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

2011-12-06 09:13聂高众苏桂武
地震地质 2011年1期
关键词:四川省灾害指标体系

邓 砚 聂高众 苏桂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

邓 砚 聂高众 苏桂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整个地震应急工作的成效。从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内涵分析出发,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实地调研工作取得的认识,首先初步构建了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框架;然后以四川省县(市)为例,在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和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围绕着1个目标层,设定5个准则层、9个指标层和17个变量层的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建立了一个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法的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建立能够对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进行定量化的评价,从而为加强县(市)基层政府地震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其地震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 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

0 引言

在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县(市)级政府是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的基础执行层面。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地震应急工作的成败,是能否提高整体地震应急能力的关键环节。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估是当今社会有待解决的课题,通过能力的评价可以帮助基层管理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本地区地震应急能力的现状,积极加强自身地震应急能力的建设。“5.12”汶川地震后,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了县(市)、乡镇地震应急能力的实地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访谈切实了解到:灾区县(市)政府和地震主管部门在震前一直就希望能有一套帮助他们衡量当地地震应急能力建设水平的评估工具,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无便于基层政府操作的且针对县(市)这个层面的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估方法。因此,笔者前期构建了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邓砚等,2010)。随着分析的深入,笔者认识到县(市)政府对其地震应急能力的了解可以分为2个主要的层次,即需要从2个层面去开展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估。第1层面,是以了解当前影响地震应急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执行绩效、准备情况为目标的,评估县(市)在地震发生的前后所必需具备的组织方式、行动措施、资源保障以及心理品质的大小或水平。这个层面的研究也是当前灾害(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专家们已提出了一些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按研究对象可分为:1)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牛冲槐等,2003;邓云峰等,2005;杨青等,2007)、消防部门(谢水龙,2005)、城市搜索与救援队(郝清源,2004),主要的评价内容是灾害应急管理能力;2)社会民众(灾民),主要的评价内容是他们的灾害应急反应/感知能力(徐静珍等,2003;苏桂武等,2008);3)地域,包括宏观尺度——中国(王静爱,2006;高庆华等,2006)、中观尺度——城市(铁永波等,2006;吴新燕等,2007)、微观尺度——如应急避难所(黄典剑等,2006);4)功能系统,如城市地铁系统(黄典剑等,2006a)等。评估方法主要有适用于宏观区域的比较法、多指标综合法;适用于中观、微观区域的专家打分、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参照法、多指标综合法等。第2层面,是在第1层面的基础上,相对于县(市)地震灾害大小而言的地震应急能力,在地震灾害风险预测比较准确的情况下,它可以为抓住地区应急能力的薄弱部位提供更有意义的能力程度的评价结果,但它需要以第1层面的研究为基础才能开展。为了区分这2个层面,笔者将前者称为“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后者称为“相对地震应急能力”。如上所述,当前首先要针对第1层面(即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这既是当前基层地震应急能力建设实际工作中所反映出的最直接的需求,也是地震应急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环节。

根据笔者实地调研的体会,县(市)基层地震应急能力的建设往往是通过评比机制推动的,通过这种机制,可以使县(市)政府部门了解到自己在本省或本地市在地震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所处的位置,在“不甘落后、更上一层楼”的良性竞争中,力求不断地提高本地区的能力建设,同时也使上级行政领导了解下属地区的能力分布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管理和应急资源的分配。因此,虽然县(市)不是宏观研究区,但因为在实际评估中往往是针对多个参评的县(市)构成的一个群体,实际评估涉及面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经由大范围的专家打分、问卷调查等方法来完成是不现实的。故此,本文将引用宏观区域评估中常用的县(市)之间的比较方式达到评价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就是要从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内涵分析出发,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实地调研工作所获得的认识,构建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构成框架;然后以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评估为例,建立一套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从而为各级政府开展地震应急能力评价、评比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内涵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定义为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目的的,县(市)在地震发生的前后在自然条件、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硬件和软件方面实际具备的水平。首先它是一个“区域的能力”,而不是某一部门的管理能力或工作效绩,也不是仅限于居住人群而言的;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曹康泰等,2009),它不仅局限于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处置能力,还应该涵盖了“地震应急”定义中的各个阶段,即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和震后应急救援等各阶段的应急准备和反应能力。再次,它是以了解当前影响地震应急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执行绩效、准备情况或多年后工作的发展为目标的,是评价时已经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性才使其成为当前基层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个直接关注点。最后,同样强度的地震作用于2个不同的地区,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强的县(市),损失较小;而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弱的县(市),损失较大,也就是说它与未来地震灾害的损失大小(或地震灾害风险)呈负相关。

2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指标体系框架

前期笔者已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邓砚等,2010)。本文运用同样的方法,构建了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框架(图1)。影响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可将众多影响因素划分为环境支撑能力、应急资源保障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心理应对能力和行动执行能力等5大类因素。其中环境支撑能力是实施紧急救援的环境基础和保障,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地震应急工作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影响着地震应急的难易程度;应急资源保障能力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是提高应急综合水平的关键;社会控制能力是在地震应急管理中发挥动员社会力量和配置社会资源作用的一个综合的应急协调系统,它反映着社会和政府的工作效能;心理应对能力是应急救援行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内在保障;行动执行能力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在灾后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它是衡量政府效能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上每一大类因素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因素,即构成了评价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框架体系。在实际评估操作中,可用一些简单、可测量的指标来代表这些因素和子因素,建立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图1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框架Fig.1 Index system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t county level.

3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实例

3.1 试验区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作为评估对象,一方面是因为“5.12”汶川地震后笔者在灾区就县(市)地震应急能力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文中的主要认识都是源于这里;另一方面当前四川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数据相对完整,具备可操作性。

3.2 指标选取的原则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其间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为了能够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评估,首先要进行指标的筛选。这里指标的选取主要遵循了3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抓住影响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和变量。

(2)系统优化原则。力求以较少的指标,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故采取层次结构分析法(AHP)划分评价指标体系。

(3)可操作性原则。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的含义:1)易于获取原则。要求数据易于获取,且数据完整,可覆盖整个研究区,以便不同县(市)之间的比较。2006年中国地震局下发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试行)》和《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修订稿)》,全国各省展开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它是目前中国地震应急领域最为权威、最为完整的数据库群。本文正是以国家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为主要的数据源,以公开发表的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局等,2009)和200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2003)为辅助数据源,作为评估的数据基础。2)差异性原则。如前所述,本文是引用宏观区域评估中常用的县(市)之间的比较方式达到评价目的。因此,选取的指标要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有些构成因素在实际建设中基本相同,例如当前各县(市)的预案、应急组织机构职能方面差异不大,这里未列入参评指标。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内涵分析的基础之上,遵循上述3个指标选取的原则,建立了围绕1个目标层,设定5个准则层、9个指标层和17个变量层的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2)。

3.4 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型

3.4.1 综合评估模型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的方法,建立了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型(公式(1))。

综合评估模型:

式(1)中cj为第j个县(市)的绝对地震应急能力,为第j个县(市)各原始指标经过标准差标准化和指标同向化处理后所得的标准值,wi为第i个原始指标的权重。

3.4.2 权重的确定

鉴于样本数多,指标间具有相关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确定指标权重

(薛薇,2009),具体计算方法如下(结果见表3):

表1 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ounty-level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of Sichuan Province

表2 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各评价指标变量的含义Table 2 The defini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of county-level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of Sichuan Province

(1)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指标变量的原始值进行标准差标准化;

(2)将逆向指标的标准差标准化值进行“+/-”号对调;

(3)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4)因前几个主成分(Principle Component,以下简称PC)就集中反映了多个原变量绝大部分的变化信息(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几个PC),在本文中因前 7个 PC的累积贡献率是90.55%,故确定前7个PC在各原变量上的载荷(相关系数)的总体差异,就反映了原变量在绝对地震应急能力整体变化中所起作用的轻重程度,为此用下式计算各原变量的权重

式(3)中,Wk为第k个原变量的权重;(k=1,2,…,P;i=1,…,m),一般称为所有选定的PC在第k个原变量上的共同度,aik为第i个PC与第k个原变量间的相关系数;p为原变量的个数,m为选定的PC个数。

表3 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Table 3 The weighs of the indexes of county-level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of Sichuan Province

3.4.3 评估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评价模型所得结果,四川省县(市)间在绝对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水平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其中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大于本省平均水平的县(市)有60个,见图2红色区域,它们基本上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并形成了一个条带,而这一条带也是四川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以这个条带为中心,周边县(市)的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相对减弱了。这种格局的形成与位于红色区域的县(市)在应急资源储备、地理条件和教育文化氛围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是相对应的。

4 结论

本文首先从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内涵分析出发,结合通过汶川地震灾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实地调研工作取得的认识,构建了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构成框架。然后以四川省县(市)为例,基于国家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围绕着1个目标层,设定5个准则层、9个指标层和17个变量层的四川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指标综合的方法建立了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估模型。该评估方法既遵循了科学性原则,又是从现阶段基层实际需求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图2 四川省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分布图Fig.2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county-level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of Sichuan.

但需要指出,目前由于国家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刚建成3年,有些数据项的内容缺失还比较严重,当前很难获取,随着数据的逐年更新和完善,有些指标项加入本评价指标体系,必将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科学性。

曹康泰,陈建民.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CAO Kang-tai,CHEN Jian-min.2009.Interpretation of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otecting against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M].China Leg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in Chinese).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2010.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灾害学,25(3):125—129.

DENG Yan,NIE Gao-zhong,SU Gui-wu.2010.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t county level[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5(3):125—129(in Chinese).

邓云峰,郑双忠,刘功智,等.2005.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1(6):33—37.

DENG Yun-feng,ZHENG Shuang-zhong,LIU Gong-zhi,etal.2005.Study on emergency capability assessment system of a cit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1(6):33—37(in Chinese).

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等.2006.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初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52.

GAO Qing-hua,ZHANG Ye-cheng,LIU Hui-min,etal.2006.Researches on the Regional Basic Disaster-Reducation A-bility of China[M].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Beijing.52(in Chinese).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3.200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Censu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Department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Technological Statistics,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2003.China census data at county level for 2000 [Z].China Statist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in Chi-nese).

黄典剑,李传贵.2006a.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以城市地铁为对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HUANG Dian-jian,LI Chuan-gui.2006a.Assessment of Emergency Capacity to Major Incidents on Urban Subway[M].Metallurgic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Beijing(in Chinese).

黄典剑,吴宗之,蔡嗣经,等.2006b.地震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5(1):52—58.

HUANG Dian-jian,WU Zong-zhi,CAISi-jing,et al.2006b.Emergency adaption of urban emergency shelter: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based assessmentmethod[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15(1):52—58(in Chinese).

郝清源.2004.城市搜索与救援队能力构成[D]:[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HAO Qing-yuan.2004.The composing of capabilities of urban search and rescue teams and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D].Dissertation.Institute of Geophysics,CSB,Beijing(in Chinese).

牛冲槐,任朝江,白建新,等.2003.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4):21—25.

NIU Chong-huai,REN Chao-jiang,BAIJian-xin,etal.2003.Themeasurementof the government's emergency-dealing ability in unexpected public accidents[J].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1(4):21—25(in Chinese).

苏桂武,马宗晋,王若嘉,等.2008.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30(4):877—894.

SU Gui-wu,MA Zong-jin,WANG Ruo-jia,et al.2008.General features and their disaster-reductio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cognition and responses of the social public in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hit area:A case study from Deyang prefecture-level city,Sichuan Province [J].Seismology and Geology,30(4):877—894(in Chinese).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队.2009.四川省县(区)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Sichuan Bureau of Statistics,Sichuan Investigation Team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2009.Sichuan county-level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 [Z].China Statist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in Chinese).

铁永波,唐川,周春花.2006.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灾害学,21(1):8—12.

TIE Yong-bo,TANG Chuan,ZHOU Chun-hua.2006.The application of AHP to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assessment in urban disaster[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1(1):8—12(in Chinese).

王静爱,施之海,刘珍,等.2006.中国自然灾害灾后响应能力评价与地域差异[J].自然灾害学报,15(6):23—27.

WANG Jing-ai,SHIZhi-hai,LIU Zhen,et al.2006.Assessme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disaster resilience capabi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15(6):23—27(in Chinese).

吴新燕,顾建华.2007.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16(6):109—114.

WU Xin-yan,GU Jian-hua.2007.Advance in research on urban emergency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at home and abroad[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16(6):109—114(in Chinese).

徐静珍,郝春新.2003.城市居民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的研究[J].城市与减灾,(5):18—20.

XU Jing-zhen,HAO Chun-xin.2003.Research on city-dweller's emergency capability[J].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5):18—20(in Chinese).

谢水龙.2005.高高屏三县市消防局之灾害抢救能力综合评估研究[D]:[学位论文].台北:国立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

XIE Shui-long.2005.The combined assessment research on disaster rescue capability of fire bureaus of Kaohsiung city,Kaohsiung county,and Pingtung county[D].Dissertation.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NSYSU,Taibei(in Chinese).

薛薇.2009.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338—349.

XUEWei.2009.SPSS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the Second Edition)[M].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Beijing.338—349(in Chinese).

杨青,田依林,宋英华.2007.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3):103—106.

YANG Qing,TIAN Yi-lin,SONG Ying-hua.2007.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process management[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3):103—106(in Chinese).

A PRELIM INARY STUDY ON ASSESSMENT METHOD OF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T COUNTY LEVEL

DENG Yan NIE Gao-zhong SU Gui-wu
(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

The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ability at county leve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hol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of China.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of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t county level,and then,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t county level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constructs preliminarily the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county-level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inally,taking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as example,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which includes one object layer,five rule layers,nine factor layers and seventeen variable layers.Meanwhile,it puts forwar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method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Thismethod will help to assess quantificationally the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t county level,thus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t county lev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assessmentmethod

P315.9

A

0253-4967(2011)01-0036-09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4

2010-03-23收稿,2010-07-14改回。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G-IGCEA060824)、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08BAK50B0303,2008BAC44B01)和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708007)共同资助。

邓砚,女,1977年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助理研究员,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灾害与地震应急,电话:010-62009159,E-mail:dengy@ies.ac.cn。

猜你喜欢
四川省灾害指标体系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灾害来临怎么办?》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