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P理念的体验式MBA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1-15 02:20孙超平张昌华
关键词:体验式交流班级

孙超平, 张昌华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2.合肥工业大学产业转移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合肥 230009;3.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合肥 230052)

基于SCP理念的体验式MBA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超平1,2,3, 张昌华3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2.合肥工业大学产业转移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合肥 230009;3.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合肥 230052)

为应对MBA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了“通过建立交流分享机制,取长补短,顿悟智慧,深化书本知识,升华理论学习,助推全面成长”的体验式MBA教育教学SCP培养模式。其中,交流分享机制以“拓展旅游、主题演讲和主题沙龙”为前奏,以融“移动课堂、参观交流、案例研讨、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班级大讲堂活动为载体,撰写小论文,拓展毕业论文,并进行了验证。

体验式MBA教育教学;MBA人才培养模式;交流分享;知识学习;综合素质

一、体验式MBA培养模式的提出

MBA教育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导发展方向之一。然而,MBA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着“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不平衡、课程教学学术化导向与职业化导向不平衡、通用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不平衡”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因此,为了提高培养质量,MBA教育教学应作如下改革:开展以学员所在单位的实际问题为案例的研讨式教学;紧密结合新兴产业等实施的开放式教学;实施教师与学员广泛参与的交流式教学;实行针对不同课程的特色式教学。上述体验式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挖掘MBA学员的潜力,提高MBA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促进MBA学员开发领导、沟通等软技能,培养品格素养,实现MBA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平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平衡、商业意识与人文素养的平衡、通用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学员个性化发展的平衡、国际视野与本土战略的平衡”,突破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瓶颈,实现MBA教育教学的价值与目标。

结合MBA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我们提出了基于“知识学习(Studying)-交流分享(Communicating)-全面提升(Promoting)”理念(简称SCP理念)的MBA人才培养模式,并结集出版了第一期研究成果《体验式MBA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基于AH-MBA创业班的探索》,展示了我们对体验式MBA教育教学的系统思考[1]。

我们认为,体验式MBA教育包含着“交流分享机制、案例采编与研讨、决策模拟实训、本土化教材编著、文化氛围营造”等内容,而交流分享机制可以通过“班级大讲堂(含创业分享和平衡工学矛盾的最佳实践等元素)、社会实践及交流、专题讲座、(海外)移动课堂、毕业论文写作”等具体路径实现,如图1所示。

图1 体验式MBA教育教学构成元素示意图

在中文期刊网上以“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篇名关键词,未能找到结合中国国情的MBA研究生培养模式。因此,本文拟结合MBA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总结探讨MBA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指导MBA教育教学工作实践。

二、基于SCP理念的MBA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MBA学员尤其是创业班学员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探索创业的经验可供借鉴分享的特征,我们提出了在MBA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创建以体验和领悟为载体的交流分享机制,帮助MBA学员进行切磋交流,学习、领悟彼此间的经验和技能,深化书本知识,升华理论学习,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即体验式MBA-SCP培养模式。

1.建立分享交流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本质上是乐于分享的。当人们拥有创作冲动时,如果坚持分享,就会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创意。创意的生成过程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更像是沿着思维进程滚雪球般扩大。如果内心的认知系统鼓励分享,就会建立一个令人愉悦的反馈闭环,促进创意的产生。分享机制犹如蝴蝶效应:一点点创意的投入,最终将使个体、乃至整个世界都充满着创意。

正如西班牙文化哲学家和社会学家Jose Ortega Gasset指出,不同的团队在一起工作,分享着他们各自的知识和发现时,所有相关者都能从中受益(The benefits which result for all concerned when different parties work together to share their respective knowledge and discoveries)。

(1)交流分享能收利获益 博客、微博、WEB2.0、百度百科、维基百科、Flickr、物联网等,其主要驱动力和核心价值观就是分享主义。不同的参与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收获。譬如,随着博文的转载和传播,级联效应会迅速扩大博文作者的影响力,而拍砖头者和阅读者在娱乐、学习、反思、和评判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快乐或观点。百度、雅虎等平台公司,都可以成为引人注目的上市公司。参与其间的人们,乐于分享,收获快乐,也有很多的收利获益。因此,分享交流的价值不言而喻。

(2)交流分享可积累知识资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继财务资本和劳动之后,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第三资源”。知识资本一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社会资本和创新资本”等四方面的内容。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知识管理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知识共享能够促进知识在不同成员之间的再分配,使得每个参与共享的成员都获得了新的知识;其次,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由于多样性知识的碰撞会产生一种触发情景,形成新知识的创造过程,能促进成员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团队绩效的改善;第三,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是企业有效利用内部知识资源的重要基础,员工在知识分享过程中收获成长,由此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分享的良性循环[2]。班级讲堂的分享交流机制有助于实现知识资本的积累。

(3)交流分享是立学之本 教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交流分享本身就是“再学习”的过程,不仅仅锻炼了自己的认知,更提高了表达能力。通过分享后的集体讨论,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因此,演讲是对自己的一次提高。

MBA学员,无论是谁,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也都会拥有一套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出来的、有价值的、克服问题的思路。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享他人的经历经验,丰富和矫正自己的工作思路,减少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同时,交流分享也是一种丰富自己经历的方法,可以抓住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大的成功。即使是分享企业所取得的成绩,只要存在着有效的经验和感悟,也是一次成功的经历。因此,建立班级交流分享机制,要求班级学员能够结合“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克服问题的思路、有效的经验和感悟、企业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交流分享,是凝聚班级、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2.对知识学习的界定

文章对知识素质的划分参考了迈克尔·波兰尼“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报告中对知识的四类划分:(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1)和(2)属于编码化(Codified knowledge)的显性知识;(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信息。(3)和(4)属于隐含经验类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实际价值的隐性知识是相对的,它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应用经验,以及追求个人价值目标的能力。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加以解释,不易从正式的信息渠道获取[3]。

根据“专业性-实用性”的维度,我们将MBA知识体系划分为“预修课、必修课、核心课和选修课”4个模块。“预修课”知识指的是MBA入学考试科目:英语,数学,逻辑,写作。根据“专业性-实用性”维度的MBA知识体系划分如图2所示。

图2 根据“专业性-实用性”维度的MBA知识体系划分

在参照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新版清华MBA”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MBA教育进行了尝试和改革,将MBA课程体系归整为“思想方法类知识、管理实务类知识、管理智慧类知识、方向选修类、企业管理咨询等综合训练类”等五类知识,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了“领导科学与艺术、管理哲学、管理沟通”等课程,突出了对MBA软技能的培养。

3.交流分享的路径选择

鉴于MBA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及交流分享对于知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我们提出了“开展以学员所在单位的实际问题为案例的研讨式教学”等4点教学改革思路,旨在克服MBA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短板,实现MBA教育教学的价值与目标。体验式MBA教育教学工作的交流分享路径包括:班级大讲堂、平衡工学矛盾的最佳实践报道、(海外)移动课堂、主题沙龙、主题演讲、社会实践、专题讲座、English Party、复习备考、毕业论文辅导、案例研讨、拓展旅游等。

其中,“班级大讲堂、平衡工学矛盾的最佳实践”这两项措施旨在解决课程教学学术化导向与职业化导向不平衡的矛盾;解决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不平衡的措施包括:移动课堂、参观交流、案例研讨、社会实践、拓展旅游;解决通用知识技能培养与学员个性化发展不平衡矛盾的措施包括:主题沙龙、主题演讲、Business English Party、专题讲座;海外移动课堂(MBA商业学习美国之旅或英国之旅或澳洲之旅)是解决国际化与本土化不平衡的主要路径。通过参访全球顶尖大学,与学术大师充分交流,讲述心得感受,体验发达国家校园文化。通过参访世界500强企业与国家机构,可以与政治泰斗、金融大鳄、商界大腕等各界名流深度访谈,建立高端人脉,觅得商机;通过参观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中心,可以领略多彩的异国文化,感受奇妙无比的大千世界。因此,海外移动课堂活动可以丰富学员经历,开拓国际视野。MBA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交流分享”的路径选择如图3所示。

图3 MBA教育教学“交流分享”的路径选择

在MBA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创建以体验和领悟为载体的交流分享机制,帮助MBA学员相互切磋交流,学习领悟彼此的经验和技能,通过不断的试错,最终实现程序性的表达,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提高学员“眼界境界、职业道德、知识能力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对综合素质的界定

素质是建立在自然特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属性。综合素质由原来的三维结构说“德智体”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六维结构说“德智体美劳心”[4]。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后来其他学者从内省智能又拆分出了“灵性智能”[5]。

美国劳工部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后提出:在当今技术时代,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下述五项基本能力和三项基本素质。五种能力分别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三种素质分别是:基本技能(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个人品质[6]。在美国高等教育界,理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综合推理(complex reasoning)以及书面表达(written expression)能力被认为是三项最重要的能力。其中,理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实际上包括了“洞察、分析和评估”的思维过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加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不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冰山模型,素质可以概括为6个层级: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社会角色(Social Roles)、自我概念(Self-Concept)、特质(Traits)与动机(Motives)[7]。

结合综合素质多维结构说、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总结MBA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们把MBA学员的综合素质归纳为:思想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三方面。思想素质是指人的思想境界和思想水平,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境界和眼界。政治素质表现为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道德素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诚实守信等。知识素质主要是指MBA专业学位所需要掌握的市场经济知识、工商管理知识、思维体系和榜样风范。根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文章从“洞察力、思考力、决策力、组织力、领导力和执行力”等6个方面对能力素质进行了具体阐释。上述6项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洞察力是指发现机会的能力;有了机会寻找切入点的能力,叫思考力;找寻到了合适的切入点,选定优选方案的能力,叫决策力;与人合作实现目标的能力,叫组织力;提供适当的方法和实现路径的能力,叫指导力;落实决策方案的能力,叫执行力。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不仅包括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坚强的毅力、耐力和适应力,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记忆,还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正确的自我完善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朗的心境,乐观的人生态度,恰当的心理反应,正确的心理挫折反应,较好的心理平衡和自控能力。

5.基于SCP理念的MBA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集结成基于“知识学习(Study)-交流分享(Communication)-全面提升(Promotion)”理念的MBA-SCP培养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MBA培养模式的SCP理念集成

三、MBA-SCP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1.MBA-SCP培养模式的简化

研究表明,人们通常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及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基于同伴教育的理念,通过学员之间彼此交流各自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介绍自己的企业,可以让大家增长更多的经验,少走弯路。因此,探索交流分享机制的关键载体,是深化书本知识、升华理论学习、实现MBA学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着力点。MBA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践证明,班级大讲堂是构建交流分享机制的关键路径。

MBA班级大讲堂旨在激发学员在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提高自己的管理学习水平。该种方式也是一个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经验分享、相互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同伴互助的理念。班级大课堂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与移动课堂、参观交流等其他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创新拓展中丰富。同时,还可以通过主题沙龙等方式讨论English Party的创意,在学员所在的单位完成English Party的表演。当然,还可以在移动课堂的过程中,组织学员讨论创意,集思广益,深入开展English Party活动,深化英语大讲堂,改善、提升MBA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作为推行体验式教学的指导思想MBA-SCP培养模式中的交流分享手段,可以进一步集中简化为班级大讲堂。班级大讲堂,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交流分享为导向,融案例讨论和社会实践报告为一体,以撰写学术型小论文和拓展毕业大论文为目标,是作为凝聚MBA班级的一项主导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暨班级文化福利。目前,班级大讲堂业已成为班级“思想的高地、交流的平台、精神的家园”。班级大讲堂的功能和若干问题探讨将另文阐述。

2.SCP理念模型的实现:SCPP过程激励模型

然而,基于商业秘密、表达能力等因素,以推进知识共享的MBA班级大讲堂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障碍。因此,我们在MBA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归纳、构建了正激励导向的MBA特色班级管理模型。模型运用期望理论的框架,结合内容型激励的正激励元素与MBA创业班学员的特征,提出了“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分享激励、情感激励、角色激励和关注激励”等激励手段,并结合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创业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进行了验证[8]。SCPP过程激励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SCPP过程激励模型

3.基于SCP理念的体验式MBA培养模式效应分析

交流分享机制,作为体验式MBA培养模式的载体,应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该机制对学员(Students),对班级(Class),对教学点(Partner),对学院(Institute)都具有正效应,简称SCPI效应。

(1)对学员的正效应 第一,敦促学员进行深度思考,明晰发展路径。MBA学员通过反思、总结工作经验,对个人与企业过去及现在的发展有了一个梳理归纳和深度思考的机会,理论和实践互动,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认清个人及企业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进而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路径明晰化。第二,展示自我,宣传企业,增进了解,共谋发展。学员通过将自身的工作经历与企业的发展进行交流分享,也是展示自我,宣传企业的一次机会。MBA学员大多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立场,而每个人在其工作岗位及工作特点上也各有不同,通过交流分享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学员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不同部门或企业的工作特点,共谋发展。第三,训练表达沟通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学员通过撰写稿件进行分享,学员可以得到一次系统的笔头沟通能力的训练,提高写作水平。第四,发表小论文,为顺利毕业奠定基础。学员以撰写稿件的方式、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过去的问题,可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在专业的学习上不断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形成一套独特的看法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员可将现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深度挖掘,撰写形成一篇小论文,并将小论文进一步拓展为大论文。因此,MBA学员既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同时也可以完成一项学院规定的毕业环节程序,提高了MBA学习的针对性,为顺利毕业奠定基础。第五,开拓思路,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创业班学员大多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在管理的有关理论和实务问题上的多视角分享与探索,可以拓宽思路,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2)对班级的正效应 第一,推进体验式教学,开设班级大讲堂,可以互通有无,提高出勤率,增强班级凝聚力。MBA的培养目标是未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来自各个行业的学员在进行交流分享时,必然会涉及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分享,MBA学员能够有效获取各行各业的信息,这无疑是一条重要的信息渠道。对班级而言,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出勤率,增强了班级凝聚力。第二,展示班级学员风采。学员根据自身的优势准备材料,以撰写稿件、发表主题演讲的方式进行分享,不仅会与其他学员产生共鸣,还可以充分展示班级风采。第三,积累特色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内涵。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可以借助交流分享这一载体,不断积累特色班级管理经验。通过建立交流分享机制,学员无形中参与了教学活动,教、学相助,丰富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第四,结集出版体验式教学的成果,可以为MBA学员的学习生涯提供一个纪念和回忆的载体。

(3)对教学点的正效应 第一,沟通了学员、企业、班级和学院。教学点是联系学员、班级和作为合作办学实体的学院的桥梁。教学点通过推进体验式教学,可以了解学员的需求,也可以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院虽然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适应企业的需要,但实际上,商学院为学员提供的仅是一个学习的环境,无法替代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以交流分享机制为载体的体验式MBA培养模式,通过学员间的分享交流,学院更能理解企业及学员的期盼,培养企业所需的MBA人才。第二,彰显教学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度。MBA教学,并非是授课教师的独角戏,也并非所有学生的大合唱。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活动。在MBA教学中,难免有教师过度强调自己所讲课程的重要性及独特性,从而忽视了学员的需求。以交流分享机制为载体的体验式MBA培养模式,通过学员参与,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让教师更多地从学员的角度出发,为学员设计更为理想的学习体验,从而彰显了教学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度。第三,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涵。以交流分享机制为载体的体验式MBA培养模式,可以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涵。填鸭式的教学能让学员得到应有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合理或是与企业实情吻合的案例。学员在共同参与的分享交流机制下,能学以致用,在班级分享企业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能有效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学员的相互交流,了解企业及学员的需求及动态,教学点也会相应地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重心,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内涵。

(4)对学院的正效应 在为学员搭建了一个“增进互动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平台的同时,以交流分享机制为载体的体验式MBA培养还丰富了学院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可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其次,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展示锻炼自己、展示个人潜能和风采的机会,能够形成校园文化中以展现学员风采为功能的建设,这也是商学院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第三,激励和感染其他班级学员。良好的交流环境和彼此不同经历及职业生涯的分享,还能对其他班级学员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和感染效果,带动其他班级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营造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第四,为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者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通过建立交流分享机制,学员深度思考、总结归纳自身及企业的发展,也间接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案例,能够逐步缓解本土案例资源不足的问题,解决国外案例与中国国情差异性的问题。通过建立交流分享机制,教师还可以了解学员考虑问题的角度,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验式MBA培养模式的SCPI效应如图6所示。

图6 体验式MBA培养模式的SCPI效应[1]

四、结束语

总之,以“学习-交流-提升”机制为载体的体验式MBA-SCP培养模式有助于MBA教育目标的实现。SCPP过程激励模型有助于实现SCP理念,强化了SCPI效应,在理论上深化了SCP理念,在实践中巩固提高了MBA教育教学效果。MBA-SCP理念模型和SCPP过程激励模型能够实现MBA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平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平衡、商业意识与人文素养的平衡、通用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学员个性化发展的平衡、国际视野与本土战略的平衡”,突破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瓶颈,实现MBA教育教学的价值与目标。

[1]孙超平等.体验式MBA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基于AHMBA创业班的探索[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2]金 辉.社会资本促进个体间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8(5):51-55.

[3]石林芬,杨 峻.测度知识经济的系统指标——《1999年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公报:知识经济标准》指标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0,5:51-53.

[4]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70-74.

[5]张金秀.多元智能理论与全球教育转型——2010年北京多元智能理论国际研讨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1,3:88-90.

[6]天下宝贝网.当今时代,人们应具有的五项基本能力和三项基本素质(2009-10-14)[2012-05-04].http://www.chinababy365.com/zhishi/863211-1.html.

[7]李 俊.“目标设置”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冰山模型素质能力”的影响——基于A大学的问卷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4):41-44.

[8]孙超平等.正激励导向的MBA特色班级管理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1,34(5):27-30.

Experiential MBA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Studying-Communicating-Promoting

SUN Chao-ping1,2,3, ZHANG Chang-hua3
(1.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3.Anhui 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efei 230052,China)

To address the following challenges constituted by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MBA teaching,an experiential MBA-SCP model,to the effect that MBA students get promoted in a systematic way in terms of deepening book knowledge and sublimating theory learning,is constructed by establishing the communicating and sharing mechanism to help MBA students gain insight and wisdom so as to improve its teaching quality.This communicating and sharing mechanism,in which the outward travel,keynote speech and theme salon are held as a preliminary and the class activities integrating mobile classroom,visiting,case study,keynote lecture and social practice are conducted,can instruct students to write papers and graduation thesis.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proposed model is also analyzed.

experiential MBA education;MBA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communicating;studying;comprehensive quality

G424

A

1008-3634(2012)04-0110-08

2012-05-25;

2012-06-26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00099,皖教秘高[2012]10号);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YJG2011Y06)

孙超平(1973-),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 翠)

猜你喜欢
体验式交流班级
如此交流,太暖!
班级“四小怪”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班级英雄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