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红利少了中国怎么办

2012-01-20 10:37
环球时报 2012-01-20
关键词:红利竞争力制造业

孙立坚

在欧美经济日益疲软的大环境下,在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度减弱、货币政策又进一步趋紧的格局下,中国经济似乎正在失去以往推动我们增长的“全球化红利”,以及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制度红利”。不仅如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还在面临“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减弱带来的严峻挑战。2011年中国经济的物价和增长率等各项关键指标,都说明中国经济到了需要抗衡短期经济通缩、长期经济滞胀,确立具有市场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十字路口。

尽管发展模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努力,从理论上讲,需要我们放弃以往“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贡献。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中国社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约束,不能忽略民营经济这个市场主体在转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也不能忽略金融体系的健康与成熟度对社会大众创造和积累财富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针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在如下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首先是给中国企业减税,尤其是给下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减税。如果政府担心因此增加开支,预算上无法平衡,那么可以采取非对称性的税收结构调整的方式来推进,即增加上游垄断性行业的税收,来“补贴”下游竞争激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否则,大量下游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退出,会增加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的风险。另外,个税起征点和最低工资水平的上调固然重要,但企业的税负降低更为重要,只有企业的生存空间得到保证,个人的财富增长才会有寄托。否则,靠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就能过上舒适日子,中国经济迟早也会走向与南欧国家一样的入不敷出。

其次,整顿以物流业为代表的上游垄断行业的扩张态势和以价补量的盈利模式,确保下游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存空间。这种扭曲的市场模式发展下去,会挤出大量弱小的民营企业,最终高定价的负担还是会落在消费者头上。这对人均收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对价格变化十分敏感的中国社会而言,内需的扶持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开拓多元化的市场,摆脱当下中国内需渐进扩大格局带来的消费不足问题。如果企业的利润无法通过市场消化得以保证,那么,中国经济下滑的态势就会动摇市场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政府曾花巨资想推动本国金融体系改革和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但由于所有努力都是在一个没有增长的环境中推进,结果除了背上巨额财政赤字以外,并没有得到期待的结果。

中国政府要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不要小视经济增长下滑所留下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对外坚持自由贸易的理念和强化国际合作的战略,让中国企业继续发挥其国际竞争力。危机时代,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全球市场会更加注重商品的性价比,中国企业有可能成为这场危机的最大获益者之一。另一方面要确保国内所有企业公平竞争盈利的环境,增加政府公共事业消费中国产品的比重,努力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完善良好的消费环境。

2012年将是一个充满悬念、挑战和机会的一年,中国经济能否突破重围更上一个台阶,关键就取决于有关决策机构对大势的判断能力,中国社会上下奋发前行的凝聚力,以及我们按部就班、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不可动摇的耐力。▲(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红利竞争力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