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2011-12-20 03:49杨扬张永红孟秦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山洪泥石流滑坡

杨扬 张永红 孟秦麟

摘要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卓尼县,是甘肃省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因特殊的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层岩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以及局部强对流性天气产生的暴雨洪水和由此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近期山洪地质灾害在卓尼发生概率逐步增大,因此开展山洪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成因防治措施

1 卓尼县基本概况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接岷县、漳县、北靠渭源、康乐、和政,南邻迭部、四川省若尔盖县,西通碌曲、中部与临潭县插花环接。地理位置为E102°40′~103°02′N34°10′~35°10′,海拔2000~4920米,全县总土地面积5419.7平方公里,15个乡(镇),总人口10.3万人[1]。

2据县民政局灾情统计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山洪、泥石流、滑坡

2.1小流域洪水灾害

卓尼县有黄河一级支流洮河贯穿全县境内174公里,洮河一级支流较大的有26条构成了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系网。由于地形的限制和生存条件的需求,自古以来沿河两岸就是农牧民聚居地,一遇大(暴)雨,所有的洮河一级支流流量增大,再加人为河道改造,河流洪水陡涨,促使洮河水位骤升,洪水迅猛下泄,最容易遭受洪水灾害。

2.2泥石流灾害

因卓尼地形条件特殊,区域内河流密布,局部对流性天气频繁,极易发生暴雨并引发山洪在山区沟谷或山坡上夹带大量砂石泥土、具有强大冲击力的特殊洪流所造成的灾害。经卓尼县水利部门调查统计,泥石流易发沟壑有52条,从地形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一带。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卓尼县柳林镇上卓沟、冰角沟和所藏沟[3]。

2.3滑坡灾害

由于卓尼县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非常特殊,大部分地区一经暴雨或洪水冲击,发生滑坡等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据县水利部门统计,有35处滑坡地段,主要集中在藏巴哇、扎古录、阿子滩、洮砚、柳林镇一带。

3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山区洪水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造成房屋、道路、桥梁的毁灭性灾害。据县民政局灾情统计表明,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每年都有不同乡镇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发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山洪灾害越发频繁,损失越来越大,有显著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卓尼县经济的发展。境内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3.1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

据县气象站34年降水资料以及近几年区域站降水反映为1小时降水量达35.3mm,10分钟降水量14.3mm,(洮砚、藏巴哇区域站)由于沟深坡陡,地貌支离破碎,很难存蓄降水,一遇强降水,很快就汇集成洪流,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几个小时,甚至在一个小时以内,较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

3.2成灾快,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卓尼县暴雨发生常具有突发性,因山高坡陡,洪水汇流快,流速大,加之人口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88年7月6日19时30分,卓尼县城周围突降暴雨,前10分钟降雨量达18毫米,20时上卓沟、冰角沟和所藏沟暴发灾害,半小时雨量约60毫米,造成以柳林镇为重灾区死亡41人,冲毁房屋483间,冲倒围墙10538米,死亡牲畜684头,冲毁淤埋农田2253公顷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75万元[2]。

3.3山洪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

降水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卓尼县降水大多数集中在5-9月,这个时段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7-8月是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的多发期。

4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山洪灾害的发生主要与气象、地形地貌和人为因素等有关。对于卓尼县而言,突发性的局地大(暴)雨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因素,大(暴)雨形成原因也就是洪水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再加之人为因素、地形地貌的影响,更促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

4.1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

卓尼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分布不均,降水量大多集中在6-9月,占年平均降水的80%。主要原因一是受高原槽与西北气流影响,再加上卓尼县山区地形条件复杂,往往在卓尼县西南和东北部山区形成大(暴)雨,雨量大,时间短,降水不易下渗而成洪流,容易形成山洪泥石流。二是夏秋之交因连阴雨天气,历时很长,无地表径流,却又有充足时间形成一定厚度饱和土层时,若再发生较大强度降雨,则最易暴发山洪泥石流。

4.2地形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

卓尼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呈“V”

字型。境内最高峰扎伊克嘎海拔4920米,最低的洮河出境处的东北部藏巴哇乡柳林村河谷谷底海拔2000米,相对高差达2920米,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因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平差异大,气象灾害种类多,陡峭的地形地貌为洪水、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强大的势能,促使降雨产生的径流顺坡而下,向沟谷汇集,快速形成强大的洪峰流量,进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

4.3复杂的地层岩性是加剧山洪灾害的内部因素

地质构造决定流域的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而地层岩性又直接影响山洪灾害的形成和发展。卓尼县地质构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洮砚、藏巴哇、恰盖、康多乡地层主要由石炭系(C1)灰岩、泥灰岩、二迭系砂岩、二迭系(P)灰岩、页岩构成[3],因河流久经下切,形成峡谷,加之当地村民无序毁林开荒造田,遇强降水冲刷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二是洮河流经过的地方柳林镇、木耳乡、藏巴哇乡、洮砚乡、扎古录镇、纳浪等乡镇地层由覆盖深厚的第四系松散的沉积层,黄土状亚砂土、冲洪积砂卵石构成,因长期水土流失,地层褶皱剧烈,皱曲现象发育普遍,地层倾斜平均为30度左右 [3],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塌陷等地质灾害。

4.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

卓尼县原先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存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森林尚且“松木搓牙,群兽替伏”,绵亘几百里,后来由于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毁林开荒以及西部大开发,建设山区道路、开矿弃渣和村镇建设挤占河道,再加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使人口增长过快,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当地农牧民大面积开荒造地,使自然植被损毁异常严重,导致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使草原植被变成裸露地面,从而加剧了山洪灾害,增加了险情。

5目前山洪地质灾害形势严峻

经卓尼县民政局野外调查统计评估,自1949年以来,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113人,伤68人,直接经济损失3909.30万元,截至2010年底,经调查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近2641.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部山区,目前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达39061人,资产预评估39785.22万元,全县需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3处,涉及 藏巴哇、阿子滩、申藏、木耳、喀尔钦、洮砚、柳林、刀告等11个乡(镇)[3]。随着气候变暖,今后一段时期极端气象事件将频发,强对流性天气引发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概率加大,给卓尼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的压力仍然很大。

6 山洪災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卓尼县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经济状况、人员分布、交通及通信条件等实际情况,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可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防治。

6.1工程防治措施

6.1.1对山洪沟和泥石流沟应采取兴修水利,清理沟渠,疏通水道,以防强降水造成内涝积水。

6.1.2对在现代条件下无法采取具体防治措施的重点山洪灾害高易发区的村、组采取避让、全村搬迁的方法予以解决。

6.1.3可利用卓尼县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修建水电站,减缓水流速度,也可以替代农牧民现用的生活燃料,从而减少该区农牧民对森林植被破坏,尤其是对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两大生态建设工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6.2非工程防治措施

6.2.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因卓尼县三分之二的农牧民居住在偏辟的山沟里,文化程度低,对山洪灾害防范意识淡薄,要降低灾害损失,首先要提高他们对防御山洪灾害的认识,牢固树立防御山洪灾害的思想,就必须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及制作广告牌、宣传画册等形式加大宣传,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6.2.2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由卓尼县防汛指挥部组织国土、水利、气象等部门对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域的气象、水文、地理、地势及居住人口数量等各种因素,分析其成灾机率和遭灾的可能程度,开展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分级划出警戒区域,在特级、I级、II级等警戒区要划界立标,严格控制生产、居住和建设。

6.2.3 建立山洪灾害防治的法规政策体系。因为当地农牧民根本不知道山洪灾害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他们只知道这是天灾人祸,根本无法改变,依然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要从根本上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就要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强制执行,所以就必须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特别要使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

6.2.4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气象部门要加强区域内强降水监测,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加强同水利、国土部门会商联动,在第一时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手段,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可能出现山洪灾害信息发布到乡镇和氣象信息员手中。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就要采取急骤鸣锣、村村通大啦叭、打电话、拉警报器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部门报告,以便政府和防汛部门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或通讯报警,组织抢险救援。

9结 论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表明,特殊的地形地势、复杂的地层岩性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引发山洪灾害的前提,局地强降水是关键。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卓尼县志.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4:31-67

[2]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甘肃卷/《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5

[3]卓尼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2010

猜你喜欢
山洪泥石流滑坡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优雅地表达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致命山洪
泥石流
机械班长
夺命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