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于“岐黄之术” 成就在中医文化

2011-11-06 03:41康营刚
科学中国人 2011年16期
关键词:内经之术中医学

本刊记者 康营刚

铸铁于“岐黄之术” 成就在中医文化

本刊记者 康营刚

“中医学是科学,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很多人都在讲要发扬中医的特色,而中医的特色究竟表现在哪里?我认为中医的特色就表现在其浓厚的中国文化味。”这是于铁成教授的话,一位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医学精英,用他敏锐的眼睛,透析着中国千年来的中医文化内涵。

“顺应天地自然”是中医的核心,也是于铁成教授的至上养生理念,他从自然、社会、群体等多维的角度来研究生命,从《黄帝内经》折射到现实生活,从饮食中领悟养生精髓,他强调要与人自身所处的环境相顺应,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人文特色。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中医学是科学,但更是一种文化,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撇开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来谈中国医学,那么最终谈论的已经是经过取舍、与历史真相大有出入的中医学。现在很多人都在讲要发扬中医的特色,而中医的特色究竟表现在哪里?于铁成认为中医的特色就表现在其浓厚的中国文化味。中医学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这是中医的特色之所在,也是中西医学差异的本质。

中医的理论概念和范畴多为人文概念和范畴,基本上是从文化、哲学中借用或移植而来的。中医除了应用气、阴阳、五行等自然哲学理论来建构理论体系外,还借助人们所熟知的社会文化概念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下品;反映治疗原则的滋水涵木、培土生金;反映病理的水火未济、子盗母气、木火刑金;反映脏腑功能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药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等。

中医遣方用药是医生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体现着一种文化的积淀。传统的“五味”理论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伤寒论》中的首方“桂枝汤”,由桂枝(味辛甘)、芍药(味酸)、甘草(味甘)、生姜(味辛)、大枣(味甘)组成,按照《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原理,酸与甘一阴一阳,起到了调和营卫的作用。中医在处方时的思维基础是在人体出现阴阳失衡的时候,怎样通过药物的四气五味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即如《内经》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一个好的处方,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有着很高的艺术品位,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薮

中医之术又称“岐黄之术”,“黄”是指黄帝,“岐”则是指岐伯。传说黄帝与他的几个大臣,时常坐在一起,高谈阔论,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研究治病的方术,有人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下来,编成了一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薮、是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黄帝内经》的各篇文章基本上是黄帝问,岐伯答,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修养,所以在与黄帝探讨医理的大臣中,岐伯是最显赫的,黄帝称它为“天师”,是天子的老师。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

医药学在传承中,文化的基因是其内核。中医学尊岐伯为先师,也说明了周文化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而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突出表现在“天人合一”、“尚中致和”和“医为仁术”等方面。强调“顺应自然”是中医的核心思想,《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岐伯回答黄帝的话,很说明这个问题:“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这种顺应思想贯穿在中医养生防病、辨证论治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中国医学史专家们通过大量的考证,证实《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书中的文章应该是战国到西汉这一大段时间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学成就,冠名“黄帝”只不过是托名而已。既然如此,“岐伯”是不是确有其人呢?黄帝是圣人、名人,托其名可以理解,而岐伯之名,仅见于《内经》,其生平事迹,史书几无痕迹,有何可托?而且岐伯不是与黄帝同时代的人,却被尊为黄帝的老师,这只能说明岐伯是《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他的思想和理论在黄帝的后裔中一代一代传承,成为中医学主要的创始人,而岐伯的医学思想是以周文化为底蕴的。

于铁成认为,如果仅仅把《内经》当作一家之言的教科书式的经典,那么就很难把握《内经》的学术思想,还会因某些相矛盾的说法感到疑惑。《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虽然是说治法来自东西南北中各方,其实也正反映出当时的医家也各有学术思想和学术主张。如果我们能够摸清这些脉络的话,对于深刻理解《黄帝内经》的奥旨,必然会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内经之术中医学
中医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短路学校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