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采取五项举措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11-11-19 05:12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5期
关键词:阜新市阜新院团

阜新市采取五项举措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阜新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不断创新形式,探索出一整套以不断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

抓队伍,夯实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对专职群众文化干部提出了建立基层文化联系点和业务培训基地的要求,每年参与培训辅导不少于120小时,并进行业务考核,与奖励、晋级达标结合起来。据统计,目前建立联系点300多个。其中,阜蒙县文化馆谷秀梅是突出代表。同时,阜新市还利用社保局的公益岗,在下岗工人中招聘文化体育辅导员;发挥文联各艺术协会的作用,深入基层辅导讲课;在农村乡镇中开展从大学毕业生中选聘村级文艺辅导员的试点工作,等等。

抓培训,提高辅导群众文化的业务能力。阜新市近两年坚持长年抓培训,培养多面手,提高群众文化干部复合型业务能力,先后举办合唱指挥、舞蹈、声乐、器乐、绘画、摄影、书画、健身操等培训班,并通过举办技能比赛、活动观摩,多渠道多种方法培训业余骨干,同时对市、县(区)不同类型的基层文化干部提出不同的要求,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自“双百工程”提出以来,全市共培训文艺骨干4700余人次,培训基层群众20余万人,努力实现把文化“种”在基层。

抓载体,激发参与热情。把省里关于“红诗辽宁”、“振兴之歌”大型群众诗词歌咏活动本土化,增强吸引力;把红诗红歌演唱活动与阜新的棚改颂、转型颂、和谐颂、公仆之歌等主题相结合,通过举办农民合唱节、社区合唱节、阜新群众合唱节,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扩大活动的受众面;与主要的节庆活动相结合,以“双百工程”为主要抓手,组织专业院团、民间演出团体开展文化常下乡活动。

抓品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阜新市坚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群众文化的基础,提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地域化、特色化、品牌化。一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样式。目前,两县五区基本上形成了海州区千人腰鼓、特色秧歌,细河区千人太极扇,太平区太平鼓,阜蒙县千人安代舞等十几个各具特色、长年活动的群众文化品牌。二是培育地方文化节庆品牌。如玛瑙节、篮球节、海棠山歌会、彰武农民赛歌会、敖包文化节、丰收杯农民篮球赛、阜新篮球投篮大赛等。三是搭建群众文化展示平台。连续几年举办音乐会、二月二“百花迎春”文艺调演、阜新合唱节、职工艺术节等,集中展示了群众文化成果。

抓创新,在体制机制上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了解决专业院团演出场次不足,群众又看不到较高水平演出的矛盾,阜新市出台政策,为深入基层演出的专业院团平均每场补助1500元,民间艺术团体为群众演出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发动省、市文明单位和城乡共建单位出资,邀请专业院团下乡演出,并把这一要求作为包乡带村、城乡共建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由于演出灵活多样,常常邀请当地群众参与同台演出,调动了艺术团体和有关单位及社区乡村的积极性,深受群众欢迎。

(阜新市委宣传部供稿)

猜你喜欢
阜新市阜新院团
奇妙的音乐盒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阜新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估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关于阜新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感知分析
资源型城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
《阜新日报》:地方报纸如何科学定位、擦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