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礼貌原则的不同认知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冲突

2011-12-01 07:24王红羽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摘要:礼貌是人们众多交际策略的一个主要原则,本文主要从Leech的礼貌六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五准则出发,提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交际时所遇到的问题,分析这些文化冲突现象所体现的礼貌原则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 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交流

作者简介:王红羽(1983——),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221-02

文化冲突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时产生的一种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如果人们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差异缺乏了解,就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和冲突。

造成误解和冲突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在众多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中,对于礼貌原则的不同认知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

1.中西方学者对语言交际中礼貌原则的认知

礼貌原则就是说言语和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礼貌规范。中西方学者根据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分析总结了符合彼此文化的礼貌原则。

1983年Leech在Lakof礼貌规则的基础上,他的《语用学原则》提出了新的语用学原则:礼貌原则。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礼貌原则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论述和解释,并认为它是语言形式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

(1)得体原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逊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顾曰国先生则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2) 称呼准则。(3) 文雅准则。(4) 求同准则。(5) 德、言、行准则。

Leech与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原则是分别在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我们看到,以上根据中西方文化传统分析得出的礼貌准则有同有异,因此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能发现许多交际时产生的误会或冲突是由于对礼貌准则的不同认知造成的。

2.由礼貌原则不同认知引起的文化冲突的表现

2.1 语言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实例分析

(1)关于称呼

例1:A学生:辉民,作业是明天下午交吗?

B老师:是的。

如例西方人在称呼上喜欢直呼其名来表示双方的亲近。而中国人讲究“上下有义,长幼有序”、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再好也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违背了礼貌原则。

在交际中,中国人重视对别人尊重,对自己谦逊。表现在称呼语中,谦词用来贬抑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如“小女、小婿”等。但是在西方国家,如此称呼却是不礼貌的。这体现了中国的贬己尊人准则和称呼准则。

(2)关于赞美

例2:A: Your skirt is really lovely.

B: 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one.

例3:A:Think you for your help.

B:Its nothing. I only did what I should do. Its my business.

中国人注重谦虚,接受赞扬时会 “贬己尊人”,如例2。而西方人会觉得自己的话被断然否定而感到对方不礼貌,不符合赞同原则。又如中国主人准备了丰富的饭菜请别人吃饭,当客人称赞菜好吃时仍会说“没什么菜招待”之类的客套话。

西方的谦逊原准则可以用在别人感谢你的帮助时,尽量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表示赞美时,西方人一般会高兴地说 “ Thank you”表示接受,如例3。因为西方文化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并表示感谢是礼貌的。

(3)关于打招呼和寒暄

例4:A:小李,吃饭了吗?

B:早吃过了。

A:听说你换工作啦?

B:哦,是啊,以前那个地方上班太远了。

这个例子中的对话是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常用的句子。中国人一般问“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我们对西方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就会让人觉得干涉他人私事,不礼貌。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之后常从职业、生活等方面谈论,被认为是关心对方的表现。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他们一般谈论天气、交通等,不谈论涉私事,否则会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4)关于感谢

例5:A: Thank you. You have helped me a lot today. You must have been very tired.

B: Well, its my pleasure to help you. But Im not tired at all.

上例中,A想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就按照汉语的习惯来表示B很辛苦,因为汉语中习惯在别人帮助自己表示感谢时说“辛苦了”、“太麻烦你了”之类的话,再次表示自己的感谢,“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符合德、言、行准则。然而西方人会听着不自然,“干这活就累,我是不是太无能了?”

(5)关于委婉语

例6:A:小静,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有了!

B:恭喜你啊。

要做到礼貌,就要做到用语文雅,但对于雅和不雅的界定,中西方也存在着一些差别。例如,在中国女性怀孕,一般用委婉的语言表达,如上例的A。那么在西方,如果一个女子跟你说“I tell you something.I am pregnant.”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有的词在中国不需委婉表达,在西方却不能直接说。如中国人爱用“老”字表达尊敬。而西方人常委婉表示“老年”这一概念,如home for adults (养老院)、Elder Hostel(老人团) 等等。

2.2非语言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称之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下面笔者通过两个方面来看非语言交际中因礼貌观念的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1)握手礼与“女士优先”

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跟熟悉的人见面,中国人会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而西方国家的人觉得这样过于亲密,显得虚伪。

西方文化中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把实施握手的主动权给了女性。而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对于女性的要求更多的是内敛和含蓄,普通中国女性一般不太可能先伸手表示友好。

现代交际场合中“女士优先”的礼仪还有进出门、上下电梯、汽车等让女士先行。而中国传统的两条优先原则是老、弱、病、残、孕优先和上级、长辈、贵宾优先。

(2)时间观念

西方人习惯按时赴约,如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突然到访会被认为不礼貌。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参加宴会活动时,中国人通常会比安排的时间晚一些到。在吃饭之前,主人会安排了一些棋牌娱乐活动,并提供茶水、瓜子、糖果以供那些早到的人消磨时间。而通常在西方国家参加正式宴会或赴约时都应准时到,否则就会被认为不礼貌,客人也会为自己的迟到行为而向主人道歉。然而,现在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欣赏并遵守准时的规则。

3.应如何对待礼貌原则认知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中西方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碰到或看到因文化背景、社会规范、社会习俗的不同而发生的各种文化冲突现象。上面这些实例分析的由礼貌原则不同引起的交际上的文化冲突仅仅是文化冲突现象的一部分,我们了解和分析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这种现象,从而寻找策略,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首先,进一步探究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原因。礼貌原则来源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差异的根源。

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塑造共存意识,从而主动适应这种差异。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以及社会规范,掌握并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因习俗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或误解。

最后,应尊重差异,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化解冲突。当遇到冲突的时候,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多理解对方,争取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本意,阐述本国人对此的文化传统,争取找到契合点。

参考文献:

[1] 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1983.

[2]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畢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王冲.礼貌原则研究概述.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4)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