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遗憾·无憾——俄游杂感

2011-12-23 20:29倪正茂
民主与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公墓斯大林俄罗斯

■倪正茂

2011年9月,我们一行“古来稀”上下的“九三”人,蜻蜓点水般地“考察”了魂牵梦萦60来年的俄罗斯。在闪电般勾起对前苏联的回忆的同时,面对所见俄罗斯大地,人人的心灵无不感受到深深震撼;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无限惊喜钦羡之际,又泛起难以驱除的种种遗憾;而冥思苦想历史的发展,对比中俄的现实与可能的未来,实应豁达大度地处之泰然,无憾无悔地奋然前行。

震 撼

辽阔美丽的俄罗斯大地,宏伟壮观的城市建筑,金碧辉煌的无数教堂与宫殿,美不胜收的城市花园,浩如星海的历史文物,名垂青史的各界名人,深沉坚毅的俄罗斯男女……步履所到之处,对目力所至之物,言谈所及之事,偶或交往之人,随时随地我们都感受到而且表现出了内心深处产生的巨大震撼。

年轻时代,对疆域辽阔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苏联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而“解体”后俄罗斯的领土是1700多万平方公里等等,都只是心中模糊的数字概念。此次访俄,终日在俄罗斯大地上“车轮滚滚”,才对“领土辽阔”有了真切的感受。澄碧的蓝天、悠悠的白云之下,到处都是一望无垠的如茵绿草直铺到远处的天边,或者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挺拔参天的白桦树林、橡树林或椴树林。夹杂其间的是时或闪过的一片片嫩黄的银杏树丛,一片片鲜艳的红枫树丛。什么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何解“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到俄罗斯去,驱车百里、千里、万里,极目大地,极目云天,极目芳草与森林交织而成的浩淼无垠的绿海,一定会理解得更加深刻真切一些。如此美景,怎一个“美不胜收”了得?怎不令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我们是深夜抵达圣彼得格勒的。刚刚离开下榻的波罗的海宾馆,车行伊始,所有的同志无不眼睛一亮、心头一震:这圣彼得格勒的建筑竟是如此宏伟、如此壮观!从东到南,从西到北,无论是波光粼粼的大涅瓦河两岸,还是水流清澈的小涅瓦河左右,无论是通衢大道的两边,还是幽深小巷的四周,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如同上海外滩的建筑,厚实、庄重、规整、精美、气派!大涅瓦河边的列宾美术学院,瓦西里岛上的俄罗斯古典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冬宫广场周遭的形形色色尖顶的、圆顶的各式建筑,直教人感到如同身处天庭!而这一切,都是建筑在从前的一大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上的。

俄罗斯宫殿无数,最为知名的有冬宫、叶卡捷琳娜宫、夏宫、克里姆林宫、斯莫尔尼宫等。从外观上看,俄罗斯的百千宫殿大多金碧辉煌,或如克里姆林宫顶的五角红星,直矗苍天、摩挲白云;或如夏宫中心难以胜数的大大小小圆顶上的金色十字架,与喷泉、绿树交相掩映,与繁花、碧草争奇斗艳。而宫殿之内,则陈列了无数稀世珍宝,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流连驻足、凝神鉴赏、啧啧赞叹。梵高、提香、伦勃朗、列宾、米开朗琪罗……大师作品云集;神话、教义、史迹、名人形象为各种艺术品所描绘、表现、阐释。我国故宫也有大量的稀世珍宝,但基本上是“国粹”,而俄罗斯宫殿收藏的,则是遍及全球各国的奇珍异宝。虽然其中不乏掠夺所得,但主要是俄罗斯精英的收藏,这当然令人深深震撼。

俄罗斯大地有如巨大的花园,而在其上,城乡各地又有如花园中的花园,如果不亲历其境,是难以想象其惊人美艳的。圣彼得格勒郊外的夏宫,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在距夏宫约1公里处下车。沿林荫道前行时,以为这就是夏宫的花园了,因为前后左右都是看不到尽头的绿茵茵草地和一排排参天大树。不时地,还会遇到由高约3米、厚约1米,修建得极为齐整的树樯。这些树樯往往是纵深上百米、横断数十米地把萋萋芳草分隔成大大小小的一片一片,组成望不到头的一个又一个小花园。此时,我们已经恍如置身仙境。然而,这只是夏宫的外围,直到走过一道门,才知夏宫原来隐处这绿海的中心。抬头,金碧辉煌的9个洋葱头圆顶直薄云天。其下,是高达19米的大喷泉。飞流直下的喷泉,倾注在黄金铸成的擒蛇力士身上,寓意俄罗斯人民威武神勇、不畏强暴、力克顽敌,更显气势磅礴!大喷泉的周围,则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喷泉。微风拂动,水珠四溅,雾气弥漫。骄阳之下,竟若隐若显地搭起了一道如影如幻、绚丽夺目的彩虹。从夏宫中心往四方走去,每一处都是各式各样的精美雕塑群与大批喷泉构成的花园。据介绍,夏宫中的大小喷泉,竟数达2000多个。除这些著名的花园外,圣彼得堡、莫斯科的许多街区,都有大大小小的路边花园;甚至许多居民楼的中央,也是规模不小的花园绿地。对这些,赞叹、艳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震撼”二字方可表达我们当时的心绪。

纵贯圣彼得堡的大涅瓦河畔,停泊着一艘巨舰,这就是发出了举世震惊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圣彼得堡的起义工人、士兵猛攻冬宫之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水兵也宣布起义了。导游说,他们向冬宫发射了一发“闷炮”,但正是这一枚不会爆炸的炮弹,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龟缩在冬宫的敌人吓坏了,于是打出白旗,宣布投降。真是兵败如山倒啊!曾几何时,俄国的沙皇何等权势赫赫!何等威风凛凛!何等飞扬跋扈!然而,当广大民众久怀不满、愤恨入骨之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战友们的一声号令,看似平静的整个社会就如干柴烈火嚯地燃烧、轰然爆炸了!

我们登上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先是在舰体上踏着甲板走了一圈,然后步入机舱细细观赏,最后来到舰首的巨炮之前参观。硕大颀长的炮筒斜指蓝天,炮口直径约40公分。游客们纷纷扶着炮筒留影。舰外的涅瓦河面上,海燕欢叫着追逐浪花展翅飞翔。当时真希望看到平静的涅瓦河突然恶浪翻腾而天空则乌云滚滚、暴雨倾盆,好让我们如同身历其境,体会一下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夕发表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惊天号角摧毁了俄罗斯的专制政府,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今天,静静的涅瓦河,沉默的阿芙乐尔巡洋舰连同无语的巨炮,仍然强烈地震撼着所有人的心灵。哦,我说的是“所有人”——民众,还有统治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愿平静的涅瓦河永远平静;但愿无语的大炮永远无语;但愿沉默的民众永远欢欣。但这只是“但愿”,虽然美好却也主观的“但愿”。一切取决于掌握政权者。倒行逆施而又不思悔改甚至变本加厉,“但愿”便会骤变为“弹愿”。其结果,就会如同沙皇,如同齐奥塞斯库,如同萨达姆,如同卡扎菲了。怎能仍然醉生梦死于强势特权?怎能仍然麻木冷酷于民众疾苦?

遗 憾

诚然,事物的发展总是复杂曲折的,走弯路甚至暂时的倒退往往也在所难免;但是,发生在俄罗斯的不少事,毕竟让人太难理解、太过悲戚以至愤怒。

我们参观的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它的宏伟建筑举世赞叹。巨大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上。我们通过曲折的地下墓道,瞻仰了列宁的遗容。饱满宽阔的天庭,让我瞬间忆起读过的《列宁全集》。其中的哲学论文,大多读过三遍,对列宁精心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唯物论与辩证法,此生坚信不疑。列宁也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坚持走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然而,斯大林却违背了列宁的遗愿。正因如此,与列宁同室的斯大林遗体,被移置于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的一片墓地上。这里还埋葬着“契卡”的掌门人捷尔任斯基以及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纷纷细雨中,我在这些墓碑前踯躅徘徊,在斯大林墓前伫立良久。斯大林的遗体与我只有1~2公尺之距。在斯大林时代,苏联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但同时一系列数字倏地涌现脑海:斯大林动用政治权力发动集体化运动,导致至少1000万农民和300万儿童直接死于饥荒;仅1934年,1700万匹以上的马、7000万头牛、2600万头猪以及14600万只羊中的三分之二都死亡了。这还不算,列宁最后一次出席的党代会,27名中央委员中的20名被枪杀了;列宁去世后的第一次党代会的7名政治局委员,除斯大林本人外,其余全部被杀;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15名人民委员中,除列宁、斯维尔德洛夫等5人因病过世外,其余9名全部被枪杀;苏共十七大1966名代表中有1108人被捕,139名中央委员中的110名被处决或自杀;在布哈林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层被清洗的同时,以“红色拿破仑”、苏联国防人民委部第一副人民委员、杰出的战略军事家米·图恰切夫斯基元帅,红军政治部主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加马尔尼克元帅,红军总参谋长、副国防人民委员亚·伊·叶戈罗夫元帅,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布留赫尔元帅,副国防人民委员、列宁格勒卫戍区司令雅基尔元帅为首的红军将帅被大批地处决了。

遗憾!真是极端的遗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带给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饱受压迫、剥削的劳动人民多少期盼?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其时的希特勒德国正虎视眈眈、磨刀霍霍,必欲置苏联于其魔掌之下而后快。希特勒的高参曾提醒他不要进攻苏联,但希特勒回答说:苏联高级军事干部中最优秀的部分已经在1937年被斯大林消灭了。后来的情况,简单说来就是:希特勒德国闪击苏联,苏联以牺牲2000万人的代价保卫了国家的独立。

旅途中,我们发现俄罗斯男男女女大多表情漠然,几近“冷若冰霜”,便问导游:“为什么俄罗斯人好像都很严肃,一点也不热情?”导游的答案中竟包括:“二战”前政治太残酷,人人自危;“二战”中牺牲的人太多太多,2000万,大多是优秀的男青年;“二战”后苏联的政治斗争也相当残酷……

俄罗斯地处寒带,圣彼得格勒一带的冬天,上午10时才见天晓,下午3时又天黑了;而且极度寒冷,从11月至次年4月底都是下雪天,大半年的时间里是冰天雪地……但自然条件下的冷酷,并不被导游谈及。我不知道他的回答是否正确,但至少部分是可以认同的。压抑、苦闷、恐惧,长达数代人的悲惨命运,不可能不给俄罗斯人民的心灵以巨大的创伤,也不可能不反映在性格和行为举止上。

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和金环线上的各个村镇,到处都可看到抽烟、喝酒的男女青年。地面是非常清洁的,极少看到纸屑、果皮和其他垃圾,但可随处发现空酒瓶、烟蒂。我们问导游这是为什么,导游回答的是2个字:“苦闷。”导致青年“苦闷”的,是对前途的迷茫。在俄罗斯,贫富分化已到了离谱的尖锐程度。这也令我深思。贪污腐败与贫富分化同样地都令中俄人民深深遗憾。

至今,辽阔美丽的俄罗斯大地上,最优秀、最宏伟的建筑,仍旧是十月革命前数百年遗留下来的。斯大林时期除重工业有所发展外,农业与轻工业都相当落后。一直到斯大林去世的1953年,甚至一直到10年以前,苏联、俄罗斯都没有走出“食难果腹”的困境。经济上的这种捉襟见肘状况,当然也会在建筑上反映出来。圣彼得堡城中建筑基本上都是十月革命前遗留的;斯大林时期少有所成;赫鲁晓夫开始关注民生,在近郊造了一些民房,就是在中国城市中到处可见的旧式“公房”——火柴盒似的毫无特色、令人生厌的“筒子楼”。从圣彼得堡去夏宫的路上,导游指给我们看近郊的许多陈旧破败的房子,大多是破产了的国营工厂,断瓦残垣、锈迹斑斑、杂草丛生。入夜,这些地方一定可用“万户萧疏鬼唱歌”来形容。

一个建立在普遍真理之上与寄托了亿万人民世世代代美丽梦想、热切期盼的社会制度,却收获了如此芜杂的成果!遗憾!真是遗憾到了极点!难道这是“命中注定”不可预知的么?“早知如今,何必当初”,先烈们为何要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牺牲?

参观克里姆林宫时,思绪飞向了求解这个问题一边。

冷风拂面,我浮想联翩。其中,就跳出了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935年6月23日至7月21日,罗曼·罗兰偕夫人访问苏联,受到了苏联人民的极其隆重、热烈的欢迎。罗曼·罗兰住在高尔基家里,两次受斯大林接见并做了较长时的交谈。他几乎每天都记了日记。在返回隐居地(瑞士日内瓦附近的维勒纳沃)后的8月,他对日记做了修改和补充,亲自打印,装订成册,题名《我和妻子的苏联之行》。但罗曼·罗兰在此书标题页上题有以下几行字:“未经我特别允许,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限满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我本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允许出版任何片段。”直至50年期满而他也逝世后,此书才得以出版。浏览全书,知道罗曼·罗兰不到1个月的苏联之行,已使他多少了解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高规格的接待,使他可以见到当时的许多政要和文艺界的名人,但由于极细微的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罗曼·罗兰访苏期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连高尔基也打听不到他们的下落。抵苏后的第4天,他就在日记中写道:“把过大的权力交给个别人是不明智的。当一个人的权力完全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权力时,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争吵和角逐,就会开始你死我活的斗争。”6月30日,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无法在两个斯大林之间找到共同点——前天在克里姆林宫与我交谈的斯大林,以及象罗马皇帝一样花了6个小时欣赏自己的封神仪式的斯大林。一排又一排巨大的斯大林肖像在人们的头顶浮动。飞机在空中画出领袖姓名的第一个字母。人数很多的群众角色在皇帝包厢前唱起颂扬斯大林的赞歌。人们在行进时,目不转睛地看着举起一只弯着胳膊的手站在那儿的他。当时,他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斯大林体制的危机。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尖锐而又清醒地写道:“党的活跃成员利用其他特权(住房、食物、交通工具等)代替金钱,这些特权确保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并拥有特殊地位。除了他们,不受任何良心谴责的人又有多少!有谁会把普遍困难中的享受机会作为自己的过错?!这太‘合乎人性’了!”“对享有特权的政党来说,这种危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同行者们忙着用相机记录在红场、克里姆林宫见到的一切。我无心摄影,思绪飞向了故乡,前苏联的前车之鉴,我们应时时警钟长鸣!

无 憾

人是不能活在震撼与遗憾里的。调整心态,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今后应当规避的错误来,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今后应当遵循的规律来,这才是正道,也才是共产主义者应有的胸怀和人生态度 。于是,俄游期间,在震撼与遗憾之外,我不断地思索俄罗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发展问题。“悟已往知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我看到了俄罗斯人民败而无憾、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浸润在俄罗斯人的血液之中。而其最为集中的表现,我以为是在俄罗斯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俄罗斯文化里。

当年推翻沙皇统治、浴血抗击纳粹法西斯的老一代俄罗斯人的坚毅面容与精神风采,依然闪烁眼前。

导游用近1天的时间安排我们去参观拉多加湖。这是圣彼得堡连接波罗的海的浩淼无垠的大淡水湖,是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人民连续800多个日日夜夜与德国侵略者作殊死抗争时唯一的弹药给养运输通道。年轻时读过《日日夜夜》,写的是当时的列宁格勒人民对德国鬼子的惨烈战斗。不仅青年男女都上了前线,而且连大学的老教授也扛起了枪杆、跑进了战壕。德国法西斯挟其闪击北欧、西欧而大获全胜的凶焰,大举进军列宁格勒,苏联人民则逐街逐屋地与之展开白刃肉搏战。被铁桶似地包围起来的列宁格勒,只剩下了拉多加湖这唯一的通道。夏天,水上补给;冬天结冰则冰上补给。冬天,冰上补给线常被德军飞机炸开一个个很大的口子,运输船沉没。于是,勇敢的圣彼得堡青年通过冰上滑雪,点点滴滴地运送枪弹。敌军的飞机随时都会炸出一个豁口,许多人也就此滑入深深的冰渊。但这唯一的补给线始终保持着,一寸一寸、一片一片地保持着。从湖中上岸的给养,要运往城里,前行每一步同样都要通过战斗。车行之处,我们看到每隔1公里都有一条标志线,默默地诉说当时每寸土地上的血腥残杀和英勇抗击。我们看到拉多加湖畔的一座无名烈士墓。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前早已放着一束束鲜红玫瑰或嫩黄菊花编成的悼念花圈。不时地,会开过来一辆辆大客车,走下车来的不少是俄罗斯老汉和大娘,身躯伟岸但步履颤危,大多是战斗当年的同时代人。没有叹息,没有眼泪,他们默默地望望墓地,献上花圈,深深鞠躬,一言不发地默默离去。鲜血染红了当年的拉多加湖,时移世易的如今,先烈的精神还在大伙的身躯、眉宇、眼神中保存着。俄罗斯兄弟的这种精神,同样深深地令我们心头震撼!

在俄罗斯大地那无边无际的白桦林间,遍布更多小小的有名或无名烈士墓。他们是历次革命、暴动、起义或“群体事件”中的牺牲者。历史记住了他们,即使无名无姓,但孤独的或成群的墓碑告诉后人,这些先人曾为俄罗斯的振兴洒尽了鲜血。默默注视着林丛间一闪而过的那些墓碑,不禁泪花闪烁,激情汹涌。千百年来,多少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其中有多少人如行尸走肉,又有多少人浑浑噩噩,虽非如“狂虏灰飞烟灭”或竟遗臭万年,但也脱不了白活一场的追悔。

俄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去拜谒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新圣女公墓1524年原建在新圣女修道院内,用作教会上层人士和贵族的墓地。到19世纪,新圣女公墓成为俄罗斯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该公墓占地7.5公顷,埋葬着2万6千多位俄罗斯近代的名人,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赫鲁晓夫、米高扬、葛罗米柯、波德戈尔内等等都葬在这里。女英雄卓娅的墓碑形象感人至深,弟弟舒拉的墓地在她的对面。

步入新圣女公墓、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叶利钦墓。占地约40平方公尺,卧地的巨石上涂饰的是俄罗斯三色国旗,这标示当代俄罗斯人对叶利钦的崇高的敬意。

我寻访、拜谒少年时代以来久久崇拜的英雄、文豪。26000位名人啊,真是目不暇接!

那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墓。雕像上的他,年轻,刚毅,英气勃勃,似正援笔疾书歌颂新生活的壮丽诗篇。

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墓基上方是他的全身雕塑像。钢铁炼成的高昂头颅上的坚毅脸庞,炯炯有神的深邃目光,鳞伤遍体却又顽强挺立略微前倾的身躯以及脚下的旗帜、钢铲、巨笔,使我想起“保尔·柯察金”这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个人的历史已经定格在他的全身雕塑上,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永远不会就此结束。

那是卓娅的墓。雕像上的她,左胸袒露着,充满着青春的血性与豪气。当年被德国鬼子抓住而坚拒诱降时,鬼子残忍地割下了她的左胸乳房,然后杀死了她。为此,斯大林愤怒到了极点,下令击溃德寇之后,把杀死卓娅的那个师一个不留地枪毙。卓娅墓的斜对面,是她的兄弟舒拉的墓,刚开始步入人生,还未及留下更多的资料,他的清秀面容只在一张照片上有所反映。

那是契诃夫的墓。契诃夫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幽默讽刺大师,其尖刻的笔触刺穿了俄罗斯旧时代的一切虚伪外衣,为唤起俄罗斯人民奋起推翻旧制度吹响了号角。

还有赫鲁晓夫墓、乌兰诺娃墓……赫鲁晓夫,五六十年代曾任苏共总书记,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人们褒贬不一。他的墓碑由一黑一白两块大理石分列而合成,中间夹着他的头部雕像。黑、白两色,寓意功过皆有而口碑相悖。乌兰诺娃,是苏联女舞蹈家,芭蕾舞大师,直到80岁还活跃在舞蹈事业中,不仅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也为世界各国人民众口一辞地赞许。乌兰诺娃的墓碑是通体雪白的大理石雕像,舞姿翩翩,栩栩如生,展现了她生前的优美形象。

……

这是俄罗斯精英的大聚会。生前,他们不可能都在一起;死后,他们集合在了同一个空间。可惜的是,还有一些俄罗斯精英未能到此集合。高尔基的墓在列宁墓的后面,虽然他本人希望埋在母亲墓畔,为母亲作陪。大画家列宾、文豪托尔斯泰的墓各自建在自己的庄园里。……但是,一个大墓地,有26000多俄罗斯名人埋葬着,已是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了。

中国现在也到处搞“名人公墓”,公认的和自吹的“名人”,身价千万、亿万的大老板,权倾当地、势掠一时的各色人等,混居一起。新圣女公墓不以权、以势、以钱为“标的”。凡进新圣女公墓的,必须经全国性的评审机构严格审查、评定、表决通过。而且,墓碑的雕塑作者,一般由墓主(死亡者)生前选定。因此,新圣女公墓的26000多个墓碑,个个不同,各具特色。也许,这些并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从新圣女公墓可以看到,俄罗斯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的高度尊崇;可以看到,俄罗斯民族精神在新圣女公墓得到了高度的张扬。文化岂止是民族的血脉?应当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立国的根本!国人正痛心疾首于传统文化在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迅疾消失、变态。“娱乐至死”正扼杀着伟大祖国的生机!而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俄罗斯民族,一定是不可战胜的!

在离开新圣女公墓之后,思绪片刻不停地转动在共产主义事业的前景问题上。最先想到的是160年前拉雪兹公墓中巴黎公社社员们的殊死搏斗。起义失败的巴黎公社社员退无可退、转战到了此地,谁都知道死亡近在眼前。但是没有人投降,甚至没有人喊叫、呻吟。就是在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搏斗中,鲍狄埃在拉雪兹公墓写下了感天地、泣鬼神、值得永远传唱的《国际歌》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旅游车轮滚滚,经过之处市声嘈杂,但脑海、耳畔响起的只有激越高昂的“英特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俄游的第二天我就发现,俄罗斯街头巷尾没有乞丐的踪影,于是有意关注起来。其结果是,无论在圣彼得堡还是在莫斯科,无论在繁华闹市还是在僻静小巷,无论在交通枢纽还是在游人如织的广场,我都没有发现乞丐,当然更没有国内多见的那些穷追不舍、死乞白赖的乞丐。也许,在去谢尔盖耶夫小镇路上遇到的一位卖唱老人庶几相近。他虽坐在小椅之上,但看得出身躯壮硕伟岸,脸庞红润,浓眉大眼,目光如炬,给人以一种豪爽、坚毅、达观、英气逼人的感觉。他自如地边拉手风琴,边兀自高歌,偶或对走过的游客点头致意。俄罗斯人,哪怕如这位老人,年届七旬,身无长技,或许还是个残疾人,但只要能够自立,就要乐观、就要奋斗,就要回忆并继续搏取“最珍贵的一切”!

是啊!“最珍贵的一切”似已消逝,又似在眼前。俄罗斯人民为争自由、争民主、争幸福而开展的解放事业,为壮丽的共产主义理想进行的惨烈斗争,成功过,又失败了。革命,确如列宁所说,“不像涅瓦大街那样笔直平坦”,如今仅留下对“最珍贵的一切”的“回忆”了。但如鲁迅所说,“石在,火种在”。对古往今来的一切,如果心灵还会震撼,就有希望!如果从痛切追悔、深深遗憾中总结出教训,掩埋好战友的尸首,揩干净身上的血迹,继续探索、战斗,就总会有最后成功的一天!

人类的历史,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历经这二三百万年的前进与倒退,时而是铺天盖地的鲜花,时而也会有臭气冲天的污秽,但不管牺牲如何惨重、道路多么曲折,世世代代的先驱者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共产主义事业仅仅处于它的起步阶段,由于多种原因可说离它的最后成功还十分遥远。但是,一个民族,只要精神不死,灵魂不灭,理想不弃,斗争不止,总会有成功之日。我坚信,像俄罗斯人民那样,把民族的文化精英的英灵聚合在一起,把民族的文化精神继承下来,必能胜利!为此而面对曲折甚至失败,又何憾之有?

与二三百万年相比,仅仅历经一二百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时间是太短太短了。经验与教训都告诉我们,要继续前进,敌人如何强大并不足虑,正确选定前进的方向,正确选择革命队伍的领导者,才是最为重要的。无憾、乐观、坚定地沿着马克思主义道路前进,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公墓斯大林俄罗斯
神秘的恐龙公墓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斯大林看电影
美国公墓像历史博物馆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病危:战友们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