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机制探析*

2011-12-08 21:30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内经中正素问

潘 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1 诸家之见

对《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此语,医家们一直见仁见智。归纳起来,较有影响者主要有以下几种:

胆气与春气相应论: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余脏从之。”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云:“五脏六腑,其为十一脏,何以皆取决于胆乎?胆为奇恒之府,通全体之阴阳,况胆为春升之令,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皆于此托初禀命也。”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说:“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所谓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如唐·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明·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亦道:“《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故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耳。盖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忧,肾之志为恐。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

胆气勇怯论:程杏轩《医述·卷一》引《医参》语曰:“气以胆壮,邪不能干,故曰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少阳相火论:元·滑寿在《读素问钞》注:“胆为中正之官,而其经为少阳。少阳相火也,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居中,火独游于其间,故曰取决于胆云。”

上述为古贤之说,近人又有一些新的阐发,如“十一脏”为“土脏”之误说[1],胆为“膻”之误说[2]等。

个人认为,由于《六节藏象论》以时节论脏腑的天人背景,故胆气与春气相应论应可成立。这也是释“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主流观点,注者与附者众,笔者在此无须详论。

笔者关注的是“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之释,历来持此见者之释常语焉不详,过简则说服力或欠。此论按顺序要解决的问题是:中正之官与主决断是何关系?决断与取决有何关系?在理顺这些关系后,“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论”与“胆气与春气相应论”能否互为补充亦值一议。

2 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释

归结上问,实际集中在两个关系上:中正与决断的关系、决断与取决的关系。又胆主决断与勇怯常并提,因此“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与“胆气勇怯论”当可相并而论。

2.1 中正与决断

胆主决断,亦包括主勇怯。决断,即决定判断,主要表现为在精神意识方面具有不偏不倚地判断事物,作出决断的能力。胆气足,功能正常,则人之决断力强;胆气虚,则言行准确失度,处事优柔,决断不能。

(四)信息化。信息化是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信息已成为极重要的资源,在诸多领域都体现出强劲的推动作用并深刻改变着该领域的发展面貌,对“枫桥经验”来说也是如此。随着基层治理要素增多和治理难度增加,单靠传统手段和方法已经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的社会治理,必须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新时期“枫桥经验”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打造“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大数据民情通”信息平台,“96345“呼叫平台及网上服务中心等科技信息化载体,构建信息网络,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系统,集中社会资源信息要素,提高信息共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化、动态化和精细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然则胆为何“中”且“正”?常见之释为: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有清正廉明之象故。其实“中精”也好,“清净”也罢,仅能喻意其“清廉”或“贤”,未能说明其不偏不倚的“中正”之性。因此, “中正”两字应另有渊源。

窃以为“中正”二字与《周易》“得中”、“得正”观念应存渊薮。

得正:爻分阴阳,位亦分阴阳,当阳爻居阳位(初、三、五爻位)、阴爻居阴位 (二、四、上爻位)为当位、得位、在位、正位,即为“得正”。“得正”与否的实质就是不同背景的个人与其所处的地位或岗位是否相符。当位之爻,象征人尽其才,事物循正道发展,符合规律。故爻位“得正”,多吉词。

得中:“中”为中位,指六爻卦中的二、五爻的爻位。卦分上下,各具三个爻,其中第二爻为下卦之“中”位,第五爻为上卦之“中”位。中位又是易卦天地人位中的人位,既然中位就是人位,而人处天地之“中”,因此,“中”,既指人与天道相合而持恒不偏,亦说明事物行至此处既无太过亦无不及的恰好状态。因此,“中和”就是一种最佳状态及理想境界。故《易》尚中和,二五为中,相应为和。因此,“中”在决断吉凶中有着较大的权重,《周易·系辞下》就有:“二多誉”、“五多功”之说。

基于“得正”,尤其是“得中”在决断吉凶中的作用,“决断”一词由之而生。

然则胆是如何“得中”又“得正”?首先,胆是六腑之一,属腑之一系;其次,由于形态中空象腑,内藏“精汁”,又具藏精气之脏性,功类于脏,游走于脏与腑之间,故又属奇恒之腑。五脏六腑中既属腑,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仅此一家。更由于胆藏“精汁”,具藏脏之性,则与脏的相亲性较高。六腑撇开“有名无形”的“三焦”不论,胆之外的其余四腑,功能均源于解剖结构,均与水谷接触。而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身份较干净;又在贮藏、排泄胆汁这个源于结构的功能外,多了一个主决断与勇怯的意象功能,这与脏的构象方法一致,因此,其与脏实款曲暗通。

中正之官之称,当自秦末始。《史记·陈涉世家》谓“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掌群臣”。可见,“中正”和“司过”是分工合作的关系。若作比喻,“中正之官”功近脏腑体系内之法官,处事必须中正不偏,因此身份须各方认可,方具权威与公信力。人体脏器仅脏、腑、奇恒之腑三方,胆本腑与奇恒之腑,又与脏暗通,实具三方认可的身份优势。具此条件者,在所有脏腑中仅此一家。因此,身份认同就是胆的“得位”,得位即“得正”;诸方认可,也说明其立场居中,处事当能不偏不倚,无太过不及,中而和之。由它而出的“决断”各方均可信服,这就是“得中”。如此,守中、持正合一,体现出儒家“执中行、守中道、达中和”的观念,亦是执法者必具素质。

决断属思维、精神、气质范畴,与心神关系密切。而惊恐,不能独处,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症状,临床诊断虽以胆气虚命名,治疗上实是心胆并治,这说明胆与主神明的“君主之官”关系密切。有这样一个既得“君主”信任,又得诸方认可,“得中”、“得正”兼备,更兼形象清廉的脏器,则“中正之官”,舍“胆”其谁?

此外,胆尚有主勇怯之说,此观念的之源颇为复杂。对于勇敢之人,习称胆大,对于怯懦之人,则谓胆小。传统医学之所以“传统”,有时就表现在与自古以来一些习俗或习称有着某种脉动关联。

胆决断功能的确定,更影响到对人勇怯的判断。决断果敢、准确,常谓有胆识、有胆量,其人故曰勇。反之,若谋而不决,犹豫、迟疑,是为无胆识、无胆量,其人故曰怯。在医学上,胆气豪强之人,对不良精神因素刺激防御力较强,恢复也快;胆气怯弱的人,在不良精神因素刺激下,较易形成疾病。可见,胆主决断与勇怯,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不良精神因素影响,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功能正常以及互相协调有着重要意义。亦程杏轩引《医参》语谓:“气以胆壮,邪不能干,故曰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之意。

综上所得,胆主决断与勇怯,应是一个以胆的形态与功能特征作为关系定位参考,由此推演出其“得中”、“得正”身份,并与习俗之“胆”作某种程度揉合,逐渐移形换位而成的意象大于实体的功能。此功能的正常与否不以胆腑论,而以胆气论。胆气足否或郁否则以决断能力与勇怯来判断。

2.2 决断与取决

本来决断与取决两词词义相近,很易令人产生相关联想,但一些注家认为两者差异较大,取决者权力更大,有主宰之意,几达动摇“君主之官”地位,而成君臣相忤。因此,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的影响就逊于胆气与春气相应论了。

笔者思衬,认为“取决”不同于“决断”者,可能忽略了《素问·奇病论》中一语:“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这里用的就是“取决”二字,而其潜台词就是“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之谋虑,有赖胆的决断,在这里, “取决”二字,等同于“决断”。以此可推,《六节藏象论》中的“取决”两字,不会太过远离“决断”之意。

然则何为“取决”?“取决”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仍参“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一句,则其意为肝之谋虑,有赖于胆的决断。无非是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多一步骤,多一个把关而已。因此,实无必要把“取决”二字放大到决定存亡或篡夺“君主”之位的程度。

立法为治国之本,国泰民安,取决于法纪的中正严明,使有法可依,依法而治;亦赖国有中正之官,方可正法纲以束上下。在参照古代政官架构的脏腑体系中,心为君主,雄才大略,统治国家;肺是宰相,协助心君,治理调节;肝是将军,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胆是法官,依律监职,依法治国……各司其职而已。“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胆只是众官之一,不可能凌驾于心之上而作出总的“取决”。它与其它脏腑或官员的关系就和它与肝的关系相类,功能协调而已。只是胆的职位是司法、监督,地位有点超然,对其它脏腑的功能作的是监控、把关、甚至核定或审批工作。核定与审批可以通过,也可以不通过,这就是“决断”。换一种表达就是“取决”。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是“中正之官”的本职工作而已。

至于监控什么?如何监控,笔者认为监控的是“神”与“气”。《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喜、怒、思、悲、恐是通过气缓、气上、气结、气消、气下等气的不同病理态来分别损伤对应的心、肝、脾、肺、肾的。而“百病生于气”后,还可有进一步影响及血、津液等后续。

由于神能御气,气可御脏。胆主决断与勇怯,是通过监控作用以助“君主之官”调控“神”与“气”,从而防御和消除不良精神因素影响,防止由气病开始的病理蔓延,以达到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功能处于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而起到“取决”作用。胆气豪者,即使遇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其抵御力较强,情志难起大波澜,情志定则气和,气和则五脏六脏皆和;胆气弱者,遇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其抵御力也弱,情志大起波澜,情志起伏则气难和,气不和则五脏六脏皆摇。故《素问。经脉别论》云: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从政官构架看,监控文武大臣的“情绪”与“气”,通过“取而决之”,不使过,不蔓衍,不也是一种保证心君统治下此体系高效运作的有效手段吗?

3 结语

《杂病源流犀烛·胆病源流》对“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注解是: “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这个“和”字,笔者认为可以两解互补。

其一、以胆气应春,具生、升之气为“和”;其二、据“决断”与“取决”的互用关系,理解为:胆可监控,进而助心调控“神”与“气”,防御和消除不良精神因素影响,防止气病及其蔓延,以达到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功能处于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

以上两解的互补之处在于:生机之胆偏“气”之“取决”,“春气生则万化安。”于人体就是胆气生则万化安。若病则治以生、升为调;心理之胆偏“神”之“取决”,胆正则神安,神安则魂魄定,意志坚,气和脏调,如病则治以壮、定并举。

“神”与“气”,本就气能生神,神能御气的关系,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两种见解,自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相为奥援。临床当视具体情境,择宜而调,或综合而治。

医家们在“取决”两个字上的其他发挥,在此不一一详论,窃以为,理论有时就是在争论中互为补充,逐渐完善,不断发展的,中医是一门实用科学,只要对临床有启发之解,就具探究意义。

[1]李树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当为“凡土脏取决于胆”[J].国医论坛,2004:19(3):46-47.

[2]张毓汉.凡十一脏取决于膻 [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4):157.

猜你喜欢
内经中正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无题(3)
基隆文化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玲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