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人民为师

2011-12-25 18:58秦晓鹰
西部大开发 2011年8期
关键词:本源生产力革命

◎ 文/秦晓鹰

(秦晓鹰,学者、作家,曾任《党建》总编室主任、《中华英烈》副总编、《中国资产新闻》报总编辑、《中国财经报》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务。)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这段讲话,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流行语了。有人做过统计,在不长的“七一”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0多次。其情切切,可见一斑。

这不禁让我想到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文中,毛泽东把解决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甚至生小孩等问题,都与能否构建革命的“铜墙铁壁”联系在一起。当时,有人对此表示疑惑与不解,甚至觉得轰轰烈烈的革命大事业与这等琐碎小事完全不搭界。朱德为此发出了一句格言式的感慨:好多同志恐怕都忘记了,我们不是为了革命去找人民,而是为了人民才革命!

的确,革命与人民,这个次序是万万不可颠倒的。人民为先、人民至上,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初衷,筹谋一切事业的本源。对于这一原则与宗旨,是真正地承认它牢记它信奉它遵从它,还是对它半知半解半信半疑半依半就,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会产生天壤之别。忘记了人民的所谓革命,只会是自娱自乐的游戏。

实际上,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尚处于非执政党地位时,这个道理很容易讲得通也想得通。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一个执政党,她的联系群众的基本内容和自觉意识应该是什么呢?第一点是“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第二点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两点又都可归于五个大字,那就是“拜人民为师”!

具体说来,首先是要牢记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切社会管理者、组织者在社会运行中所计的利弊得失,都必须用一个标准来加以检验与衡量,那就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与之相背,所有英雄豪杰都会黯然失色。而人民群众恰恰就是这个“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尊重实践,其实就是尊重生产力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而拜人民为师,就是拜实践为师,拜生产力主体为师,这难道不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历史必然吗?

其次,拜人民为师,也是为了向人民的美丑是非观学习。执政时间久了难免懈怠,当官时间长了有可能失聪。在知人善任与人才选拔上,最令人苦恼的就是“识”人这一关。如果说对学历与技术的考察还可以有硬杠杠,那么对人的品德与操守知晓,几乎无章可循。忠奸贪廉很难识别,最有效的识别明镜,就掌握在人民手中。革命导师列宁在一篇短文中曾经写到:在评价人的时候,在揭露“混进党的”“摆委员架子的”“官僚化的”人的时候……劳动群众非常敏感,很会识别谁是忠实的共产党员,谁是那些靠辛勤劳动过活、没有任何特权、根本不会“讨好领导”的人所厌恶的共产党员。

总而言之,人民是生产力的主体,人民是社会首创精神的本源,人民是鉴别真伪的试金石,人民的实践是客观真理和历史规律隐于其中的载体。正因为如此,只有真正地尊重人民,只有真诚地拜人民为师,中国共产党人才会获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执政根基。这是比任何政绩都重要的大道理!

猜你喜欢
本源生产力革命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保函回归本源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