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乡村城市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1-12-31 06:51周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周俊

【摘 要】乡村城市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面貌一新,尤其是广大农村变化更大,广大农民也迫切要求过上城市生活。如何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力消化在适当区域内,使其能安居乐业,乡村城市化就显得更必要更迫切。现就如何加速乡村城市化提出几点初浅设想,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城镇规划;发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91.1,TU98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T2011-12(03)-1215

0 前言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经历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乡村城市化是指由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农业人口不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组建新的城镇或进入城市,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其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有了初步的展示,从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亿元村的消息时有报道,经济上去了,村镇建设水平也相应提高。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只不过40%,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80%~90%相比,还有相当大地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乡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也必然加快步伐。但如何加快这一进程,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勇于探索,树立创新意识,用科学发展观,采取新的对策,推动这一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1 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搞好合理规划

乡村城市化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国情选择发展重点,制订科学规划,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市化发展道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劳动力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有3亿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如何为这么多人妥善地安排劳动岗位和生存空间,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安定的大问题。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又带来诸多弊端。从实际情况看,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的最好场所是小城镇。因为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在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中处于最佳地位,是乡村走向城市化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应把小城镇作为发展重点。为使小城镇能够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宏观决策部门应从远景着眼,总揽全局,统筹部署安排、制订乡村城市化的战略规划,这一规划应包括宏观、中观、微观规划。宏观规划要从全国角度解决总体布局,建设规模、发展速度、政策措施和数量等问题;中观规划从地域经济解决建筑群体、框架结构(市政公用基础建设)、建筑造型、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等问题;微观规划要按建设小城镇的规模切实解决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保绿化,生产生活等一系列问题,要体现立体感、全方位。在规划过程中,要破除“就城镇论城镇”的狭隘思想,要从城乡一体化的方向着眼,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新建与改造的关系,要避免生产力布局与城市化脱节,保证小城镇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2 要进一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建设资金来源

建设资金不足是乡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制约因素。目前,依靠国家大量投资是不现实的,必须把筹集资金的重点放在发展生产上,如果没有生产的发展,小城镇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基础,乡村城市化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小城镇成批崛起,区域性乡村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就是得益于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乡镇企业集中联片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使进了就业的农民成为这一区域的居民,进而逐步形成了新的城镇;乡镇企业数量的增多和效益的提高,又为扩大小城镇规模与提高建设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此看出,小城镇建设,乡村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积极而又现实的选择。当然,还应广开社会门路,采取群众集资、地方财政补贴、银行贷款、有偿建设、进一步启动房地产市场、引进外资等多种方式,增加资金来源。

3 拓宽城乡渠道,发挥大中城市的福射作用

大中城市一般都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工业基础、科研力量和较完善的文化、信息、金融、交通体系,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中城市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广大农村的辐射作用将越来越大,成为推动乡村城市化的重要支柱。大中城市对农村辐射作用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大中城市建设上,适时建设和完善卫星城镇,既解决了大中城市工业过度集中、人口密度增大、用地用水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又加快了乡村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在生产力发展上,要把那些不适应建在大中城市的生产项目合理地投入到乡镇,加强大中型企业与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挂钩与协作,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设备、资金、技术和人才;共同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联合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贸工农联动集约经营机制;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教兴农;为农村培育、提供优良品种和生产技术,培训农村科技人员,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健全市场经济体系上,协助建立发展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市场运行机制,搞活商品流通,为农村提供丰富的日用消费品和急需的生产资料,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文化发展上,利用多种渠道向农村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对农村的影响,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健康发展。辐射作用发挥不是靠行政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在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客观导向。

4 完善相应政策,打破控制城乡界限

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如果只靠经验和农民的自发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国家在客观上要给予引导,为乡村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1)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国家在加强规划指导的前提下,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投入一定的物力和财力。

(2)完善区域城镇体系,随着农业向大规模集约化、现代化发展,逐步撒并某些自然村、设置中收村。

(3)理顺管理体制,可以镇乡合一,也可以一镇带数村,充分发挥小城镇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可赋予高一级的管理权限,特别要给予财政、税收、土地使用等经济自主权。

(4)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办法,要给农民进城经商务工以宽松的政策,对其子女上学、生活供应、医疗保障、 经营用地等都应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甚至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

5 结束语

农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使农村经实力逐步壮大,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大批富裕起来的农民将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些将成为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应该深信,在农村奔小康的道路上,乡村城市化道路的进程将会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