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发展战略研究

2011-12-28 06:22周国强马俊汪雪敏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产值产业结构江苏

周国强、马俊、汪雪敏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08)

江苏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发展战略研究

周国强、马俊、汪雪敏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08)

制造业是江苏工业经济的支柱和主体。“十一五”期间,江苏制造业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表现出重工业主导趋势明显、工业化程度持续提高等特点。但受发展方式、资源环境等制约,其产业层次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建议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循环低碳经济,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业等措施,加快实现江苏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

制造业;产业升级;战略研究

制造业是江苏工业经济的支柱和主体,也是拉动江苏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其产业结构水平基本上能够代表江苏工业的整体水平。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产值88030.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6%。本文以江苏规模以上制造业为着眼点,利用2005-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资料,对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升级进程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以分析和探讨江苏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2006-2010年,江苏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23.4%,呈快速发展态势。伴随经济总量的明显扩张,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主要表现为:

1.重工业主导趋势明显,工业化程度持续提高。2006-2010年,江苏制造业霍夫曼系数呈逐年下降之势,由2005年的0.49下降至2010年0.38。根据对江苏轻重工业架构演变过程的综合判断,目前江苏正处于重工业深化发展阶段。

2.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比下降,但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2010年,江苏国有及国有控股制造企业产值占比下降9.7个百分点,但实现利润增长79.9%。二是股份制经济焕发生机。2006-2010年,股份制制造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6.7%,高出制造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热情不减、民间投资表现活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三资”、民营制造企业单位数比2005年分别增加5989家和25755家,产值较2005年分别增长1.8倍和2.1倍。

3.科技经费投入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江苏大中型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543.3亿元,较2005年增长2.2倍;R&D投入强度达1%,较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科技投入增加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了以技术、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新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高新制造业企业单位数、资产和产值占比较2005年分别提高1.5个、4.4个和4.3个百分点;2006-2010年,高新制造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7.0%,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4.行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增强。2006-2010年,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江苏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具体表现为:前10大行业产值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行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6.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下降4.9个百分点;行业区位商(LQ)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加强。2010年,江苏制造业区位商达1.1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65.3%的12个行业的区位商(LQ)大于1,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5.企业规模实力持续提升,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户均拥有资产9445.6万元,户均实现产值1.4亿元,户均创造利税1393.4万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33.3%、42.9%和105.2%;百强制造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0户)实现产值18158.2亿元、利税1828.8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0.6%和20.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73家,较2005年增加50家,沙钢集团、仁宝信息技术主营业务收入跨越千亿元大关。

二、江苏制造业产业升级进程评价实证分析

(一)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本着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原则,共选取三大类八项指标:

1.反映产业高端化的评价指标:高新技术行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X1)、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X2)、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X3);

2.反映产业规模及效率的评价指标:制造业企业户均产值(X4)、超十亿元大中型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制造业比重(X5)、全员劳动生产率(X6);

3.反映产业合理化的评价指标:霍夫曼比例系数(X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X8)。

(二)主成分实证分析

使用马克威统计分析系统软件对2005年、2010年江苏及13个省辖市基础数据进行测算,根据主成分系数矩阵,构建反映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水平的第一主成分(F1)及反映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第二主成分(F2)。其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三)产业结构状况及升级进程结果评价

分析2005年、2010年江苏及各省辖市的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及主成分综合得分计算结果,结论如下:

1.2010年,江苏及各省辖市主成分综合得分比2005年均有所提高,说明全省及各地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进程效果显现,产业结构持续完善。2010年江苏制造业主成分综合得分1.6134,较2005年提升明显;分地区看,扬州、镇江、连云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相对较快。

2.从2005年、2010年各地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来看,南京、苏州、无锡产业结构相对优化排名位居前3位,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产业结构相对欠佳排名靠后,扬州、泰州、南通排名相对居中。这与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基本一致。

3.第一主成分得分排序与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大体一致,表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水平是评价产业结构状况的决定性因素,但反映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第二主成分得分状况需引起重视。如南京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排名反差明显,表明虽然近年来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受石化、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影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较高,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相对突出,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三、影响江苏制造业产业升级进程的制约因素

1.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江苏资源缺乏、能源紧缺、土地紧张,制造业如维持粗放发展方式,将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江苏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高耗能、高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大。首先,能源消费效率不高。2010年,江苏每万元GDP消耗综合能源量0.734吨标准煤,比广东、上海和浙江分别高出10.5%、3.1%和2.4%。其次,能源自给率较低,对外依赖性强。2010年,江苏一次能源生产量2772万吨标准煤,自给率仅为10.8%,较2005年下降2.4个百分点。第三,资源循环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江苏经济发展仍处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资源回收率较低,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2010年,江苏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占排放总量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9.0个、10.1个、16.4个百分点。

2.产业层次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欠强。2010年,江苏制造业收入法增加值率仅为23%,与发达国家(普遍在40%左右)相距甚远。这其中虽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原因,但也说明江苏制造业发展中存在明显问题。一是在价值链中分工位置较低,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产品附加值率不高。二是产业技术升级缓慢,过度依赖外部技术。江苏制造业自主开发尚处于外围阶段,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较为薄弱。目前,江苏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5%左右,而发达国家仅为2%左右。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2010年,江苏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而根据国际经验,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如果在1%以下,几乎就难有竞争能力;代表原创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比重仅为21.3%。

3.产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江苏制造业企业小而散,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中度较低,经济增长缺乏骨干企业带动。2010年,江苏30个制造业行业中,24个行业产业集中度不足40%,27个行业产业集中度较2005年有所下降。其中,按产值排名前7位的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不高,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集中度超过40%且较2005年上升1.7个百分点外,其他6个行业集中度均有所下降。产业集中度不高往往带来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主要体现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生产能力严重过剩。2010年江苏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调查显示,部分行业的产品产能利用率偏低,如水泥、轿车、手机、家用电冰箱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0%、68.4%、56.6%、73.3%。

4.经济国际化趋势加快,外部环境影响加深。江苏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这种发展模式能较快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但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产品结构受制于国际需求和国际分工,加大了江苏经济受国际环境和风险影响的必然性。2008年,受欧美经济下滑的连带影响,江苏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为近几年来最低点。此外,在金融危机催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中,“中国制造”成为主要牺牲品,而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结构变化的互动性将有所增强,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

四、进一步推进江苏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要实现“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任务,全面开启“两个率先”宏伟目标新征程,工业发展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贯彻“六个注重”新要求、实施“八项工程”新举措,按照国家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战略定位要求,如何持续推进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倾心打造具有规模与竞争优势的全球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持续发挥制造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快实现江苏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显得至关重要。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循环低碳经济。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作为经济大省,江苏要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由依靠投资、出口、消费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变,积极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二是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在主要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着力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力度;三是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扩大再生产向内生集约型增长转变,增强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推动经济发展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由高消耗、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向高效、节能、环保、低碳排放转变。对于江苏制造业,只有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才能破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缓解环境污染压力,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2.以创新驱动升级,创新引领发展。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切实抓住江苏成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的发展契机,进一步稳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地位,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以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工程;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技术服务、科技成果交易、融资和人才服务等平台建设。

3.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业。根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对长三角地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定位要求和国家对长三角地区“一核九带”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结合江苏客观实际,统筹全省产业架构战略布局,积极对接核心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省内核心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严格审批新建、扩建项目,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打造重点产业链高端环节为支撑,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工业持续稳定增长目标。一要加快装备制造业升级和进口替代;二要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三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新动向,以具有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组织。以行业准入和兼并重组为重要手段,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一是拟定和修改行业准入条件,通过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规模等标准和指标,提高行业进入的经济技术壁垒。二是制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进一步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税收减免、银行信贷等方面鼓励钢铁、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国际资产重组,鼓励重点骨干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做强。四是构建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强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工协作,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专业化水平。

10.3969/j.issn.1674-8905.2011.10.001

高萍萍)

猜你喜欢
产值产业结构江苏
数读江苏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数独江苏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数读江苏
江苏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