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体育企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2012-01-06 01:57何淑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育用品体育产业浙江

何淑敏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民营体育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何淑敏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浙江民营体育企业的现状,找出其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如缺乏人才、资金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品牌、信誉的培育、关注不够;政府在经济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度较低,开发创新能力薄弱,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其相应的发展路径。

浙江;民营资本;体育投资;现状;效益;发展路径

民营体育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绩效,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当前,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存在的低、小、散的发展现状,如何有效解决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以促进其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温州、台州、杭州、宁波、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区507家民营体育企业的经营进行调研,以求深入分析浙江民营体育企业面临的困难,探索其优化发展路径。

1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现状

随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体育投资主体逐步向民营经济转化,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势头强劲。依据单位注册类型看,私营个体单位比重较大,占61.9%,有限责任公司占18.4%,股份合作公司占7.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7.0%,集体企业占2.9%,其它类型企业占2.2%,其投资份额远高于集体资本和国有资本,可见,民间资本在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浙江体育产业统计显示:2004年浙江体育产业总产出为209.43亿元,增加值60.20亿元,2006年浙江体育产业总产出为291.07亿元,增加值为86.74亿元。2006年浙江共有体育用品生产单位3 004家,实现销售收入260.45亿,全行业资产总计173.93亿,净资产为77.8亿元。在体育服务业中,浙江共有各级各类体育经营场所8 000多家,年经营收入超过20亿元[1]。浙江体育产业发展中民营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料表明,体育产业中民营资本投入占80%以上,特别是体育用品企业的民营资本高达95%以上[2]。

1.1 成立时间、发展速度及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骄人,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的主要力量。2004年,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 059.78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分别投资1 976.26、571.2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2.6%、9.4%;民间投资为3 512.2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0%。2006年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为9 898.85亿元,占浙江GDP的比重为62.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为8 639.61亿元,占GDP的54.9%。1979-2006年,按现价计算的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9.0%,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年均增长28.9%,大大快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2006年,浙江民间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3%,税收收入47.7%来自民营经济。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看,民间投资远远超过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投资,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浙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9]。

1.2 规模及人力资源情况

表1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员工规模

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4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制定了《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按照该划分办法,浙江民营体育企业以中小型为主,90%左右的企业其员工规模在200人以下(见表1)。从企业个体来看,浙江民营体育生产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不具有比较优势。但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产权明晰、灵活性很强,能够更好地应付市场与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并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活动,从而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当然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企业应根据行业、市场、地域等不同而选择其最佳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从企业经营实践看,企业盈利能力与其规模并非一定成正比例关系。同时,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必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员工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员工中高中学历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8.52%,初中学历占到41.8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6.71%,小学学历的占到2.96%。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人员比例偏低,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科技人员尤其是高中级科技人员的极度匮乏限制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民营企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瓶颈。

1.3 分布行业与投资额

浙江体育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其次是体育用品销售业和体育服务业。随着国家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陆续落实,浙江民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的领域也不断拓展,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范围已经基本覆盖了体育产业的不同门类领域。体育用品制造业是浙江的强大体育产业,目前以区域化生产为显著特点,已形成球拍、赛艇、传统武术、器械、滑板车、钓鱼用品、运动服装、运动鞋等11个体育用品生产特色区域。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和金华生产的体育用品占浙江的70%以上,温州和台州两地生产的运动鞋总量占浙江七成以上。在体育健身服务业中浙江的经营单位已达到8 000多家,营业收入达到14.32亿元,利润总额为1.17亿元,总资产已达到80.38亿元,吸纳从业人员为5.3万人。

浙江民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相比,虽然项目个数较多,但平均规模偏小。2004年限额以上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分别为6 206.6和5 043.7万元,而同期民营企业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只有1 373.6万元,规模分别只有国有及国有控股、港澳台及外商企业投资的22.1%和27.2%。以体育健身服务业为例,2000年浙江体育健身服务业的从业人数总量为5.53万人,其中,从事个体经营的总人数最多,占全行业的37.97%;其次是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占16.04%;然后是股份合作企业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分别占16.09%和14.29%。但从户均吸纳从业人员数量来看,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最多,分别达到143人和86人,其次是其它内资企业为77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户均人数也仅为30 人[4]。

表2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成立时间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大部分成立于1993年之后(见表2)。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有力推手和发展动力。同时20世纪90年代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要求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也是该时期体育类民营企业数量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3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发展阶段

表3数据基于经营管理者对所在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主观判断。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选择生存期的也占到了19.53%。我国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它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最大差别是它的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其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我国民营企业寿命的长短完全是由其能否适应市场环境而决定的。部分企业认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阻力较大,访谈调查中浙江稠州银行篮球俱乐部负责人以职业篮球俱乐部为例指出,在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发展过程中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菩萨”都要拜到,联赛期间相当一部分比赛门票要送给各个部门的大小官员。所以民营体育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各种形式的支持。

2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现存问题及困难

2.1 缺乏人才的困惑

在关于企业现存问题及困难调查的调查中(见表4),“缺乏人才”成为企业管理者选择的首要困难。资料表明,一般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动率通常在10%-15%之间,而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一般都在30%以上,一些生产制造企业的人才流动率甚至超过了70%。[3]。缺乏人才的表现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招不到人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去向多为出国留学、去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考研深造、考公务员等,愿意去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毕竟是少数,其质量也难以保证;第二个表现是留不住人,人才流动率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民营企业因为家族式管理、薪酬较低、保障不力等原因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导致现有人才对民营企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民营企业目前的家族制问题比较突出,企业在关键和重要人才的使用问题上没有解决信任问题,也没有解决机制问题。民营体育类企业中缺乏人才的问题已非常严重且普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表4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现存问题及困难

2.2 资金不足、融资难

据调查,民营企业普遍感到经费紧张、资金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为显著且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产权属性等因素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金融缺口问题[4],资金不足已成为浙江民营体育企业的发展瓶颈。在“您认为向银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问题的回答中,最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规模小,银行觉得存在还贷压力,选择率达到了40.63%,第二位的是民营企业受歧视。目前政府垄断的各类国有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的唯所有制成分论导致信贷资源的绝大部分都给了国有经济,民营体育经济很难从国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同时由于当前民营体育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不符合股票上市要求,因而很难从股票市场直接获得融资,通过银行发行债券融资可能性也极小。比如温州中小民营企业多数为传统的家族式企业,初期依靠自有资本快速发展,但到了一定规模以后要实现更大发展,无法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融资,极少能拿到银行贷款支持。资料表明,温州民营中小企业与银行发生贷款关系不到10%,至少有60%以上的企业要通过民间借贷来维持企业的发展,企业不得不选择民间借贷,把自己推进了高成本经营的境地。民间融资市场中由于其高风险和国家实施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政策,使较大规模的民间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当前,企业劳动力、财务成本急剧的增加,越来越严重的困扰企业经营发展,影响了企业效益,一些企业不得不在“最小经营圈”内艰难的维持,成为企业经营的一大难题。可以说,融资难已严重制约了浙江民营体育经济的持续发展。

2.3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市场开拓能力包括对新市场的开拓和占领以及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5]。目前,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不足,在体育用品制造业市场开拓上和福建晋江的体育产业集群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落后。多年来,浙江制造的体育用品以低价赢得市场,成本低使得价格低,价格成本优势是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手段。许多民营企业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体育用品或是贴牌加工的国外品牌,对品牌、信誉的培育、关注不够。这种加工型企业所获的经济收益主要源于低成本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生产数量,然而,这种优势已随着资源消耗的加快、无序竞争的加剧和劳动报酬的提高而逐渐消失。资料表明,在企业核心创新能力的专利指标上,70%的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体育产品制造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建设的最大瓶颈。另外,在体育健身娱乐业等产业部门则主要表现为营利性健身企业寿命较短、产品质量不高与缺乏服务特色。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对服务创新的关注,只注重生产和销售而不顾及研究开发和形成特色,导致企业的服务创新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特色,产品雷同、相互模仿。缺乏市场营销经验和相关专业人才、缺乏较高的商业信用度、缺乏品牌知名度和服务信誉度是目前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4 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的选择率排在第四位。改革开放中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民营经济在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不断增强。多年来,尽管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但区域政策、环境、文化因素导致的融资难、税收优惠低和服务体系欠缺仍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6]。民营经济目前虽已成为国家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但是民营企业往往无法享受三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以及国有企业的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而且还面临众多权力部门名目众多的“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2011年11月在实地访问调查中浙江稠州银行职业篮球俱乐部负责人指出:地方政府缺乏对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营的优惠政策支持会增加职业体育俱乐部成本支出,在目前的篮球职业联赛收益分配制度下,俱乐部生存艰难,举步维艰。目前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支持度较低,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主要靠自身的经济实力,缺少政府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比如体育健身服务业,它的特点是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利润空间小,但社会效益大,如果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势必影响体育健身服务业,也挫伤了民营资本投资体育健身服务业的积极性。

3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了一些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浙江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最具有浓厚的温州模式的痕迹,体现出主要是民营中小型的“内生型”产业集群鲜明特征。浙江省民营体育企业发展中存在一些民营经济与生俱来的“痼疾”,也遇到了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一些困境。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3.1 资产重组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浙江省民营体育企业沿袭了“温州模式”的基本发展模式,即区域化、块状性、小规模和家族制,生存能力很强,发展的后劲却略显不足。尤其是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为代表,企业数量很大,产品门类很多,但规模企业很少,品牌产品缺乏,研发投入不足,与国内同类企业相比差距十分显著。无论是体育用品制造业还是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其民营企业规模小的先天痼疾是企业研发投入少、市场开拓能力差、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浙江省众多的中小民营体育企业要想转型升级,必须抛弃“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传统落后观念,应该在政府的适度引导下进行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只有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才能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才能加快浙江省民营体育企业的发展步伐,改变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2 优质产品为基础的品牌发展路径

体育用品制造业是以品牌为高附加值的行业,品牌已经成为与相同行业和产品区分的首要标准,品牌已经成为体育用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品牌的发展对浙江体育用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品牌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实力的重要标志[1]。浙江民营体育生产企业注重品牌形象的营造,首先要立足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然后再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品牌是体育用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品牌的发展对浙江体育用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浙江民营体育生产企业要坚持走从输出产品和资本发展到输出品牌和文化,从经营有形资产发展到经营无形资产的方向。商务部曾在2002年做过一个市场调研,在全世界最著名的50个品牌服装中,有31个品牌的生产基地在中国,这表明国内的服装制造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这些著名品牌中不乏 Adidas、Nike、Reebok、Puma、Fila 等国际运动品牌。其中,宁波象山和嘉兴平湖已成为这些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但是因为浙江省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缺乏品牌,只能赚取低劣的生产加工费用,而依靠品牌带来的大量附加值被国外公司赚取。所以,要转型升级,浙江省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必须开拓自有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健身娱乐服务业等其他体育产业部门同样需要品牌战略,连锁经营,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规模小无品牌的发展困境。[7]

3.3 基于培育、引进和使用的人才发展路径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既是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的智力支持,又是支撑民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的关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系于一端,那就是人才的能力。企业要求的人才不是应试人才,而是做事人才。目前浙江省民营体育企业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缺乏人才,其表现:找不到人和留不住人。前者是因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不稳定,提供的薪金和待遇缺乏吸引力,后者是因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导致现有人才流失。针对困境,浙江省民营体育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必须转变思想,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和使用。发展体育产业需要既懂体育又懂投资的复合型人才,而要解决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缺乏高层次人才及人才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更需要各级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围绕“人才”二字做文章,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规划以及人才使用等方面制定更加宽松的相关政策,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投资专家和理财能手。

4 结语

浙江民营体育企业发展已经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由于政策引导、营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面临诸多困难及问题。缺乏人才和资金、融资困难、市场开拓乏力、对品牌、信誉的培育、关注不够等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还面临着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浙江省民营体育企业需要在人才培养、资产重组、研发投入、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手段、市场培育、创新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提高,更要在加大政府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进一步引导、加大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空间和积极性,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方面有所作为。浙江民营体育企业有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积极进行公益捐赠等行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李建设.浙江省体育产业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

[2]裘静芳.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2009,5(3).

[3]刘凤英.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3):136.

[4]张宏军.民营企业资金供给问题探讨[J].理论探索,2007(4):73.

[5]袁清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10):23.

[6]袁清.区域政策环境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9):172.

[7]彭娟.从市场细分开始寻找民营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之路[J].经济特区,2010(6).

[8]浙政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C].中国体育报,2010,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Sports Enterprises——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

HE Shu-min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 China 325035)

Literature,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ivate sports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and the concerning problems faced by them are exposed,such as the lack of talents,the insufficiency of funds,the poor market development capability,the insufficient cultivation of the brand and reputation,the scanty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n terms of taxation and land allocation,the unadmirable ability i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etc.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olve such problems.

Zhejiang;private capital;Sports investment;the present situation;benefit;development path

G80-052

A

1001-9154(2012)03-0049-05

G80-052

A

1001-9154(2012)03-0049-05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Z43)

何淑敏(1961-),女,安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2011-12-06

猜你喜欢
体育用品体育产业浙江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Mother
Task 2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体育用品进口与体育用品出口互动关系研究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