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的审美意韵——《沉默的羔羊》片名解读

2011-11-16 11:33王淑娅
电影评介 2011年19期
关键词:野牛情结比尔

电影的名字是电影夺取观众的第一步,人们在电视广告中,报纸广告中,影院海报中,对于电影首先接触到的是片名。生活中,人们常说,一件事情,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电影制作的全部过程中,名字在影片中显示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影是艺术,片名也是艺术。电影艺术的创作有种种美学原则,观众对电影片名的命题也有种种审美要求。

电影片名的审美要求,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一是要切题,这是影片名字的最基本要求;二是要鲜明;三是要有意味,这是电影片名的最高境界。本篇提到的《沉默的羔羊》属于典型的有意味的电影片名。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逐年提高,观众的审美感受变得越来越敏锐、生动、丰富。标题成了影片艺术魅力构成的有价值的部分,它是讲究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标题的好坏,虽然不足以说明影片的好坏,但却可以传达出一些艺术家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修养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就曾经在奥斯卡奖项中大放异彩的经典影片《沉默的羔羊》为例,从几个密码的破译中,寻求一下西方电影中,文化内蕴是如何与故事紧密融合却又显得顺理成章的。

一、“羔羊”:犯罪涵义的渊薮

在《圣经》旧约篇中的《撒母耳传》中记述:以色列最后一代士师撒母耳,遵守上帝的旨意让扫罗作为以色列的第一个王,同时,给他下达了攻打亚玛力城的任务,并要求他毁灭该城所有的一切,包括男人、女人、儿童、牛、羊、骆驼和驴子,要片甲不留。扫罗果真打败了亚玛力人,他们把其他所有的人都杀死,却保留了值钱之物和健壮的牛羊。扫罗这么做直接违背了上帝的命令,于是上帝命令撒母耳撤销扫罗的王位。

扫罗见到撒母耳就说:“我已遵守耶和华的命令。” 撒母耳却说:“那为什么还有羊的叫声?”扫罗辩解说:“我要把他们献祭给上帝。”撒母耳说:“耶和华是喜欢你的献祭,还是喜欢你顺从听命呢?听命胜过献祭,顺从胜过最好的羊脂。背叛之罪与行巫术之罪等同,骄傲之罪与拜偶像之罪等同。”于是,扫罗失去了以色列王的地位与身份。因此,在西方的文化中,羔羊的叫声往往会代表犯罪的意思。

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克拉丽丝自从父亲去世后在姨母家生活,在农场曾经想拯救将要被杀死的羔羊,却以失败告终,这直接构成了她在童年记忆中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渊薮,所以有时候睡觉会有类似恶梦的情况,为她后面极力想要解救议员女儿做了重要的动机铺垫,她想通过解救议员女儿,赶走在自己脑海中响了多年的羊叫声,从而让自己不要因这种噩梦而备感困扰,这个从她和汉尼拔博士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解释,这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冲动。

二、“沉默”:犯罪心理的无意识存在

说到犯罪心理,必然要和心理学关联,提到心理学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弗洛伊德。提到弗洛伊德的话我们便会想起人格理论中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的是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而我们在显示生活中大量的可再现信息构成了潜意识。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是无法接触的东西。理解无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佛洛依德认为,人生来会有三种“心理情结”:一是向异性转变的情结;二是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弑父情结;三是厄勒克情结,即恋父弑母情结。这些情结人生而有之,但大多数时候这些情结都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乖乖地保持沉默。

在本片中大量的影片内容显示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容。片中罪犯野牛比尔本是个男儿身,却一直向往着变成女性。为了实现这一变态愿望,他曾经向三家整形中心求助过,但都遭到拒绝。而本片女主人公克拉丽丝在这三种情结中,具备了其中两类,本是女儿身的她,却偏偏选择了一个男性职业:警察。暗示了其内心向往男性世界的潜意识需求。另外由于从小失去父亲,所以对年长的异性有着一种天然的依附心理,这种需求在他与她的教导老师,以及汉尼拔博士的相处中可以感受到。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又带有一种萨特意义上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焦虑状态。

而这些心理情结,在佛洛依德看来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些情结,只是有些人因外界的刺激,所以表现出来了,有些人没有受到过份的刺激,所以这些“定时炸弹”可以相安无事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影片中无论是犯罪分子野牛比尔,还是选择男性职业的克拉丽丝学员,都有着比较坎坷的人生体验,野牛比尔无限向往变成异性却被正规整形中心拒绝,克拉丽丝从小失去双亲,拯救小羊失败,这些都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过巨大的刺激与伤害,因此他们在这些心理情结的需求方面就比一般人要多很多,并外化在他们的生活行为中。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佛洛依德的心理情结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沉默”是犯罪心理的无意识存在方式。

但是,这种情结只要被刺激外化了,就一定要得到转变,而不能被强制消灭。佛洛依德认为,人的心理情结与心理情结之间的这种转变是有一定方式的。

三、具象物:情结转变的方式

具象物在影片中的恰当运用,使得象征手法很好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知道,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象征仍然仅仅是其总体创作方法中的次要补充而存在的。那么象征要想在这类作品中成功运用,就需要此具象物能够成功地负载创作主体的主观思考结论。当然,这样的话,具象物的使用就必须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但是,影片在这方面也作了充分的准备。

影片中,野牛比尔一直在养殖一种亚洲昆虫,在影片中这个具象物是有一条明显线索的,刚开始在野牛比尔所杀害的死者嘴里发现了亚洲的昆虫蛹,在克拉丽丝对野牛比尔追踪调查的进程中,野牛比尔却正在家中与他的幼虫亲密接触,克拉丽丝刚调查到野牛比尔的家中时,发现了亚洲昆虫的成虫飞来飞去,从而引起了克拉丽丝的怀疑与警戒,成为了克拉丽丝逮捕野牛比尔非常重要的戏剧性元素。蛹——幼虫——成虫,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与影片中的克拉丽丝的成功转变、剧情进展几乎同步完成了主题与视听元素的叙事任务。

在片末,克拉丽丝成功解救议员女儿,并逮捕罪犯野牛比尔时,出现了一个充满整个镜头画面的以拓扑圈的方式旋转着的蝴蝶。而这种旋转的方式,也正暗合了人的心理情结转变的方式:拓扑圈旋转的方式,一种情结被激发,必须要通过适当途径转变,一种情结被转变,另外一种情结随之会生成。

四、结语:情结只能宣泄不能消灭

上面我们提到,人的心理情结一旦被激发,必须要转变,而这种转变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官方的途径,也就是正当的被法律所认可的方式。例如影片中的克拉丽丝,尽管她也有着和野牛比尔相似的心理情结,但她选择的是被官方和主流社会认可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心理需求,她选择当警察这样一个男性职业,满足了自己想向异性转变的心理需求。而小时候救小羊失败的痛苦记忆,也通过顺利拯救议员女儿而得到转变与释放,于是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另一种是个人途径,即不被法律及官方认可的方式。如影片中犯罪分子野牛比尔,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女人,他也曾试图想以官方途径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付诸行动,与当时的三家正规整形中心求助,但却遭到了拒绝。前面我们提到,人的这种心理情结一旦被激发,是不可以被强制消灭的,所以野牛比尔开始了他疯狂的个人解决旅程,不断地杀死人,不断地截取死者的皮肤,给自己做女人的服饰……因此,他成为了为人们所唾弃的罪犯。

同时,佛洛依德认为当人的一种心理情结得到满足或得到正当转变后,另外一种心理情结便会随之生成。这一点在影片女主人公克拉丽丝身上也有所体现。在片末,克拉丽丝成功毕业,成为了FBI的正式员工,在庆功宴上,当克拉丽丝和她的指导老师握手表示感谢时,我们看到克拉丽丝无名指的一个特写镜头,手指上分明带着一枚戒指,无名指戴戒指表明克拉丽丝想要恋爱和结婚的又一心理情结已经产生。

李安曾经在拍完《断背山》后说过一句话: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么我们借用李安导演的话,是不是人人心中也有一只沉默的小羔羊呢。

总之,一部电影作品是好是坏,有无感人的力量,其决定因素还是要看影片通过视听元素提供的银幕形象和思想内涵。观众的一切思索和情绪波动都从这种视听的刺激开始并延伸下去。假如这种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的时空形象不能构成一种刺激因素,从而无法引起观众的生动联想、思考和感染。那么,再响的名字也没有用。因此,作为电影艺术整体组成部分之一的片名,应该从一开始就纳入编导者的整体构思中。而《沉默的羔羊》不难看出,在整个编导构思的过程中,都是相当精细而缜密的,情节内容和电影片名紧密结合,既做到了鲜明,又有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可谓电影优秀片名的典范。

1.殷琦.圣经故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3.姜敏.怎样欣赏电影——电影审美系列讲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1990.

猜你喜欢
野牛情结比尔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美洲野牛当宠物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一起去看“欧洲野牛”
吃书的狐狸
野牛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