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疗养院公益属性的思考

2012-01-21 13:44刘勇江苏省连云港海滨疗养院222042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疗养院疗养公益性

刘勇(江苏省连云港海滨疗养院,222042)

2009-01-21,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以回归公益性为目标的新医改大幕正式拉开。

1 公益性是卫生医疗机构追求的终极目标

回归公益性的本质就是卫生医疗机构(包括疗养院)应该“以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为目的,人民性、公益性、公平性、保障性、服务性、奉献性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实现回归公益性战略思维要完成4个转变:要把“以医疗机构自身生存发展为基点”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以国家和人民需要为基点”的思维模式;要把“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以增强核心保障力为目标”的思维模式;要把“以市场调控医疗资源配置为主”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以国家制度调控为主”的思维模式;要把“以经济杠杆为主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以文化杠杆为主”的思维模式[1]156。

坚守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首先要了解市场经济的三大基本特征:私有制,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活动的调节仅由市场与价格体系决定;具备上述两条方可定义为市场经济性质。

现代卫生经济伦理学理论认为,卫生经济活动有其特殊性[2]214:①效率体现在资源利用、分配和服务的效率,主要是政府的效率。医疗服务提供的垄断性、服务价格的计划性和福利性、服务产品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基本同一性、服务市场的可及性和需求的稳定性、卫生服务的非赢利性等是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而必须接受政府干预,这在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让其在自由市场中自流放任。②卫生领域中的公平是体现在卫生服务产品在任一地区、任一人群中分配的合理化,以及人们在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合理化。其公平不仅要求机会的公平,而且要求结果的公平,尤其是后者。③卫生经济活动的劳动成果具有特殊的形式和性质,很难用价值量大小来衡量。④卫生服务效率的高低不直接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好坏,也不以赢利率多少为标准,而应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⑤卫生服务注重的是分配效率,而不单纯追求技术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卫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方针应该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后现代医学文化已转向为关注人类生命状态的文化。疾病谱系的改变使医学科学技术回归于其古典的人文主义属性,心理、行为、饮食、环境、文化选择与偏好等相关的城市病呈急剧增长趋势。单纯依靠医疗技术为病人、准病人和需要照护的健康人修复被损害的身体已不能适应现实和需要,必须从医疗为主的模式真正转为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和修复为内容的综合健康服务,促使整个后现代社会人群构建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 树立两种观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不可能不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医疗保障,一方面是市场竞争;一方面是公益性要求,一方面是利益性诱惑;这是回避不开的现实问题。处理好这一矛盾,需要树立两种观念,一是牢固的保障观:医院和其他卫生机构必须担负起保障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如果不能够承担起和履行好这个职责和使命,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二是合理的竞争观:医疗机构不应该在市场领域和经济领域展开竞争,而应当在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医疗服务水平、医学科学研究、临床康复预防技术创新、疾病控制,以及提高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水平上展开竞争。

在以回归公益性为目标的新医改中,体制机制固然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文化变革。以人为本包括以病人为本,同时也包含了以员工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成了当今社会的良好风气。作为从事脑力劳动的医务人员,理应得到更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其劳动付出和自身价值,使他们有尊严地工作与生活[1]68-69。

卫生医疗机构的公益性、福利性是我们的最后选择,是其根本属性。这个选择涉及到所有社会成员,并由一种价值选择为前提,调整以人与人关系为中轴的天、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所有关系。医疗机构所有的生产、经营、效率、竞争等都必须服从这一属性。卫生事业毕竟是非商品经济,医疗卫生作为国家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产品,其特性与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将医疗卫生完全市场化显然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也是导致30年来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不成功的主要原因。错不在市场失灵,错在认识失误。卫生服务完全商品化是危险的,必须放弃把医疗卫生推向市场化的企图,哪怕是一种愿望都不应该[2]294!这是关乎新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 疗养效益分析

疗养院是指利用自然和人工疗养因子为疗养员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服务的专门医疗保健机构。疗养院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具有防病作用的自然疗养因子;优美的景观和安静的环境;科学的疗养工作制度。疗养院三大工作特点:它是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预防医疗保健机构;从服务手段上讲,它既有自然疗养因子、人工疗养因子和医疗体育、营养膳食、文化娱乐等综合性疗养措施,又有康复疗养服务;从服务对象讲,既接收慢性病、老年病、职业病等康复性疗养任务,又担负人群保健性疗养任务[3]。

疗养创造的巨大的社会效益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充分反映的:①据法国、德国、波兰等国的研究报告[4],经过疗养后所取得的经济效果相当于其投入的3~4倍健康人和10倍病人,这其中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效益,减少因病休而丧失劳动力的天数所计经费,减少医疗支付等;还不包括因身心状态得以改善而产生的潜在效益。②疗养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能像商品利润那样立竿见影,其特点是:需要疗养后继续观察和计算;疗养效益的获得者是疗养员所在单位系统,最根本的是国家。

现代疗养学和疗养事业已经是自然疗法最集中的最高水平和最大效益的体现。立足主业,以辅保主,多功能开拓,促疗养事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与社会需求、健康管理、慢病康复、亚健康调理等相适应的疗养服务体系是现代化疗养院发展趋势。以健康管理为例,它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对个体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个性化、可量化、标准化的全面管理的过程。实施健康管理后,凸现的效果已很明显。如美国Union Pacific铁路公司,对28 000名员工进行健康干预,人均每年50美元,每年节省费用150万美元,费用∶效益=1∶1.57(第1年);以群体计,患高血压危险性下降45%,高胆固醇危险性下降34%,超重(肥胖)危险性下降30%,21%戒烟。Providence公司,3年共节省150万美元,费用∶效益=1∶4.24,就医次数减少33%[5]。

疗养院必须坚持以疗养为中心,根据所在疗养地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疗养业务,注重疗与养的结合;既要重视疗养条件的改善,又要发挥特有优势,注重提高疗养质量和效果,达到疗养保健康复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疗养院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态度,提高疗养质量;另一方面,为弥补经费不足,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服务,以工补疗、以付养疗,实为无奈之举,但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疗养院福利性公益属性和卫生保健机构的性质。疗养院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疗养院管理者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宗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院开展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1]王桦.医院文化管理——中国医院改革中的文化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孙慕义.后现代卫生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刘继武,姜勇智,郑曙峰.疗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12.

[4]陈景藻.关于疗养专业发展的若干问题[G]//广州: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会议资料汇编,2009:18-20.

[5]陈君石.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G]//北京:卫生部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示范班,2006:25-27.

猜你喜欢
疗养院疗养公益性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康复护理针对疗养院中老年人的应用及体会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加拿大一疗养院31名老人被饿死
公益性气象信息大众传播力提升方法研究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自然疗法对离退休干部短期疗养血压控制的效果观察
景观疗养护理对疗养员睡眠质量的影响
心理测评部队疗养院不同季节的疗养效果
《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