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剑舞起源

2011-12-01 07:24张涛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关键词:黄帝舞蹈

摘要:剑舞是中国舞蹈史上的一颗明珠,自古以来关于剑舞的故事更是渊远流传。剑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的出现,是以剑和剑术的产生为基础的,因而笔者先从剑的起源入手,探求由剑到剑舞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剑;剑舞;剑舞文化

作者简介:张涛(1983-),男,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舞蹈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舞蹈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10-01

一.剑的产生

传说剑创始于轩辕黄帝时代。《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管子·地数篇》云:“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毛戟。”以上两种说,是黄帝和与他同时的南方少数民族氏族部落首领蚩尤,两均己制剑为兵。

根据以上所述,不论剑的创始人是谁,无可置疑的是产生于黄帝时期。黄帝于西元前二七0四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为青铜器时代初期,但由此推断,剑的产生极为久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祖”,的确是可当之无愧。

实际上,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兵器,出土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大约距今3500年,正值夏代。陶弘景的《刀剑录》载“夏禹字高密,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铸一剑,长三尺九寸,后藏之会稽秦望山。”又载:“启子少康,在位二十九年,岁次辛卯三年春,铸一铜剑。”《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也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些虽然是对史前史的一种推测,但与现代的考古发掘是互相印证的。所以,金属剑最早出现于夏代是可信的。

二.剑的发展

我国从商代开始在文献资料中就有了制剑的记载,形状上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最初是以铜制。在当时的战争使用中,剑通常只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由于水战较多,从而将剑作为了主要的武器,春秋时期很多名剑大多出于这些地区也是因为这一原因。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了一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剑。朱开沟遗址距今已有4200至3500年,后又对这一遗址先后多次进行发掘,出土了北方青铜文化代表性器物如:青铜短剑、青铜刀等。其中一剑,剑身长为25.4厘米,剑身形似柳叶,剑为双刃厚脊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剑柄头略呈环状,剑身与剑柄相衔接的两侧都有凸齿,剑身向下斜凸成锋,在剑的柄部有麻绳缠绕。可见,早在商代就有了剑,但当时的剑相对于通常所认为的剑来说,大体形状相似,但长度很短。

后来,剑的长度逐渐加长。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铁剑,“有的竟长1.4米”。剑的制作手法也愈加精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湖北省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春秋越王勾践的铜剑,堪称稀世奇宝,剑长55.7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内铸十一道极细小的同心圆圈,剑格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剑身饰菱形暗纹,近格处有两行乌篆铭文:‘越王鸿浅自乍用瞼。出土时寒光闪闪,仍很锋利”。到战国时期,剑的外形及制作基本趋于成熟,并制定了制剑的制度。《周礼·考工记》云:“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这些都为为后来辉煌的剑舞文化做好了积淀。

三.剑舞源于干戚之舞

“持干戚之舞”在先秦古籍中已有记载,《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也是关于“干戚”较早的记载之一。干,指盾;戚,指大斧。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年代,将最初用于战争的干戚实用军事器物繁衍而成祭祀所用的礼器,演示神秘巫舞,预期克敌制胜,也是一种必然。这一功能逐渐形成之后又渐变为用于敬天祀祖,娱神降神,象征兴亡的重要宗庙军事体育舞蹈。史书中所说的“执干戚而舞之”的“干戚舞”是乐舞的一种。古代乐舞分为文舞与武舞,文舞手拿羽旄,武舞手拿干戚。干戚就是盾与斧,都属于兵器。士兵操着盾与斧而舞,称干戚舞。手持干戚而舞是我国远古舞蹈的一大特点,是因为手持的道具都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是神圣的,远古舞蹈也具备了这种审美特征。

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海拔2000多米的山崖上发现的古代壁画,距今已有3000多年,崖画主要是古人打猎、生产、生活以及祭祀等活动的场面,还有众多男子一手拿兵器一手拿盾牌进行舞蹈的场面,对于这一壁画的具体创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但据专家学者的推测应该不会晚于春秋时期。

先秦时期,干戚舞与战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干戚舞起源于战争。在先秦时期,剑舞还未形成固定的审美形式,而是以盾、棒等武器为道具进行战争场面再现,可以说,这时候的干戚舞具有战争的成分。《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可见,在古代战争中,干戚之舞以作为进行德教治国的手段,并使得苗族得以归顺。

干戚舞在古代乐舞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故钟鼓管磬,羽钥干戚,乐之器也。” “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但凡音的起源,是由人内心而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化,是由物造成的。心随着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乐器弹奏出声音,再加上干戚和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了。可见,干戚在乐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于右任等辑.皇帝功德记·黄帝本纪[M].南京:仿古印书局,1935

【2】[战国]管子著;刘轲、李克和译著.管子译著·地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南朝梁]陶弘景著;王京州校注.陶弘景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杨私.中国古兵器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五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黄帝舞蹈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