香港投资率一定比例,才能达到预想的经济目标。

(二)与韩国的比较③

韩国是一个国家,与深圳作为一个城市的特点不同。但是,韩国在1993年人均GDP到达13000美元之前时,其第二、三产业比重也长期维持在45~50%左右,与深圳目前的状况比较接近。

为便于与上面时段相对比,本文截取韩国1993年之前的8年和1993年之后的11年进行研究。韩国在1985~1992年的平均投资率为33.7%,与深圳相应时段(2002~2009年)33%的投资率水平基本相仿。可见,韩国与深圳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韩国在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后的11年(1993~2004年)的平均投资率为32.6%,平均投资率水平较之前的8年并没有大的降低。

图5:韩国投资率变化情况

从未来深圳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第三产业比重的迅速提升是要以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虽然深圳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世界地位等方面距离韩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圳仍然要继续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深圳今后11年要想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投资率水平也不应该较之前出现大幅度的降低。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首先,香港、韩国在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投资率水平仍然基本保持之前的水平,尤其是与深圳产业结构类似的韩国,其投资率水平仍然长期保持在30%以上。因此,深圳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产业结构还没有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投资率应该继续保持原有的水平。其次,深圳规划在2020年人均GDP达到20万元,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较香港、韩国大大缩短。因此,深圳今后十年就应该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应低于近几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根据前面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和深圳当前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深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应该继续保持一定的投资率水平。

综合上述分析,并考虑到今后物价上涨、人口增长、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对深圳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深圳要确保2020年经济目标的实现,就应该继续保持一定的投资率水平,而不应该任其下滑。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并考虑到经济运行的实际波动,本文认为未来十年深圳投资率水平应该控制在25%~35%之间。

对于本文开头中提到的两种观点,笔者认为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失偏颇。一方面,虽然投资率下降表明深圳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下降,但在深圳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投资率持续下滑对经济增长是十分不利的,经济增长大幅度减缓将对深圳的城市建设、就业、民生福利水平、产业发展等产生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深圳未来的确应该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深圳不应该也不可能将投资率再次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继续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根据投资率变化的一般规律,深圳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深圳的投资率不必再恢复到40%以上。深圳应该利用三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成果和改革经验,积极探索经济增长的新模式,继续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深圳改进投资率水平的具体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深圳投资率合理波动范围在25%~35%之间。而2008年深圳投资率水平(26%)已经到达了深圳投资率合理波动范围的低限,因此应采取一定措施适当提高深圳的投资率水平。这并不是说深圳今后要依靠加大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通过投资的增量作用达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增强深圳经济发展的后劲,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深圳经济尽快再上新台阶。

综合来看,深圳投资率近些年持续走低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一是深圳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009年深圳人均GDP达12932美元,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因此,深圳的投资率水平已经逐步进入了投资率变化曲线“马鞍形”的下降阶段。二是深圳第二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而装备制造、汽车、化工等所占比重较低,整体而言对投资的需求不旺盛。三是深圳土地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受到大干快上的思想的影响,重数量、轻质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造成近些年土地资源枯竭,土地成本大幅提高,极大地限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笔者认为,从深圳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加大投资力度:

(一)采取积极政策调动民间投资力量

目前,民间投资已占深圳固定资产投资中全部内资的半壁江山,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一般情况下,民间投资对经济发展趋势非常敏感,其趋利避害的特性使其在经济波动中往往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往往与政府的“反向”调控措施背道而驰。在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中,深圳完成政府投资近600亿元,比2008年增长300亿元,但深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1709亿元,较2008年增长280亿元。也就是说,虽然2009年深圳GDP增长了1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6.5%,但实际上民间投资反而减少了约20亿元。可见,深圳民间投资作用和潜力还远未得到发挥。

目前,国家以及省政府都制订了促进民间投资的专门扶持政策,鼓励民间投资的发展。深圳应该抓住机会,根据国家以及省政府的政策,抓紧出台深圳鼓励民间投资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扶持力度,放开对民间投资领域的限制,通过补助、贴息、奖励等办法引导民间资金、外资的投资方向,避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投资唱独角戏的局面,推动民间投资为深圳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加大对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未来经济中会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但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的产业。上世纪90年代,深圳居安思危,在全国率先确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全面调动各种资源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但成功实现了深圳产业发展的重大转型,也为此后深圳经济十多年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隐忧。首先,深圳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比例非常不合理,电子信息制造业比重超过90%,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或领域的发展仍非常稚嫩。而且,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超常增长,发展空间已经不大,深圳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根据世界各国的研究,下一次世界级的重大技术革命最有可能发生在生物、新能源领域,并由其带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推动新一轮全球经济的发展。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既要调总量,更要调结构的思路,建议深圳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将生物、新能源确定为深圳当前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像当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那样,调动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等各方面的力量,全力推动深圳生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争取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进行同步竞争。这样,既可以保持深圳投资率水平,更有利于为深圳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三)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

经过30年的建设,深圳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正逐步向国际化城市看齐。然而,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深圳特区内外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特区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严重落后,甚至不及内地中等城市的发展水平。即使是在特区内,大量的城中村、旧工业区长期无法改造,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不到位,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特区内城市包围农村,特区外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与深圳所追求的国际化城市目标相去甚远。

根据深圳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深圳应以特区外基础设施建设和特区内的旧城旧村旧工业区改造为重点,继续加强城市化的投入力度和建设水平。当前,可抓住特区范围扩大的有利时机,以新区建设为着力点,突出特区外的道路、河流、污水管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特区内外的一体化发展。建议在继续推进光明、坪山新区、前海管理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启动大鹏滨海新区、龙华新区及其他新区的运作,实现特区外管理体制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飞跃。同时,加快特区内的城中村、旧工业区等改造力度,大规模推动新一轮城市更新建设,一方面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和面貌,另一方面利用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产业档次,进一步促进深圳产业结构的转型。

(四)加大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投资力度

随着深圳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政府服务、城市管理的需求也逐步提升。深圳面积狭小,常住人口近900万人,暂住人口超过300万人,人口密度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本地机动车登记保有量超过150万辆,还有数十万辆内地、港澳、军警车辆长期在深圳行使,城市负荷巨大。面对如此艰巨的管理任务,深圳要想实现高效的政府服务和城市管理,保障广大市民的基本需求,单纯依靠管理人员的增加是无法实现的。

结合深圳自身信息产业发达的优势,建议深圳加大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方面的软硬件投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对整个城市进行数字化的高效管理。前些年,深圳已经在交通违章监控、基层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进行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除了继续在上述方面加大投入外,还可以以智能交通、无线城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力度。这些投入涉及到数字摄录设备制造、芯片制造及设计、物联网技术、通讯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等众多深圳的强势产业,不但有利于提高深圳城市管理效率,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管理经验和数字技术及设备向内地推广,对深圳相关产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广东统计年鉴2009》,但1996年以前深圳投资率数据为作者近似计算所得。

②香港有关数据来源于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网站http://www.censtatd.gov.hk/。

③韩国有关数据来源于陈朔、冯素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几个问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三期;乔为国著:《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作者:深圳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投资率深圳香港
资本价值与宏观投资率:应用包含调整成本的拉姆齐模型的研究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深圳
我国的投资率是否应当大幅度降低?
深圳医改破与立
从持续性角度剖析中国投资率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