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让子弹飞》对原著的改编

2011-11-16 11:33徐金娟
电影评介 2011年19期
关键词:姜文县长子弹

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自2010年12月16日公映以来,热议不断,票房不断飙升,很快逼近7亿元,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这自然得益于明星大腕的加盟和前期的大量宣传,然而,“一部电影获得成功的基础条件是有一个好故事,创作者与观者面对共同的话题,有产生共鸣或通感的可能性,因此故事的‘话题’选择至关重要。”【1】姜文也曾说:“没有马老阳刚十足的《夜谭十记》,就没有《让子弹飞》的成功,马老可以说是我的保护神。”【2】因为电影正是取材于川籍著名作家马识途作品《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然而“忠实原作非常值得怀疑,人家不是为电影写的,它在文字上是好东西,但你没法把它变成影像。”【3】因此,为了更加适合电影的表达,和观众产生更大的共鸣,姜文用了一年多时间改剧本,前后6个编剧,经过了五十多次的剧本修改【4】。由此可见,《让子弹飞》的巨大成功,改编之功不可小觑。

《让子弹飞》与原著《盗官记》除了主线相同即麻匪当县长杀恶霸以外,人物、情节等都做了较大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

1.人物经历不同

(1)电影中张牧之是曾经跟随松坡将军(蔡锷)的革命者,后来由于军阀混战,落草为寇,劫富济贫,而小说中的张牧之则是长工出身,妹妹、父亲被地主迫害而死,不得已逼上西山当了麻匪,是一个官逼民反的典型。

(2)黄四郎在原著中名黄天榜,是县城的头号大地主,干着欺压百姓、贩卖鸦片、“放棚子”的勾当,身份并不复杂。而影片中黄四郎除了继承了五代的家业,是鹅城的头号恶霸外,还是个颇有些来头的家伙,他去过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甚至与张牧之有过一面之缘。

(3)原著中的陈师爷,是个有些阅历的正派耿直的苦出身,开始并不想帮土匪,但他见土匪们很讲义气,干的是劫富济贫的好事后,便同意入伙。并在此期间,献计献策,百般周旋。最后在给要被杀头的张牧之送了行后,带着一家老小悄悄离开。影片中的汤师爷则完全颠覆了书中的形象,直接由县长变身而来,爱财如命,见风使舵,两面三刀,最后死在了钱堆里。

(4)原著中县长掉进大江里死了,跟着县长的会计主任强迫县长夫人还买官的钱,一个妇道人家,哪里有许多钱?只好老实地当师爷的太太,后来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张牧之抓到却又给了她足够的路费被放掉了。而影片中的县长夫人则是一个风骚的妓女,只要你是县长就可以做你的夫人,做县长夫人就是她的生活目的,最后死在了黄四郎偷袭县太爷的晚上。

2.人物关系不同

原著中张牧之进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报仇——杀掉黄天榜,虽然黄天榜对这个新来的县太爷为百姓做主的做法感到不解,但是直到最后真相大白以前,他一直以为张牧之只是个有靠山的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甚至有点像共产党,而且似乎还窝藏土匪。而影片中张牧之进城的目的则是为了钱——不向地主大户卑躬屈膝,也就是站着把钱给挣了。他与黄四郎的关系一开始也只是县太爷与城里大户之间的勾心斗角,但是小六子死后他们的关系开始变得有些扑朔迷离:表面貌合——共同目标是剿匪而且似乎曾是辛亥革命的同志,实际神离——张牧之并未真正接受黄四郎的道歉,而黄四郎也并不甘心认错。他们之间尔虞我诈,算尽了机关。而张牧之与汤师爷的关系也远比原著中复杂得多,他们并不明了彼此的真正身份,所以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

3.新增人物形象

小六子作为影片中新增的角色,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他是张牧之的干儿子,张牧之对他器重有加,希望他以后能有大出息,但是他由于意气用事剖腹自杀。还有,“花姐”、“黛玉晴雯子”等在原著中并不存在。而“花姐”这个角色的设置让整部电影增加了看点,而她在抓捕逃跑的黄四郎替身的行动中也是功不可没。还有胆小怕死的孙守义,游走在善恶两端的武举人,欺压百姓颠倒是非的黄四郎的贴身心腹胡万等。这些人物的设置,使剧情一波三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情节

《让子弹飞》对原著的情节做了较大的改动,原著主要情节集中于张牧之进城后如何为百姓撑腰、惩治恶霸,如实行“二五减租”、收爱国捐等,而电影则主要叙述张牧之进城后与黄四郎进行的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以及最后如何除掉黄四郎。此外,影片与原著在引子、结局上都有所不同。

1.引子不同

原著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卖官鬻爵、王家宾通过买官做了县长后意外溺水以及张牧之如何通过买官当上了县长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而电影把这些全部删掉,直接改成张牧之通过抢劫钱财意外当上县长开头,重点放在他进城以后与黄四郎的较量上,情节非常集中。

2.结局不同

原著是一个悲剧,虽然张牧之砍死了黄天榜,但自己因为被识破,最后以土匪的身份被杀头,而陈师爷也在给张牧之送行后悄悄离开,而电影中张牧之的身份始终没有暴露,师爷、黄四郎都对他的身份半信半疑、百般猜测,张牧之最后取得了胜利,黄四郎被彻底打败,汤师爷也死在了钱堆里。

(三)语言

电影与文学作品表现手段的不同,使电影更注重人物语言的运用(对白),《盗官记》中对话描写并不多而且不难理解,而改编后的电影却几乎离不开人物的对话,而且大部分的对话都是暗藏玄机,很富弦外之音,也就让观众有了诸多的猜测。

(四)环境

一部作品涉及的环境无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原著中的故事发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不知名的县城,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在地主恶霸的残酷剥削下,老百姓苦不堪言,内心燃烧着火一样的愤怒,所以当西山出现劫富济贫的张麻子时,他们给他通风报信,甚至到了“匪民一家”的地步,当张牧之来给他们撑腰、打抱不平的时候,更是拍手称快。而影片则把时间提前到1920年的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以后),故事发生在一个并不富饶的小县城——鹅城,那里的百姓在黄四郎的压迫下敢怒不敢言,最后张牧之运用计策才点燃了他们的怒火,冲进黄四郎的碉堡,分了黄四郎的家产。

(五)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一点在原著中几乎很难发现,而影片中却比比皆是,如姜文用复现式蒙太奇手法反复强调的手形“六”、结尾与开头相同的白马拉火车以及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麻匪戴的面具上的麻将筒、打在碉楼铁门上的问号和叹号以及不断倒掉的万民伞等。

(六)主题

主题是一部作品要告诉读者或观众的最重要的东西。《盗官记》揭露了当时国民党的黑暗和腐朽,通过一个长工被逼当麻匪、后做县长为民做主的故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并表达了人民对清官的渴望,充满了传奇。

作为一名保持自己鲜明个性的导演,姜文的《让子弹飞》不落窠臼,影片主题更加丰富而耐人寻味:1.小六子是张牧之最重要的寄予厚望的人,小六子的死让张牧之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挣钱变为复仇,整部作品都围绕复仇展开,是讲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2.辛亥革命的同志一个落草为寇劫富济贫,一个当了恶霸压榨百姓,草寇杀掉恶霸,实现了他对正义和清明的追求——“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然而,似乎又并不如此简单,结尾张牧之落寞的背影和远去的火车似乎又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

(七)其他

《让子弹飞》充满了粗口(他妈的)、色情(强奸民女)、幽默滑稽,这些台词和场景的设置无疑真实地反映了麻匪的生活状态,而这些在原著中是很难找到的。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可以说,《让子弹飞》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电影与原著之间形似神离,这些改动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呢?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疑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然而电影的商品属性,又具有鲜明的商业特点,这就使电影人不得不考虑票房,而要考虑票房就不得不迎合观众,而观众的欣赏水平又参差不齐,怎样才能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电影院来呢?这就使众多电影人在艺术与商业之间进行权衡和拿捏,然而却仍是经常出现“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局面。《让子弹飞》作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姜文是如何进行把握的呢?

改编后的电影中充斥着粗口、色情,有些人看后认为低俗,然而实际生活中这些东西也是常见的,也有不少人感兴趣,更何况这些表现也确实反映了麻匪的真实生活,很难想象一个落草十年的麻匪满口的文明词,黄四郎手下扮的麻匪会斯斯文文。姜文既合理而真实地再现了麻匪的生活,也把一些欣赏水平不太高的观众吸引到了影院。

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他们会品评、会思考,针对这部分观众,姜文和他的团队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无论是人物、情节、环境、语言还是意象的设置上。如果仅仅照搬原著,讲一个官逼民反的故事,难免落于窠臼,也很难对这部分观众的口味,于是姜文将故事背景放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人物也变成了辛亥革命的参与者,这一改动,再加上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1911-2011),就让电影有了更多的嚼劲,观众更多了些思考。这还不够,姜文还摆脱了电影隐喻功能有限的魔咒,设置了大量的意象,如前文提到的马拉火车等镜头,让观众们有了更大的兴趣,对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意义议论纷纷,甚至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这番热闹,又把很多观众吸引到了影院,可谓良性循环。

正如乔治•布鲁斯东所说:“一位电影工作者并不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翻译者,他是另外一位有自己的意志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作家。”【5】没错,姜文通过如是的改编,把大量的观众吸引到了影院,达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6】的效果,但姜文同时又是一位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艺术的电影人,他忠实于自己的生命人格和审美理想、忠实于自已对人生和生活的独特经验、忠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气质和艺术个性,所以整部《让子弹飞》是姜文风格的,是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的,是充满了英勇、霸气、正义的,也是引发人们诸多思考的,似乎既包含了革命题材,也反思了国家历史,又表达了个人情怀。

综上所述,《让子弹飞》通过对原著的改编,既在艺术上真实展现了麻匪的生活,让影片更耐咀嚼,又保持了姜文自己的个性,同时也为影片在票房上获得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姜文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要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否忠实于原著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把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拿捏准了,是否忠实于自己。而姜文的改编,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1]王二军.论导演姜文的电影世界[D],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9页。

[2]张立东.《让子弹飞》中的“马姜”缘[N],四川日报,2010年12月16日,第12版。

[3][4][6]蒯乐昊.姜文: 我永远是一个业余导演[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43期。

[5][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68页。

猜你喜欢
姜文县长子弹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县长干过啥
三颗子弹
子弹VS防弹
Karma:让子弹飞一会儿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子弹
课间小游戏
县长的问题
老县长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