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塔地区空间形态特征

2011-12-31 06:51赵宝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骑楼沈阳街道

赵宝

沈阳地处我国东北部,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沈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由多民族组成的聚居区。汉族是自沈阳建城以来就开始定居沈阳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是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和蒙古族 。沈阳少数民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其中位于和平区的西塔地区是朝鲜族主要聚居地,西塔地区夜市繁华,韩国友人到沈阳也会到西塔去购买一些中国的物品,汉族也有到西塔去学习韩国语以及韩国礼仪,桥的旁边有朝鲜百货商店以及韩国的特色美食。

1、围合式街区

西塔地区主要居住区形式肌理与“里坊制”有很多相似之处。“里坊制”最初起源于我国春秋至汉时期。里坊是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聚居方式、生活方式,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合起来,运转着城市的生命活力。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汉代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西塔地区的围合式街区主要体现在:西塔地区居住区被道路划分为若干居住单元,居住单元面积在两公顷左右,由4—5栋多层建筑组合而成,围合感与安全感都很强。建筑本身替代了“里坊”的坊墙的作用。居住单元四面开门,白天开门,方便车辆进入,外来人员与小商小贩均可随意出入。这与其它居住区有很大不同之处,没有绵延的栅栏围墙,门口亦不设保安。

与传统“里坊制”不同的是,传统“里”与“市”相对独立,居住与商业功能截然分开,不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西塔地区的类“里坊制”居住单元虽然形式与传统里坊颇为相似,但单元内建筑一到二层多为自发商业功能,包括杂货店、小型餐饮等,与居住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居民。外来者亦可方便利用,这就是居住区内不设保安、可随意出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西塔地区内多为朝鲜族居民,或与朝鲜族通婚的汉族等居民,朝鲜族颇为看重家庭观念,族群多群居,彼此非常了解。西塔地区也不例外,居住区内居民多数相互熟悉,地区认同感非常强烈,无形中也起到了安全防范,相互监督的作用。才能形成居住单元内看似封闭,实则自由的良好居住气氛。这与国外提倡的社区(community)理论颇为相似,居住区不再只承担居住功能, "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

“里坊制”布局,由多栋建筑围合称为居住单元,从图底关系上来看,外部空间以正空间为主,整体性较强。与此相对比的是新建设的居住区,主要以单栋高层住宅为主。“图底分析”理论认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想要形成连续的城市整体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独栋高层很容易大量难以使用和定义的失落空间。随着房地产开发,西塔地区原始肌理正在遭到破坏,向高层居住区发展。

2、沿街商业骑楼

西塔地区主要商业功能集中在西塔街上,西塔街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借助韩资发展起来的,因此西塔街立面布置形式系仿照韩国首尔建设,是沈阳最富有异域特色的一条街道,初来西塔的韩国人会情不自禁称其为“小首尔”。

西塔街沿街骑楼布局

西塔街主要立面形式有两个重要特点:骑楼与门洞。西塔街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形成骑楼。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的结合体,经过演变而成的一种建筑形式。不仅适应两广地区的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下商上住的形式。我国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骑楼优点明显,可避风雨防日晒,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这种建筑最初是为了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的情况而建造的。而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骑楼在被移植到东北后,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东北地区多雪,原有的遮雨遮阳功能变为遮风挡雪。

此外,骑楼还有利于形成连续的商业空间,骑楼下的空间作为连接室内外的灰空间,使室内商业气氛延续到街道上,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为了保持连续的商业气氛,与西塔街相交的街道路口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建筑立面不间断,在一楼处设门洞,道路从中通过,车辆和行人可顺利通行,又不会对西塔街连续的商业界面造成隔断。

3、小尺度街道空间

西塔地区的范围是由沈阳的城市主干道划分出来的,西北部是城市东西快速干道,东临南京北街,南面是市府大路,都是沈阳重要的交通要道。而在西塔地区内部,只有一条城市属性的主干路,即西塔街,其余道路都是尺度较小的次干路、支路级别,处于人车混行状态。部分道路,如琢如巷,已经完全改造为人行道路,众多摊位摆放在道路中,形成了气氛良好、尺度宜人的商业步行街。西塔地区街道除西塔街外,宽度均在在6—9米左右。

西塔地区大部分建筑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以6—7层的多层建筑为主 。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居住建筑,西塔地区都与沈阳其它地区尤其是新建设地区有很大不同。

公共空间方面,西塔地区缺乏较大型的、城市级别的公共空间,如公园等,甚至其商业街的休憩、游乐设施也极为缺乏。西塔地区居民多数交往和活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区内部的小花园、休闲座椅等处,只能算作小型的公共空间,至于进入西塔地区进行购物等活动的外来人群,则无法利用也无法享受到公共空间带来的好处。

小尺度的道路、建筑及公共空间,属于较人性的尺度,能使人舒适愉悦觉,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西塔地区正是如此,在西塔地区改造中可以考虑适当保留并发扬小尺度的道路和公共空间的优势。

猜你喜欢
骑楼沈阳街道
热闹的街道
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
最小和最大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街道生活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风居住的街道
广州骑楼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