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新型医德观

2012-01-21 13:44韩雪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医德工作者医疗

韩雪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110016)

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新型医德观

韩雪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110016)

科学发展观;医疗职业道德观;医德医风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医疗作为人类自身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已被社会所认同。不过,医疗这块基石的根本体现是医疗工作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是健康推进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而高素质医疗队伍的核心是医疗道德,简称医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思想、理论上的重要提升。在提倡医德、重视素养的今天,面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趋势,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的科学发展观纳入到全面系统的、协调的社会活动过程中,也是对当前医疗战线倡导的“人道与功利相结合,公平与公益相兼顾,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相一致,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面向个体、群体与社会相协同,医患、医医、医社关系相和谐”的医德内容(即新型医德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践表明,不断拓展医疗职业道德的内涵,使之更丰富、更深刻,是时代的必然。

1 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医疗职业道德的人本观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主体是人[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即在社会发展中,把人作为考虑的对象[2]。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医疗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患者。把人文关怀纳入医疗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就是在医疗战线上坚持了以人为本,即医疗道德的人本观。

1.1 热爱患者 没有爱就没有治疗,爱是治疗的前提,是事业成功的开端。这个爱不是冠冕堂皇、虚伪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患者,从内心中把这种崇高的情感升华为自身的优良美德。无数的优秀医疗工作者之所以优秀正是以至爱患者为出发点的。医疗工作者在行为上关爱患者,从心理上以包容胸怀去对待他们,对每个患者公正、公平,以此才能赢得患者的好评。

1.2 尊重患者 尊重是建立在对患者的爱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解和期待,包括爱护、信赖每一个患者。无论患者自身的地位、素质和病症有多么大的差异,也无论哪个患者有无治疗的希望,医疗人员的情感、意志、治疗方向都应将每一个患者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尊重患者的尊严、人格、权利、感情,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判断,尊重他们的要求和意愿,尊重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在新型医德观念指导下,医务人员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会自觉以病人为中心,不但以精湛的医术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且以高尚的医德赢得病人的尊重。这样,不但使自身的医德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且会进一步树立医务人员在大众心目中的天使形象。如在抗击SARS期间,医务人员正是以自己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全社会公众的一致赞扬,这实际上是新型医德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直接、生动体现。

1.3 服务患者 医疗工作的宗旨就是为患者服务。缺少了医疗道德的服务观,医疗的发展就可能失去基本的方向,其服务于人类健康的本性就无法保证。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在传统医疗发展阶段,以个体治疗为中心的医疗观和医德中的义务论相适应,这种卫生观也必然导致生命神圣论的存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不仅仅服务于个体的病人,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人群;它不仅仅注重疾病的治疗,而是更趋向于预防和保健;它不仅仅是追求延长人类的寿命,而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它不仅仅是注重个体病人的利益,而是更注重其社会的公益性,等等。这些变化,传统的医德观已无法解释,它需要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新型的医德观来作出新的、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2 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医疗职业道德的全面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性。全面,是完善发展的前提。全面,是个体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由生物、心理、行为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所引发的生活方式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使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无疑对医务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和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新型医德观必须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要求,使医者把病人首先看作人,其次才是病,把看病变为看病人,不仅关注患者的病,而且关注有病的人;不仅注重为患者提供技术服务和生活照料,而且提供心理关怀和心理支持,特别注重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善于了解患者的社会性致病和治病因素,使医患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信任、平等的关系,有益于其疾病的康复和治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助于发挥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效益[3]。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的医疗职业道德的全面观,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2.1 医德意识强 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时代医德意识。医疗事业和医疗道德是同步发展的。在两者同步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发现,旧的医德意识往往会阻碍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医疗事业要获得发展,就必然要求医德意识与其相适应。而新型医德观一经产生就会对医疗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在21世纪,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如果没有正确的医德观作指导,将会带来许多危及人类自身生存以及社会道德的后果。任何一项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DNA复制、克隆技术等,都必须置于医疗道德的规范之下,这也是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和绝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医德观念的支持,新型医德观念的建立,可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伦理动力,可以为医疗科研提供正确的导向,可以为诸多医德难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并反过来促进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的医疗事业更好地发展[4]。

2.2 医德情感深 医疗道德情感,是医疗意识的直接体现。医德情感是培养高尚医德的基础,有些医务人员之所以在医德医风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有认识的问题,但其基本点是对病人缺乏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被物化,医生对患者的情感淡化、态度冷漠,患者呼唤情感的回归,医生的情感教育已刻不容缓。目前各医疗单位在进行医德教育中多注意医德认识问题,多数是在课堂上讲授理论、概念,这固然需要,但更要重视医德情感的培养和陶冶。医德情感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3类:一是对医德理论的情感体验;二是与具体医德形象医德典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三是在医疗过程中对某种情景的感知而引发的直接情绪体验。3种类型共同构成了人的医德情感体系。由于这3种情感形态的存在,医德情感的培养也恰应从这3方面下工夫。一是在医德理论的灌输中,充分运用感化的手段引发医德情感;二是在规范化教育中,注意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医德情感;三是在医疗实践中,开展情感活动促发医德情感。

2.3 医德行为实 医疗道德行为,是医疗道德标准的实际检验。若没有实在的医德行为,则医疗道德意识是空的,医疗道德情感是虚伪的。我们所构建的新型医德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又是服务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患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相悖的医德行为。如目前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给病人开大处方、检查多、用好药多、费用高、收红包等医德问题,虽然是少数人的事,但其影响不可低估,它使医患之间产生了鸿沟,甚至互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形象,同时还给党和政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医院应把医德医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作风行为,将良好的医德行为落实到实处,真正树立行业的新形象。

3 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医疗职业道德的协调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体现在医疗道德领域,则要求确立医疗职业的道德的协调观。恩格斯曾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主要是指各种意志(包括人的意识、目的、意愿、动机等)的合力[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疗工作中,如何自觉地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和解决医疗战线各方面的矛盾,使各种意志和力量交互作用融合成强大的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的总的合力,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不过,医疗工作中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的各种矛盾和力量不是以相互对抗为前提,而是以协调一致为前提,以通力合作的共同意志为基础。医疗和谐就是医疗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其重要表现为各个医疗人员、各个医疗部门共同作用。当前,在社会和医疗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医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医疗科学、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医疗界应与时俱进,更新医德观念,构建起新型医德观,不断促进医德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

坚持医疗道德的协调观,重要的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医患关系。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早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就已为人们所认识,我国名医孙思邈也为此论说,并成为医生治疗手段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近几十年发生的医学技术革新,大批的技术装备被应用于医疗实践中,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导致过分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的现象发生。医务人员常忽视病人的陈述而习惯于依靠各种数据来诊断疾病,对病人本身不感兴趣。今天,医患间联系的削弱已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乃至医疗纠纷的发生,应当引起医务人员的充分注意。所以在当今的医疗环节中要非常注重医患关系,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每个医务工作者在一切医疗活动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克服一切错误观点,自觉履行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主动搞好医患关系,在面对病人时,除遵守法律、法规外,要关心和同情病人,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积极诊治与抢救,要一切想着病人,一心一意为病人。强调这个关系不仅是医务人员本身做人的准则,对医院整体利益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2例脊柱损伤患者为研究案例。对照组36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范围25岁至67岁,平均年龄(41.7±3.3)岁;骨折类型:6例脊柱骨折脱位、13例颈椎骨折、17例胸腰椎骨折。观察组3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范围26岁至67岁,平均年龄(41.5±3.4)岁;骨折类型:7例脊柱骨折脱位、13例颈椎骨折、16例胸腰椎骨折。两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是医医关系。医疗工作的实现,是各个医务工作者、各个医疗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医疗工作者个人的工作和成长有赖于他人的协助和帮助,只有医疗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协调一致的活动,医疗工作才能有序地进行,医疗集体才能给患者集体以良好的道德影响。实践表明,要当一名称职的医务工作者,最好是与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交朋友,学会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学习,相互尊重,在患者面前保持医疗要求的一致性。“同行相轻,妒贤嫉能”,是医疗道德的大敌。同时,医疗工作者个体要根据医疗的需要,与患者家庭、社会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尊重患者家人,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好协调,形成患者家人、医院与社会的良好循环。总之,处理好医医关系,是做好医疗工作的重要保证。

4 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医疗职业道德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是使社会每个个体都得到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强调医疗工作者医疗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为不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确立新型医疗职业道德的发展观,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决定的。首先,经济基础的变革是全部社会变革的真正动力和基础,也是道德观变化和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对医疗科学发展要求的新型医德观,进一步完善医德体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5]。随着医疗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如生命质量控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重组DNA等,这都与传统的医德观念不相符合,给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医德难题:医疗技术可以使某些患绝症的人的生命得以延长,但是这部分人所占用的有限的卫生资源是否有价值和意义,是否属于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医疗可以淘汰劣质生命,但与传统的人道主义是否相悖?医疗可以克隆人,但这是否会威胁人类自身和他们的后代,并构成对医疗人道主义医德传统的严重挑战?这些医德难题,在传统医德的观念范围内找不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医疗新技术要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并能服务于人类,亟需构建起新型医德观,才能为医疗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打开前行之门。其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这为他们用全新的观念来接受医疗新技术以及它所带来的难题准备了条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无论从医患方面、卫生工作的大环境方面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都为解决医德难题营造了好的氛围,使我们有条件构建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医德观。

医疗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发展观是真正还给每个个体主动性,激发其蕴藏的身心力量,增强并获得终身发展的动力和永不干涸的后劲。新型医德观,是医疗工作者自我素质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医疗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二是不断追求的崇高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医疗职业理想是医疗工作者对自身事业的赤诚和生命价值的高度追求。医疗工作者只有不断追求崇高的理想,才能使其在艰辛的工作中始终精神饱满、永不气馁,在平凡中显出灿烂,在困难中见到辉煌。那些目光短浅、整日沉浸在狭隘的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中,沉浸在自身喜爱的不良恶习中的人,则不可能使广大和更深厚的生命个体得到应有的持续发展。

三是甘愿奉献的敬业态度。敬业态度,是新型医疗道德所体现的虔诚与奉献的综合,是个体价值观在事业追求上的态度表现。医疗工作者具有甘愿奉献的敬业态度,就会产生高度的工作自觉性,就会从理性的自律逐步达到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自己能够克服物欲、功名欲等诱惑,就能以一种宁静、纯粹、超然的人格立场自觉奋进,实现伟大的崇高理想。

四是高于自身的工作责任。对工作态度的直接表达就是责任心。把患者、医院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高于个人利益之上,热情努力、踏实肯干并付出持续不断的终身努力,是个体发展的必要前提。当然责任与热爱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爱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责任,主动去做各项工作。

总之,作为现代医疗工作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奋发进取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1]徐月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世纪桥,2008(19):66,68.

[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1-60.

[3]徐玉梅,刘宪亮.论医德观念的更新[J].医疗与社会,2005,18(1):27-281.

[4]裴冬梅,郭启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院,2007,7(5):117-118.

[5]徐玉梅,秦玉明.论新型医德观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36.

1005-619X(2012)02-0178-03

2011-12-06)

猜你喜欢
医德工作者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