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雕塑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

2011-12-31 06:51蒋宝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景观

蒋宝

摘要:雕塑艺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几乎和人类文明是同时诞生、同时发展的,原始的陶俑雕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有的距今已有两三万年的历史。在城市园林绿化景点景观建设中,应用雕塑来塑造城市文化、城市人文景观是比较普遍的作法。

关键词:雕塑 城市园林应用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的日益重视,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园林人文环境的品质成为这个时代改善民众生存质量和精神品味的关键。园林雕塑作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它充实着园林,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雕塑、公众、园林环境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共鸣。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不仅仅是绿化和美化,还对环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部分园林雕塑以其特有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其艺术魅力,它或以独特的形象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或以丰富的内涵向人表达深刻的意义,或以抽象的造型让人浮想联翩??随着时代与艺术表现手法的发展与更生,有形雕塑运用的无形化越来越明显地渗透到其他艺术领域。特别是雕塑与园林环境渊源久远,而在现代手法的重构之外,二者的相互作用与融合有了更多新的内涵。

1 景观雕塑概念解析

景观雕塑是现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等概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初的公共艺术就是指城市雕塑。景观雕塑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等地的室外雕塑。它大致可以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娱乐性、宗教性五类。景观雕塑作为一门公共环境艺术,它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环境因素。景观雕塑要充分的融入到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反映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装点出城市最美丽的一面,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城市公共艺术就是以城市景观雕塑为主的公共艺术。

2 景观雕塑发展现状

2.1中国城市景观雕塑与西方城市雕塑的特征比较

中国雕塑史的发端早于建筑史。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有述:“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做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也。”无论中外,雕塑一直是建筑物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与附属物。如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屋脊上的吉祥鸟兽、富贵纹图成为中国古典建筑最鲜明靓丽的特征,形成优美的建筑轮廓线;在西方,自城式雕塑兴盛之始的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就被广泛的用于广场、教堂、宫廷建筑上。雕塑与建筑结合,不仅可以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而且可以协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增加建筑的人文、艺术气息。在构造整体环境的空间美感上,建筑雕塑有时可以起到主导作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其雕塑艺术也各有着自己民族、区域、时代的鲜明烙印和存在形式,如古埃及和尼罗河两岸的金字塔、石身人面像,中国的齐长城、秦长城、隋朝大运河都有遥距万里的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但它们又都属于造型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画艺术与西方的油画、版画等都表达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对视觉艺术表现的理解和发挥,如西方文明对人的理解是赤裸裸的,是直接的、开放的、表现的,而东方文明对人的理解是含蓄的、中庸的、间接的,这些差异突出表现在西方裸体艺术横行,而东方较多长袖宽衣、缥缈的人像、神像、佛像等。

2.2中国城市雕塑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城市雕塑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弊端。城市雕塑造型呆板,缺乏外在美与内涵,缺乏新意,有的虽精雕细琢,但却是毫无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平庸的雕塑工艺品。毫无建设性、不加消化地模仿西方城市雕塑;互相盲目的借鉴抄袭,相互雷同,令人产生视觉上的厌倦与审美疲惫。城市雕塑的艺术性越来越低,一些快速工艺炮制出的所谓“城市雕塑”摆放街头,没有丝毫艺术性可言,做作而无趣,违背了城市雕塑艺术价值存在的“唯一性”,就如同造物主没有让世界上生长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在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景观雕塑规划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我们匆匆地接受了西方体系化的现实主义雕塑思想,而来不及探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建设问题,忽视自身的特点,漠视本土文化,妄自菲薄,只求追赶国际,而结果导致虽“洋为中用”,却用得不伦不类,缺乏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流失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不符合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面对如此种种问题,景观雕塑规划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与迫切,注重其与本土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契合,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华民族,适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雕塑事业。景观雕塑规划,刻不容缓。

3 景观雕塑规划

3.1景观雕塑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景观雕塑须注重其公共艺术性,注重与周围环境和人文氛围的一致性,城市雕塑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公众心理与审美取向、城市地域特色。城市雕塑规划是以城市雕塑为主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管理的重要理论指导依据和法律基础。

3.2景观雕塑规划的规范元素

a.景观空间元素:雕塑规划必须建立在城市现有空间和未来竖向设计基础之上,现有空间包括山体、水系、建筑、道路、地下等三维空间尺度,空间动态与静态特征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    b.景观文化元素:雕塑规划必须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城市品质、性格形象为规划基础资料,必须突出、彰显本土文化和城市形象品牌。    c.造型、色彩元素:雕塑规划必须注重城市雕塑本身造型形式和材料构成,注重城市环境色彩和雕塑色彩配置设计。    d.公共艺术元素:雕塑规划必须考虑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组成结构和发展方向,她有别于单纯的雕塑艺术,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场所仪式性、公众参与性。    e.生态环保元素:雕塑规划必须建立在生态、环保、节能、安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避免人为的光、声、气等环境污染。

3.3城市景观雕塑规划的技术和方法

城市景观雕塑规划涉及到城市建筑、城市文化、山体、水系、公园绿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果说景观雕塑规划是一篇文章,那么景观雕塑则是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或过渡段,它可以总领整个城市的特色,阐明文化思想主题;可以开启一个景观,也可以收尾一方景区;可以自由穿插点缀其中,于柳暗花明、幽幽然中领会全段的主旨与意境;它也可以承上启下,使景观各自独立又相互联贯。这样文章才会和谐有序,才会让人易懂爱看。景观雕塑规划是一部雄浑的交响乐,每一个音部与音位都要奏出和谐的音符,这样才会有总体旋律的唯美与壮丽。无论城市雕塑规划这篇大手笔的文章如何写就,其编制技术与方法都必须是科学、合理、有序的。

3.4 城市景观雕塑类型大致可划分为六种

a.主题纪念性雕塑:一般气势宏大,主题鲜明,往往要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与被纪念对象有关的场所,还要留出进行纪念性公众活动的足够空间。这类作品一般都要在所处环境中占主导位置,对环境氛围的形成发挥导向作用,因此需要有较大的尺度,让群众一进入环境空间就能看到,主要以革命题材和重大事件为主。    b.广场标志性雕塑:弘扬时代精神,展示特色景观,具有标志性与象征性。此类雕塑作品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心声与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公众的理想追求与精神风貌,它们往往以形象的语言,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揭示出某个特定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主题。创作上思想内涵丰富,有比较大的体量,雕塑在所处的环境空间中占据显要、主导的位置,发挥统率和聚焦的作用.    c.公园绿地雕塑: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考虑各种题材的雕塑小品。

d.建筑装饰雕塑:配套于主体建筑群落之中、之上的装饰造型,和建筑结构立面共同构成城市的空间艺术景观。

e.园区环境雕塑:学校、风景区、开发区等环境雕塑是城市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公共艺术性,点缀、装饰、抒情、激励是此类雕塑的特征。    f.宗教雕塑:主要分布在各种人群集中的寺、庙、院、堂中,是宗教教化的工具,如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场、基督教的经堂等。

4 中国城市雕塑走入规划时代

以日益强大的城市建设事业作铺垫,我国的景观雕塑规划也开始启动,并愈来愈得到城建部门的重视,各大中城市纷纷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编制出单独的城市雕塑规划,并且从长期、中期、短期三个历史时间段出发,分别做出综合的城市雕塑景观意群构想,立足于城市整体布局结构,着眼于城市自然景观特色与历史人文特色,从空间的广度与时间的纵深延长度,描绘出整个城区的城市雕塑规划布局图景。二十一世纪的城市雕塑是体现“规划”性的城市雕塑,景观雕塑进入了规划时代。城市雕塑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的城市雕塑建设已由“品质时代”走进了“规划时代”, 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看到了城雕规划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城雕规划的逐步完善、成熟,城雕作品“精品少、垃圾多”的局面将逐渐成为历史。

5 景观雕塑规划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之于景观雕塑规划

景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与最广大的公众形成的互动审美效应,所以公众的文化素质与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了城市雕塑的审美效果。景观雕塑以广泛繁杂的社会人流为人文背景,必须考虑大众对城市雕塑艺术美的接受理解力,这有待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公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有营造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公共艺术欣赏群体,公共艺术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实现。艺术家要与广大公众积极对话,达成审美上的共识与一致,这是一个长久而渐进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与积极配合。 一座优秀的景观雕塑以成为区域内最醒目的景观,成为这个区域的标志与象征。它凝聚了文化,附着真善美的人文思想,给人以激励、鼓舞、启迪、纯化,给人以美的触动与艺术的感染。

总而言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确的选择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对传统造园艺术手法、民间艺术符号的当代化借用,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和造园发展经验从观念到形式解构西方城市景观雕塑建设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景观雕塑,从而使中国当代城市景观雕塑艺术建设再创我国风景园林艺术繁荣时期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何传启,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1辑: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兼谈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个新热点[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

[3]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孙爽,后现代主义:现代园林设计主流[J],中国花卉报,2002-06-25(7)。

[5]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孙文,多元文化状况的城市景观雕塑规划[J],景观雕塑规划汇刊,2004,(4):76-77。

[7]邹德侬,中国现代景观论集:一个似曾相识的理论[A],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张伟,关于“后现代”的美学反思[J],美苑,2000,(2):32-34。

[9]赵巍岩,当代雕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张江当代艺术馆.自然与艺术交融,景观与雕塑对话———走进张江当代艺术馆[J].景观设计,2007(9):8-19.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景观
巨型雕塑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我的破烂雕塑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写实雕塑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自然雕塑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