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2011-12-25 13:55
中国记者 2011年8期
关键词:信息

评论的力量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在2011年7月13日的《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讨论了从《环球时报》的社评中得出的某些经验。米博华认为,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似乎没有什么话题是绝对禁区,问题在于说些什么,怎样去说。作者的立场决定选题的方向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无论多么复杂的情况,无论多么敏感的话题,我们必须郑重回答:讨论这样的话题,阐明这样的立场,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发展的大局。此外,评论家必须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尤其重视向专家学习请教。评论家不必也不大可能掌握从天体物理到对冲基金,从税制改革到动物保护等多学科多方面知识,但评论家必须从政治的视角辨析是非,阐明立场,纠弹谬误,宣示观点,给出科学的思想方法,给出解读新闻的正确思路。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说,“传统观念认为那些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夺取优势。但在信息时代,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最会讲故事的国家(或非国家组织)。”米博华认为,这显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中东和北非一些国家被弄得狼烟四起,固然有内在原因,但也确实有西媒的“忽悠”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话语权这个话筒要抢,国际舆论这场舆论战我们要应。

都市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报道

《楚天金报》总编辑韩少林、常务副总编辑陈力峰、编辑柯锐在2011年5月(下)《青年记者》刊文,认为都市类报纸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上大有可为,其关键点是要直面社会重大主题,并从广大受众接受的视角来理解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时代精神、时代意义。首先,以群英风采诠释主流价值。比如,弘扬主旋律的典型报道,如果能寻找普通读者的关注点,探寻时代需求与读者需要的结合点,就能大大提高可读性、必读性。其次,以深度追踪展现瞬间永恒。在互联网时代,采写可以精雕细琢,编辑可以精耕细作,但是时间决不能“慢三拍”,再次,以细节呈现彰显人物精神。应捕捉和提炼其生活和工作的细节,力求用凡人凡事增强说服力,以真情实据感动读者。最后,以敏锐触觉感受时代脉搏。目前,通过引导,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媒体的分账营销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在2011年第6期《新闻前哨》刊文认为,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目前国内企业创新的一种新的市场运营模式,它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分配。这种新的市场运营模式将对中国广告产业及传媒产业产生积极影响,并在未来发展中出现变化。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基本运营方式是:传播媒介在企业或广告主预先不投入广告费用的前提下,采用广告信息识别、监测技术传播有效广告信息,然后根据对已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科学解码和最终收益分配协议进行已实现的广告信息价值分配,同时支付给传播媒介相应的广告费用。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改变了实施多年的广告信息传播“先交费后刊播”的传统做法;实践了“信息价值论”。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采用有利于开发广告产品的再生价值,是现阶段一种有效利用广告资源的最佳模式;建立了广告信息传播的监控体系。具体来说,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质就是一种利益分配。为保证这种营销模式的顺利实施,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对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进行科学定位。传媒分账营销模式并不是一个能够解决一切领域内分配不公的万能的营销模式,它只是传媒广告领域的一个尝试性的营销模式。其二,提高传媒人对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认知度。其三,强化对传媒分账营销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