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猪生产养殖模式探讨

2011-12-09 13:56李永明覃俊干田真杰
养殖与饲料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养猪养殖户生猪

李永明 覃俊干 田真杰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畜牧兽医局,湖北长阳443500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及市场经济的带动下,长阳县畜牧业发展突飞猛进。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1/3,并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以山羊生产为主体的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更为突出。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畜牧业产值中,生猪产值仍占畜牧业产值的85%以上,也就是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猪生产仍是长阳县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探讨适合长阳县生猪生产的养殖模式,进一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增加农民养猪收益,显得尤为重要。

长阳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中下游,紧邻长江,后靠川渝,地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汉江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且高低悬殊。鄂西巫山余脉和湘西武陵山余脉分别由西北、西南方向切入县境,构成了一系列山体,致使境内层峦叠峰、绵延起伏、溪沟纵横。同时,长阳县又是一个老、少、边、穷、库为一体的土家族自治县,国土面积3 430.0km2,东西最大横距94.5km,南北最大纵横63.0km,人口约43.0万人。

1 长阳县生猪养殖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1)长期以来,长阳县生猪养殖以分散饲养为主,农民依然保持着“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传统观念,除少数农户外,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生猪,但规模不大、品种不优、商品率低,导致长阳县生猪生产水平长期难于有大的突破,且生猪的存栏量基本上由市场运转来控制。随着市场的不断变革、劳动力的不断输出,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要求;加之目前生猪的疫病日趋猖獗,一些生猪的混合感染疾病和重大动物疫病,越来越成为困扰养殖户发展生产的主要问题。农户每年在生猪疫病防控中花费的成本不断增加,要想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仍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迫切需要推广一种适合山区特点,又能提高养猪效益的养殖模式,来代替农村现有的散养模式。

2)纵观当前,长阳县生猪生产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采取了多种养殖模式以推动生猪生产发展,如“150”、“115”、“500”等生猪养殖模式以及万头猪场、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长阳县生猪生产发展,使长阳县的生猪生产水平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同时,农民爱科学、重科学、依靠科学的养猪热情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长阳县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民对生猪如何饲养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怎样面对生猪市场多变的状态等问题,都还无法应对。同时,这些生猪养殖模式也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万头猪场建设受到了地理条件、资金支持及承受市场风险能力的限制;规模养殖小区(场)同样面临着资金的压力、疫病的防控和小区建设的组织等难题;“150”、“115”、“500”等生猪养殖模式,虽然需要的资金量较少,但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撑和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

虽然集约化养殖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受许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需要投入的资金非常大,因而不是大多数农民可以实施的。因此,在贫困的山区,以上标准化、规模化养猪模式,并不适合广大山区农村群众,难于大面积推广。

2 山区生猪生产养殖模式的探讨

2.1 “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养殖模式是山区生猪养殖的必由之路

根据长阳县近几年生猪生产发展的情况看,贫困山区发展生猪生产应走适度规模化养殖路线,并以生猪合作社的形式,将一些养猪户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养殖模式。根据山区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条件,以及农民的自身抗风险能力,生猪养殖户年出栏生猪20~100头相对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有条件的地方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养殖户,也可以建立一定规模的养殖场。

“小规模、大群体”生产养殖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适应多变市场的能力强,而且占地少、污染小。因为千家万户的散养方式,不仅限制了生猪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发展,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严重影响到农民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增收致富的步伐;而一些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同样存在种种局限。因此,通过建立生猪合作社,将一定区域内的生猪养殖户组织起来。一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还能推广生猪养殖新技术。因为生猪养殖合作社可以利用网络、代表会、走访、协助管理等形式,在会内开展本行业的信息交流、技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促进新科技的推广与运用。二是组织化程度高,可发挥群体优势。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高,可为大家排忧解难,解决分散单干时办不了的事情;既可避免信息闭塞、盲目生产,又可统一防疫,减小疾病风险,提高生产水平,还可避免分散经营致使产销脱节而影响收益。三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社员增收。合作社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是连接产、供、销的纽带桥梁,还是承担服务功能的载体;通过合作社可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养殖户增收。四是有利于实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竞争力。只有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2.2 “六统一”是确保“小规模、大群体”正常运行的关键

生猪养殖合作社可以通过内部的“六统一”(即统一栏圈标准、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搞好生猪饲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依靠质量、数量、区域等优势占领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

1)统一栏圈标准。栏圈是生猪养殖的必备设施,用其拦隔不同类型、不同日龄的猪群,形成猪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猪合理的饲养密度、适宜的饲养环境、方便的饲养管理条件,都与猪栏的形式、结构、组合方式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猪栏圈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然而通过合作社组织,可以请相关专家到实地,根据各户不同的地形、地貌、水源、方位、风向等,为养殖户设计适用的栏圈,在一个区域内基本实现一个统一。

2)统一供种。种猪是生猪饲养的基础,种猪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猪的生长和后期获得的经济效益。由合作社统一组织供种,可以确保种猪的质量、批次数量的整齐度以及购种价格的合理,从而达到全进全出的饲养效果,同时也规避了农户单独购种的各种风险。

3)统一饲料。饲料是各种营养物质的载体,几乎涵盖了生猪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但是绝大多数单一饲料所含有的各种营养素的比例,都不能满足生猪的营养需要,且生产水平越高,差距越大。因此,必须了解饲料的性质、来源、产量,研究各种饲料的营养特点,才能达到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目的,实现将饲料最有效地转化为畜产品;同时,研究饲料的加工、储存方法,改变饲料的颗粒大小或物理形态,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利用率,增加生猪采食量、减少浪费,都极为重要。但是分散的养殖户是难于完成上述工作的,只有通过合作社聘请相关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地将可作为饲料的原料品种进行分析,按生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科学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同时通过合作社统一成批购买饲料原料或饲料,价格相对较低,质量也有保证。

4)统一防疫。目前农民养猪最怕的是生猪生病,虽然国家将动物防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也花费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以加强农村的防疫工作。但在边远山区,生猪防疫仍然存在着许多隐患。如防疫种类相对较少、农民对防疫的认识不足、动物防疫员自身防范意识欠缺、栏圈设计不规范或不利于操作等,都影响着动物防疫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合作社组织建立统一的兽医防疫体系,有目的地针对当地流行的疫病进行防疫,减少防疫人员的流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防疫效果,降低生猪死亡率,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5)统一技术服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养猪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理想捷径。合作社有能力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为养殖户全程提供技术服务,从而提高其生猪饲养水平,改善饲养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还能科学用药,达到标准化饲养,从而保证猪肉质量安全,提高产品的信誉度。

6)统一销售。合作社统一销售能够减少中介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且合作社的收购价肯定高于市场售价,增加了社员的养猪收益;合作社还可实行期货价、封闭式合同价、“成本+固定利润”等形式,规避市场风险,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使养殖户减少了买卖麻烦,专心搞好养猪,既省心又省力,还能实现稳定增收。

3 小 结

山区山大人稀、农民经济收入不高、科学技术普及不广、养殖水平较低,因此,无论是经济能力还是养殖技术,都决定了山区不能像国内其他发达地区一样发展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但是,这类地区都有传统的养猪习惯,因而,要想将生猪生产作为一大产业来做大做强,“小规模、大群体”结合合作社将一个区域的生猪养殖户组织起来的这种养殖模式最具实效。

猜你喜欢
养猪养殖户生猪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入秋后养猪注意这些问题
最新养猪政策透露了哪些信息?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