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对城市边缘群体心理援助探索

2011-11-20 03:16钱永宽瑞安市图书馆
新世纪图书馆 2011年1期
关键词:边缘农民工群体

钱永宽(瑞安市图书馆)

所谓“边缘群体”主要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没有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固定的住所,缺少在工业化城市里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非法状态的工作。例如,农民进城务工者,包括他们在城市中抚养、赡养的老人和儿童及辍学少年、流浪人口等[1]。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之前只能以都市“边缘人”的方式存在。作为生活于城市底层角落的群体,不少人精神压力很大,有些人甚至心理失衡。

1 边缘群体可能存在的消极社会心理

1.1 极度自卑和偏执心理

由于素质不高,缺乏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语言能力,现实生活中各方面差距的存在与扩大以及外界的精神虐待等等,一点一点地剥夺城市边缘群体的人格尊严,压制他们形成卑怯、偏执的人生态度[2]。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低,例如,农民工中的失业者,失去工作不仅威胁着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而且也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心情沮丧、悲观,自我否定;另一方面表现为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对周围人的援助充满着不信任。

1.2 被剥夺和仇富心理

与其他人一样,边缘群体也有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心理要求。但是,改革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调整并不是均衡的和同步的。有时农民工即使拿着非常低的报酬,还常常受到企业主的克扣和拖欠。种种不公平,容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和仇富心理。

1.3 受歧视和排斥心理

一些生活在城市“福利城堡”中的市民,将农民工视作“外来人”、“泥腿子”,在认识上表现出偏见,在心理上将他们视为异类,在行为上表现出歧视[3]。从某种程度来说,城市社会对于城市边缘群体的歧视及其υ身认知的误差,导致他们㈦城市社会主流人群互相排斥猜疑,υ我隔离,社会交往日趋狭窄封闭,从而长期流落于城市边缘或逐渐被城市主流边缘化。

1.4 普遍缺乏安全感

市民的偏见与歧视,生活不稳定,居无定所,医疗保障不健全,小商小贩被赶来赶去,城市环境陌生,也没有大量亲戚朋友可以来往,一旦没有收入,生活就没有着落,只能流浪街头了。边缘人群最害怕的还是生病,一是生病后无法正常工作,二是没钱看病。他们虽然生活于城市之中,却有着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普遍存在着心理负担较重,缺乏安全感[4]。

2 图书馆为边缘群体进行心理援助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指出,公共图书馆支持个人和自学教育以及各级正规教育,不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也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教育机构、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5],应关心帮助边缘群体,保障其知识权益,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其心理人格。

2.1 为边缘群体提供心理援助是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读者权益的必然要求

边缘群体心理援助是各地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鉴于边缘群体个体居住的分散性,情神状况的不确定性以及行政资源有限,政府很难推出解决边缘群体心理需求方案。此外,由于这类社会文化精神类公共物品因其无利可图或利益微薄,某些企业单位和雇主作为营利性组织或个人,很少会主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改善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相较于其它部门而言,公共图书馆在为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提供知识保障、资源信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其无偿性、草根性,使边缘群体能够免费、自由地参与并获得服务。这既弥补了政府力量之不足,也填补了某些企业逃避职工精神文化需求责任所形成的空白,维护了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使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得到具体落实。

2.2 为边缘群体心理援助是体现公平正义、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

对于边缘群体,人们大都只看到了经济困难带给这些人物质上的贫乏,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很少给予关注和重视,常常只有在这些人群当中的极端分子做出了骇人听闻的“壮举”之后,社会才开始反思,政府才开始重视,人们才开始后怕。对弱者的关怀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程度[6]。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当重视边缘群体的精神需求,通过给他们更多的精神关爱和人文关怀,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为他们提供释放压力的机会和渠道,向其提供知识教育、信息服务,使其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3 为边缘群体提供心理援助是传播先进文化、健全人格心理的重要途径

当城里人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时,城市边缘群体特别是农民工却只能窝在狭小的工棚里睡觉、聊天、打扑克,几乎与城市里的图书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无缘,精神文化生活极其贫乏,有些人甚至成为不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作为人类文明保存者、守望者和传播者,图书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弘扬核心价值观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面对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养就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人生态度和人格心理,使他们能够融入城市并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充满阳光的精神家园。

3 瑞安市图书馆为边缘群体提供心理援助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2008年地方志资料显示,瑞安市有案可稽的低保人口1.47万人,社会救济对象2.1万余人,外来人口50万(政府登记在册30万),很多社区外来人口甚至超过本地人口,如东山街道常住人口1.91万人,外来人口2.2万人。由于边缘群体中的一些人具有心理敏感、精神脆弱、自卑性强,甚至有焦虑和报复情绪等心理倾向,需要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充实。同时,由于他们精神生活空虚,加以道德法律意识淡漠,不能理智地看待问题,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和安抚,极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为边缘群体服务,特别是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一直是我馆多年来的工作重点。

3.1 加大宣传力度,降低门槛,抓好关怀实事

从笔者十几年的接触看,一般来说,边缘群体个体对图书馆总是充满敬畏感和陌生感,他们最初资询问题大都是“我也能借书吗?”或是“我也能上网吗?”等等。因而公共图书馆要千方百计消除他们心理顾虑,吸引他们进入图书馆。

3.1.1 加大宣传力度

多年来我们积极宣传免费和平等的服务理念,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向这些读者表明欢迎态度。2009年上半年瑞安市图书馆印制宣传资料2 100多份,深入社区和用工企业向他们介绍图书馆性质、功能和作用及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同时对初次入馆读者进行悉心指导。多方举措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外来工群体中获得良好口碑。据不完全统计,在本馆读者中外来人口已占三分之一强。

3.1.2 淡化身份界定

我馆取消壁垒,对持有待业证、残疾证及一些打工者等读者免费提供上网服务,免证开放阅览室,免收或少收借书证押金,2008年曾先后3次在社区广场为农民工朋友免费办证340个,允许残疾或老年读者委托借阅并提供送书上门服务,取消或减少图书馆规定的种种限制,向聘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赠送图书,免费为农民工朋友办理集体和个人借书证。2009年上半年已设立16个图书流动站分布在边缘社区和农民工聚居的地方,在最大范围内方便这些读者。

3.1.3 组织开展精神文化交流活动

人需要经常进行情感交流,边缘群体由于工作和生活规律不固定,如果缺少社会关怀和温暖,情感交流不多,易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7]。根据实际情况,从2003年以来,我们举办新瑞安人征文比赛、读书会、新瑞安人读者表彰大会和新瑞安人卡拉OK比赛等各种活动10余次。拓宽了边缘群体与人们的接触渠道,加强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了社会认同感。还利用本馆的多功能报告厅多次邀请新瑞安人介绍创业致富的经验,利用正面典型形象,激活边缘群体精神动力,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强化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

3.2 提高职员素质,文明服务,营造关爱氛围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有时精神羞辱带来的痛苦尤甚于肉体伤害。很多农民工朋友表示,他们在城市里感触最深的不是生活的累与苦,而是城里人歧视的异样眼光。心理援助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方方面面都应体现着对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理解和尊重。在职员教育中,我们强调当农民工读者还回的图书有污损等现象,如果没有充分证据,就不能主观地认为是他们所为或强行罚款;当农民工读者经过图书防盗系统报警铃响时,不能盲目怀疑他们偷书,因为防盗器可能会误报;当农民工读者确属“犯规”时,也不能大声斥责他们,甚至讽刺、羞辱他们[8]。

我们还教育职工要认识到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巨大贡献和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对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在服务中摆正心态,平等真诚地悦纳他们。在日常接待中,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都能为他们带来一缕温暖,使他们在享受图书馆服务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

3.3 培养健全人格,调适心理,过好积极人生

美国精神病专家高尔特认为“图书馆是一座心智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者治疗的药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越高,自我修养越好,其适应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够在挫折和困难中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3.3.1 提供学习心理知识服务

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在进行心理援助服务中,通过深入了解读者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采购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各种读物。并且将读物按书籍的治疗功用区分排列,在书架上贴上导读标记,为读者选取提供方便。同时,我馆也以自身丰富资源为依托,通过报刊、图书、网络等全方位收集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并对这些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编制成文摘,举办图片展览。2008年我馆以“心理健康,美好未来”为主题制作了30多个展板,彩图72幅,深入边缘地区巡回展览,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据不完全统计,参观人数竟达3千多人次。

3.3.2 思想上的疏导和化解

图书馆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机构,我们也十分重视对边缘群体的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针对边缘群体读者法律知识普遍缺乏的实际,我们为他所提供《十七大报告》、《中国农民工维权法规政策解读》、《农民工如何参加基本医保》等有关书籍资料,一方面引导他们了解利用党和国家的有关帮扶政策法规维护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党和政府有关边缘群体的措施、政策、法规,使之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他们之中。

3.3.3 提供一些消遣性、娱乐性读物

针对农民工读者社会压力、劳动强度大,工作紧张、生活枯燥,远离亲人的实际,我馆也提供诸如《知音》、《今古传奇》等情感色彩浓郁,有一定心理疏导、情绪排泄功能的图书杂志。同时,提供学习文化技术知识帮助,增强其工作能力和竞争力,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妥协心理,学习如何与城市人沟通与交流,赢得市民的尊重,主动化解自己心理障碍和心理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健康、向上、奋进的积极人生心态。

4 结语

当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心理负荷加重,心理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在中国,专家估计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人数至少有1亿人[9]。承受着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压力之下的边缘群体,深受社会关注。图书馆作为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基本资源,应当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索为边缘群体提供精神服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社会分忧、为党和政府分忧,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 罗霞.城市边缘人:社会忽视的群体[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1):115~119

2 郭国祥,郭曙岩.边缘群体关怀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探索,2007(3):89~94

3、4 魏丽艳.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5):65~69

5 邓冰.关于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5(7):166~168

6 贾丽晶.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若干探索[J].图书馆建设,2007(3):81~83

7 李秀.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中的人文关怀[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7):87~88

8 莫煊海.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应对之策[J].图书馆论坛,2008(2):32~35

9 陈菲.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已超1亿 [N].北京晨报, 2009-10-09(1)

猜你喜欢
边缘农民工群体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陕西农民工都在哪?在干啥?——基于农民工“输出地”的调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
边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