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金融心理学解释

2011-11-29 06:57青岛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娄丛聪
财会通讯 2011年14期
关键词:态度股权股东

青岛理工大学 武 鹏 中国海洋大学 娄丛聪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金融心理学解释

青岛理工大学 武 鹏 中国海洋大学 娄丛聪

一、文献回顾

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公司进行融资的顺序应是先内部资金,然后是低风险债务,最后才是权益融资。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却恰恰相反,一般表现为先股权融资后债务融资。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动因。黄少安、张岗(2001)则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得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但是有的经验证据却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于债务融资成本,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公司股权融资的概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并不能有效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李志文、宋衍蘅(2003)研究表明,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利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进行圈钱是上市公司进行配股的重要动因。张祥建、徐晋(2005)建立的模型表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可以通过“隧道行为”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苗雨、刘丽娟(2006)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因素。苏国强(2005)也认为制度缺陷是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其对上市公司上市前后业绩变动情况的实证研究支持该观点。管征、范从来(2006)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结论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找到充分的理由。我国不合理的制度背景,产生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证研究结果来阐述;而国内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公司治理、信息经济学、股权结构等角度来说明。本文则从金融心理学的角度对公司管理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来阐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原因。

二、理论基础——态度的效果

框架和参照点是影响处理信息的重要因素,态度是一个隐藏的需求和愿望,人们一般不会刻意去关注它,但这种隐藏的态度却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很多实验和调查表明,人们不管自己是否熟悉这些事情,都会采取某种态度。因此,可以假设态度影响人们的思想,现在一般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分成四类:适应态度、自我实现态度、知识态度和自我防御态度(McGuire,1969)。

适应态度是指人们无意识地形成和自己认同的人一样的态度。比如说:当自己的同事、朋友和家人都说股票要上涨,人们在形成同样的意见,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无意识地适应他们。如果市场正处于大规模上涨阶段,所有的人都受到价格上涨和他人的反应的影响,形成一致的态度,就如同2006年我国上证A股在6000点时的情形。

自我实现态度是指人们做某些事情,因为它令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人物。调查表明,证券公司和股票分析师的社会声望与股票价格的波动息息相关。当市场上涨时,他们大受欢迎;而当市场下跌时,他们无人理睬。这种态度的结果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是,牛市的最后阶段将吞没所有的散户,因为他们急于求成。

知识态度是解决信息问题的。人们保存研究一切有可能产生内心冲突的正反两方面材料。与此同时,人们通过接受规范的信息来源,使自己的态度获得“免疫能力”。态度一旦形成,有关的知识很快就被忘记,但人们对态度的坚信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缓慢减弱。

自我防御态度是由人的强烈的协调欲望产生的,这种协调需求在两方面做到和谐统一;一方面,他所知的和他所信的;另一方面,他所说的和他所做的。

这四种态度又体现以下心理特点,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三、管理者股权融资偏好心理学分析

第一,错误舆论效应表现为一般过分重视那些与自己持相同态度的人的意见;而社会比较表现为对于自己难以理解的事情,使用别人的行为作为一种信息来源。目前,在我国企业界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的氛围。各企业的管理者之间通过各种事务的相互交往,或通过媒体报道的相互了解,在自适应态度的作用下也形成了股权融资的偏好,而错误舆论效应更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偏好。即使有的企业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原因,在社会比较的心理作用下,也会加入其中。

第二,自我实现态度是管理者在偏好股权融资过程中的最显著的态度。又包括自负行为、感觉综合症、集权主义等心理特点。自负行为表现为人们过高地估计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因此对各种可能性分析不够全面,不能正确判断风险和确定性;感觉综合症表现为过分看重自己的个人选择,并从中感觉自己是个人物;在我国,集权主义决定了“官本位、权利本位”思想。调查表明(图1),相当大比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具有行政级别。

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通过“行政提拔制”选拔任命企业领导层的传统方法没有根本的改变。而企业上市不仅能提高当地的名声,也是衡量当地政府领导人及企业管理当局“政绩”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成功上市并募集到可观的资金,直接关系到当地领导人和企业管理当局的职务和晋升。当企业管理者把企业做大做强之后,面临越来越多的称赞,其对自己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在自信行为的心理影响下,不能客观认识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特有的“官本位,权利本位”思想下,强烈追求公司上市,或进行配股、增发等募集资金行为,扩大公司规模,表现出非理性的融资行为。

第三,知识态度又有易记性偏误和易得性偏误等心理特点。易记性偏误是指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对容易记起来的事情更加关注,感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易得性偏误是指简单地根据已获取的事情信息来理解被认知对象。企业控股股东在易记性和易得性偏误的心理特点的影响下,过分关注其他企业在股权融资成功后获得的好处,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股权融资偏好。

第四,自我防御态度又有选择性暴露和选择性理解等心理特点。选择性暴露是指人们只是试图暴露对自己行为和态度有利的信息;选择性理解是指人们往往曲解信息,使它看起来可以验证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依然认为上市意味着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是企业发展的“救世主”。而对于那些上市后由于大股东占用资金、掏空上市公司被查处的案例很少能给那些后继者一些警示,他们在选择性暴露和选择性理解的心理作用下,看到的是更多的公司为上市或再融资“粉饰”财务报表或进行盈余管理等非理性融资行为。

通过全文的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更热衷于IPO和SEO的原因。而我国2005年4月底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新股发行不会再出现非流通股问题、同股不同价问题,非流通股股权融资的资本收益失去了制度基础,应该说这是改革的第一步。而且在全流通时代,控制权市场、股东用脚投票等外部机制也将发挥作用,形成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外部制约机制。

但是即使是全流通情况下,仍然存在着控股股东的侵占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当初的剥离上市、分拆上市,留下诸多隐患,其后的关联交易,大股东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也就屡见不鲜。从这个角度讲,整体上市带来的损失远远小于剥离上市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当存在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其中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公司决策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之间形成制约和相互监督,可以起到限制侵害的作用,保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因此,在我国目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中,可以考虑减持国有股份,形成制衡股权结构,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

此外,还需要制定一个严格的上市标准,对发行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严加控制,真正做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价值型市场,即资本市场功能定位从企业本位转变到投资者本位上来。通过这种转变,使投资者趋于理性,从而市场上存在的逆向选择、代理人问题、道德风险等问题带来的成本由融资者而非投资人承担,这将迫使上市公司最大限度地减少上述成本,根据资本成本的大小作出融资选择,实现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

[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陆正飞、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3]李文君:《再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编辑 向玉章)

猜你喜欢
态度股权股东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新形势下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什么是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有哪些注意事项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态度决定一切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持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