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防治适期及药剂对白穗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2012-01-19 03:28顾志龙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破口种群药剂

顾志龙,陈 跃

(1.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农技服务中心,浙江 嘉兴 314000;2.嘉兴市植保站,浙江 嘉兴 314050)

大螟 (Seamia inferens 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寄主广泛,除水稻外,还有玉米、甘蔗、高粱、小麦、棉花、油菜、部分禾本科杂草等[1],与二化螟、三化螟统称为水稻螟虫。螟虫在浙江嘉兴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20世纪50-60年代耕作制度单一,三化螟为优势种,在3种螟虫中种群比例达80%以上;20世纪60-90年代随着双季稻、杂交稻的推广,二化螟成为优势种,种群比例达95%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耕作制度多样化,玉米、甘蔗、茭白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田埂边杂草增多,且主治药剂兼治性差,大螟种群数量急剧上升,已取代二化螟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2-4]。据笔者2009年调查,大螟种群在水稻螟虫中所占比例高达86.4%,个别田块因大螟为害而造成的白穗率达5%以上。大螟在嘉兴市1年可发生3~4代,第1、2代为害水稻以枯心苗为主,第3代发生时往往正处单季晚稻孕穗期,幼虫入侵后形成白穗,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因此,探索大螟白穗防治技术显得十分必要。2010年在浙江嘉兴南湖区进行了不同时期防治第3代大螟白穗效果试验,并观察药剂对白穗的数量动态变化,以明确大螟白穗的防治适期。现将大螟防治适期及药剂对白穗数量动态变化影响的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十八里村。种植单季晚稻,品种为秀水134。5月30日播种,6月16日机插,破口期在8月27日,9月1日始穗,9月8日齐穗。防治前试验田及周边田块第2代大螟发生较为严重,稳定期调查平均每667 m2枯心团193.4个。

1.2 试验处理

据调查,第2代大螟化蛹高峰在8月13-15日,测算第3代卵孵高峰在8月29-31日。据此结合水稻生育期,设4个试验处理,第1期为8月27日 (破口期),以后每隔4 d为1期,分别是8月31日、9月4日和9月8日 (齐穗期),另设不施药的对照区,以上均重复4次。田间小区面积30 m2,随机区组排列。每667 m2各处理区均采用10%稻腾(阿维·氟酰胺)悬浮剂 40 mL加水50 kg喷雾防治。

1.3 调查方法

在破口后8 d(9月4日)、12 d(9月8日)、22 d(9月18日)、32 d(9月28日)、44 d(10月10日)分5次调查,每次调查时将整个小区(30 m2)内的白穗数。

1.4 数据分析

计算各个时期白穗减退率,并将结果以DPS中的方差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处理因子显著时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比较。在白穗数量变化分析中,运用DPS软件对并用新增白穗数进行方差分析[5],对各处理的显著时进行最小差异显著性 (LSD)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药期与大螟白穗减退率的关系

大螟白穗减退率与施药期关系密切。结果(表1、图1)表明,根据10月10日 (白穗基本稳定期)调查,每667 m2用稻腾40 mL在不同施药时期,对大螟引起的白穗控制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以破口期最好,9月8日 (齐穗期)最差,白穗减退率随用药时间的推迟而下降。破口期及破口后4 d使用,白穗减退率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78.90%和80.89%,且重复间变动少,药效较稳定,且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破口后8 d防治,白穗减退率明显下降,平均为52.89%,破口后12 d防治,防效更差,平均值23.26%,与破口期、破口后4 d存在极显著差异。

根据试验结果,使用稻腾防治大螟白穗的关键是防治适期,为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必须在破口至破口后4 d用药,破口后8 d防效直线下降。

表1 大螟白穗基本稳定期各施药时间田间白穗数与白穗减退率调查

图1 各处理大螟白穗数量增长变化

2.2 不同时期的不同时段防治大螟白穗减退率动态变化

从表2可知,同一处理,从大螟白穗开始出现到稳定期间,不同考查时期的平均防治效果变化不大,如破口期667 m2使用稻腾40 mL,在9月4日至10月10日的5次调查,其平均白穗减退率一直稳定在80%左右,幅度在74.18% ~83.19%;破口后8 d(9月4日)使用,白穗减退率明显下降,9月8日至10月10日的3次平均稳定在50%左右,幅度在46% ~52%;而破口后12 d使用,白穗减退率降至20%左右,9月8日至10月10日3次调查幅度在15.19% ~23.26%。

表2 不同施药期对大螟平均白穗减退率的影响

9月4日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破口期与破口后4 d用药二者防效接近,方差分析无显著差异;9月8日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破口期与破口后4 d用药白穗减退率分别为83.19%与74.07%,方差分析二者间无差异,但与破口后8 d使用达到极显著水平;9月18日与9月28日调查结果与前面2次相同,破口期与破口后4 d极显著高于破口后8 d及破口后12 d,并且破口后8 d使用极显著于破口后12 d使用。说明防治大螟白穗,在破口至破口后4 d防效较好,以后离破口期越长,防效越差。

2.3 药剂作用后白穗数量动态变化

图1是各处理各时期考查整个小区的白穗总数动态变化,对照区在没有药剂因素影响下,小区内白穗数基本以45°角直线上升,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螟不断转株为害,引起新白穗大量增加。而防效较好的处理,如破口期及破口后4 d使用稻腾40 mL,小区内白穗数增长缓慢,直线坡度平缓,说明药剂防治后,大螟种群数量得到控制,大螟转株为害相应减少。而在破口后8 d及12 d使用稻腾防治后,拐点现象明显,用药后原有的白穗数直线上升势头得到明显遏制,说明用药后对大螟的种群数量起到一定控制作用,白穗数量的增长速率得到了控制。

表3是各处理区在各个时段新增白穗数量变化,就对照区而言,随着水稻的抽穗,白穗逐渐增多,而且增加数量大,其中9月8日、9月28日、10月10日新增白穗数每30 m2平均增加100穗以上,极显著高于各时期防治区。破口期及破口后4 d药剂处理后,新增白穗数增加量极显著低于破口后8 d、12 d药剂处理区。

表3 30 m2内大螟新增白穗数量

3 小结与讨论

第3代大螟为害水稻造成白穗,从而影响水稻产量。在没有药剂因素影响下,随着水稻抽穗,由大螟为害引起的白穗陆续出现,在抽穗后30~40 d内由于大螟不断转株为害,白穗数量直线上升。药剂作用后,大螟种群数量得到控制,转株为害相应减少,因此白穗数增长缓慢[6-8]。实验表明,大螟白穗的防治适期在水稻破口期至破口后4 d,此时防治大螟种群数量得到控制,大螟转株为害相应减少,从而提高防治效果[6],而破口后8 d防治,防效直线下降,破口后12 d防治基本无效。因此防治大螟产生的白穗危害,防治适期应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和大螟发育进度而定,一般防治宜掌握在大螟的卵孵高峰期,水稻破口期前后。本试验以破口至破口后4 d防治效果最好。

[1] 张左生.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7-61.

[2] 陈复斌,刘福海,魏义平,等.水稻大螟为害规律的调查与研究 [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9):18-20.

[3] 陶和胜,韦永宝,施守华,等.单季稻大螟为害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97-98.

[4] 杨廉伟,杨坚伟,陈将赞,等.单季稻大螟防治问题及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螟白穗防效试验 [J].中国稻米,2010(1):69-70.

[5] 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 朱金良,祝增荣,冯金祥,等.水稻播种和移栽期对本地越冬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2):329-334.

[7] 董涛海,祝剑波,吴建良,等.阿维·氟酰胺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 [J],浙江农业科学,2011(1):122-124.

[8] 杜晓君,马丽云.不同药剂对三代大螟防治效果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0(2):197.

猜你喜欢
破口种群药剂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传热管6mm破口事故放射性后果分析
基于“华龙一号”大破口事故先进安注箱研究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基于热工水力分析确定LOCA破口尺寸及CDF定量化
破口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