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部分佛教思想探究

2011-12-28 03:26苏振红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西游记佛教

苏振红

摘 要:《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这部小说中佛教文化尤为突出,道教和儒教则主要是为了宣扬和反衬佛教而存在。究其根源,应是当时社会接受佛教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吴承恩个人对于佛教更加推崇而导致。这体现了作者和当时社会人士对于佛教信仰的推崇和当时个性解放的萌芽。

关键词:《西游记》宗教思想 佛教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06-01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佛、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

《西游记》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神话故事,无论男女老少都广为喜欢。其实,《西游记》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现象中虚构一些神的化身,将大家带领到如今我们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和平、平等、人们安居乐业,甚为人们所憧憬。殊不知这就是佛的世界,佛的最高境界。《西游记》中,处处体现了佛教的宣扬和佛教的理念,通过生动的人物来完成对于佛教的说教,可谓是吴承恩的高境界了。

(1)《西游记》中的赎罪意识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方能成大事也。佛教宣扬的是赎罪,人最重要的不是保证不犯错,而是知道犯错后知道赎罪,《西游记》里面到处都充满了赎罪的意识。

先说主要人物唐僧吧,唐僧原本是西天如来手下的二徒弟“金蝉子”,因当年不好好听佛祖说法,怠慢了西天大教,被贬到下界东土转生。佛教所谓的“罪”其实就是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可以通过赎罪来减少罪孽。这样说,师父唐僧犯有前科,属于没有做好本分工作,也就属于“戴罪立功”之身了。

大徒弟孙悟空,五百年前闯龙宫,闹天宫,大战幽冥,且一笔勾销了生死簿,“搅得周天寒彻”;又因不满天庭所赐卑微官职,回花果山扯起一杆大旗,自封“齐天大圣”;后因扰乱天庭,大败天兵,玉帝只好请西天佛祖如来收妖,最后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西游记》前七回都是描述了孙悟空的狂妄,对于一切规律凭人为而肆意破坏。这种罪恶则需要更多的“赎罪”,且不说被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单单是去西天取经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磨难,这一路上的考验则是“赎罪”的化身,否则以孙悟空的身手,一个跟斗就能到达西天,还需要一步一步走去吗?

二徒弟豬八戒,原本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因好色成性,酒后失态戏弄嫦娥,被玉帝打了二千大锤,贬下凡界,不巧错投母猪之胎,变成这般模样,在福陵山云栈洞占山为王,残害生灵。在遇到唐僧前,猪八戒一切都是罪孽,好色且荼毒生灵,这就造成了后来的西天取经赎罪。

三徒弟沙悟净,原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大将,因渎职,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打了八百,贬在流沙河,吃人无数。属于有过错赎罪之人。

取经队伍中除师徒四人之外,还有一交通工具(脚力),即师父的坐骑,兼驮运行李的白龙马。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也是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其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被玉帝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

如此看来,唐僧西天取经所用之人,个个皆是有本事、有能力的“罪人”。唐僧、三个徒弟和白龙马,个个都曾经有作奸犯科之嫌,这一切都是罪恶,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赎罪。且看唐僧一行浩浩荡荡,其实,是“戴罪立功”的一群“赎罪人”而已。唐僧的三个徒弟由妖到僧、终成正果的结局也阐释了佛教的文化思想。英雄其实都会犯错,犯错了可以赎罪,通过赎罪可以成就人生价值,这就是佛教的精华。

(2)罪恶源于心中

佛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其实,人的一生当中,罪恶也许是来自一时之贪念。人性本善,一切的纷繁杂事都源于人们的看法而已。

唐僧和三大徒弟,罪孽的产生只是当初的一念之差,一切其实都来源于自己心中的魔鬼,心中的魔鬼消失了,自己也就解脱了。

例如猪八戒,色心起的时候,一切都是罪恶,例如第10回《试禅心八戒撞天婚》由黎山老母、观音、普贤和文殊四位菩萨变的美女对于师徒的引诱,就只有八戒的心魔在主宰,一念之差,差点要堕入轮回。但是当妩媚的“白骨精”的时候,八戒却是毫不犹豫地挥棒相向,尽管美色却是不曾动摇的。所以,这就体现了心魔的存亡其实在于自己的内心。心明如镜,那么一切都不会犯错的了。

例如第13回《宝象国除怪救公主》的黄袍怪,就是因一时贪念,本作为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私自离开天上,成为了黄袍怪在人间为非作歹,最后玉帝把他收到天宫后,罚他去给太上老君烧火炼丹。这就是一时的心魔主宰了人的行动。

还有第20回《金兜洞老君收青牛》的青牛,也是趁主人不在意,下凡成妖,最后太上老君念了个咒语,让妖怪现出原型,让人牵着鼻子走了。这也是因为一时贪念,最后落得的下场。

纵观整个《西游记》,大多数出现的妖怪都是因为一时的心魔升起,而给别人造成的麻烦与痛苦。但是,最后也遵循了佛家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理念。恶与善,其实就一念之差。

唐僧之所以不辞辛苦去取经,是因为他相信佛法无边,相信佛法可以拯救世人。在路上的种种现象其实就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无知与沉沦,这也就是吴承恩看到的社会弊端。他希望,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可以将整个社会道德带领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西游记》佛教思想的积极作用。

佛教从传入中国起,就与本土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就不得不做一些改变。到了明朝,已经渐趋完善了。佛教思想不是起先的佛教思想,其中插入了道家,儒家思想。吴承恩老先生受时代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三教合一思想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是最为突出也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也就是佛教意识了,特别在现代的社会物欲横流的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的了。

猜你喜欢
西游记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