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与国民旅游素质研究

2012-01-21 14:41饶华清
关键词:国民素质徐霞客国民

饶华清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社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1231)

徐霞客与国民旅游素质研究

饶华清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社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1231)

徐霞客把旅行与学习、交流、陶冶情操等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旅游的实质意义。在徐霞客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爱国、爱生活、爱科学的国民素质,这也正是当代中国人所缺乏的一种素质。如今,很多旅游者不懂礼仪、触犯禁忌,旅游文化内涵与国民旅游素质相对欠缺,今天通过研究徐霞客,最重要的是让徐霞客成为一个载体,可以学习徐霞客在旅游中的科学、实践、创新和坚韧精神,这对提高国民的素养有深远意义,从而可以推进国民旅游素质教育。

徐霞客;国民旅游;国民素质

徐霞客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其精神留给现代人思索的空间和前进的力量。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徐霞客有创新精神;李先念曾高度评价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温家宝总理在《纪念徐霞客》一文中认为通过对徐霞客的纪念和对徐学的研究,能够促进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提高人类自身的人文与科学素质;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在徐霞客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爱国、爱生活、爱科学的国民素质,这也正是当代中国人所欠缺的一种素质。

一、霞客素质

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社会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近20年来,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解思忠首次提出要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基本国策。徐霞客把旅行与学习、交流、陶冶情操等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旅游的实质意义。他的科学、实践、创新和坚韧精神,对提高国民的素养有着深远意义。至今,徐霞客精神仍在众多领域影响我们。

1.文化素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实际上,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精神升华的过程。徐霞客旅游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以文化为内涵。徐霞客从小就遍读先世藏书,读书认真细致。广泛的阅读为徐霞客日后的旅行考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徐霞客旅游行装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随身带大量的书籍。旅行过程中,只要看到好书,哪怕不吃不喝也要买,他的族兄徐仲昭曾说:“霞客性酷好奇书,客中见未见书,即囊无遗钱,亦解衣市之,自背负而归,今充栋盈箱,几比四库,半得之游地者[1]。”这些都奠定了徐霞客深厚的文化素质,写下了《徐霞客游记》这部伟大的作品,其中记载了许多文化与旅游的主题。徐霞客在其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也面临许多文化差异,游记中还记载了许多民俗风情、社会现状,尤其是对西南地区风土人情的记录,但无论在哪里,他都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游历山水结合在一起,徒步行走于名山大川之间,传播中原的儒家文化,很自然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徐霞客往往因友会友,以游会友,与许多文人雅士结下深厚感情,游记中的许多描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徐霞客的文化品位与素质。如云南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增,十分仰慕中原汉文化,求贤若渴,两人相见,一定会“把臂恨晚,如函盖水乳之合矣[1]。”作为回报木增的盛情款待,徐霞客为木增整理文集并作序,还给木增儿子修改文章并为其写作范文。崇祯十二年九月,徐霞客“两足俱废”,不能行走,在鸡足山一边养病一边修撰《鸡足山志》,最后木增派人花了半年的时间将徐霞客送回故乡。如果徐霞客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也没有他们的友谊以及文化的交流。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发展文化产业是国际竞争、国家形象的需要,今天如何在徐霞客旅游文化视角下看待国民旅游素质教育、提高中国的旅游形象提上议程。

2.道德素质

陈继儒(1558-1639),号眉公,自称“清懒居士”,一位可以薄丞相的名士对徐霞客的评价是“不谒贵,不借邮符,不觊地主金钱,清也;置万里道途于度外,置七尺形骸于死法外,任也;负笠悬瓢,惟恐骇鱼樵而惊猿鸟,和也。吾师乎徐先生也[2]”。因此,他为徐霞客写了许多推荐信为徐霞客提供帮助。徐霞客在与木增谈论天下人物时说黄石斋是唯一的完人:“至人惟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然其人不易见,亦不易求。”[2]当木增问到谁能亲身受到教益时,徐霞客认为“人品至难”由此可见,徐霞客所推崇的是高尚的人品。而徐霞客本人也如他写的诗一样是“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在旅行途中,总是尽可能地去发现并保存文物古迹,如不惜耽误行程和精力将范成大和陆游的碑刻铭文拓摹保存下来。对那些附庸风雅乱涂乱画的行为则深恶痛绝,如在云南鸡足山曹溪寺附近一座亭子上有人乱图画刻字,徐霞客讥笑其为“效颦”、“黥面”,并质问“山灵何罪而受此耶?”[2]徐霞客就是以这样高尚的道德素质、满腔的爱国热情,用三十余年的时间游遍了祖国各地。《徐霞客游记》所记叙的一些旅游目的地,如浙江的普陀、雁荡,江苏的太湖,安徽的黄山,云南的大理、丽江等等,如今几乎全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名区。《徐霞客游记》中记叙各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和民俗风情等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徐霞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他将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化为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今天成了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3.审美素质

徐霞客的精神在于他的一种审美素质,在于他与自然以及他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可以忽视旅行当中的孤苦与磨难,在与不同地区人的交流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寻找旅行的快乐。美国学者亨利·G·施瓦茨在《徐霞客与他的早年之游》一文中说,徐霞客追求并体现了一种“中国的自然之爱”,这种对大自然执着的爱完全是出于对祖国山水的兴趣和挚爱。《游黄山日记后》是徐霞客第二次游览黄山的日记,主要记叙作者登天都峰、莲花峰的游历过程及各处景点的特征,其中的莲花峰“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2]”不仅让徐霞客留恋忘返,字里行间也反映了徐霞客独特的审美素质。

二、国民旅游素质现状分析

1.我国国民旅游素质现状

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和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加,这一切使得我国旅游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6.4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7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出境旅游人数70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4%;2011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1%[3]。 近五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出游率已达2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9.4%,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时期,国内和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多显示了国民的经济收人和生活质量在提高。虽然中国出境游客是国际旅游消费的领先者,旅游花费比欧洲、美日的游客都多,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并没有获得友谊,赢得尊重。2012年,在美国等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因“不讲卫生、不懂礼节、不遵守公共秩序”等原因出名。中国旅游报社联合搜狐社区开展了关于“文明旅游”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1.43%的受访者表示平时的旅游活动中会接触到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18.56%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遇到,而36.03%的受访者则表示自己也曾有过不文明行为[4]。根据与各目的地国家旅游接待人员、当地居民以及中国各出境旅行社领队的访谈,发现近10年来中国旅游者的素质已经逐步提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已经比较少见,但缺乏时间观念、说话喧哗、不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等陋习却依然存在。除了不文明行为,主要还是一些生活习惯等文化差异,在与世界接轨时出现了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冲突所致,而国民旅游文明素质直接反映国家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2.国民旅游素质低的主要原因

中国公民国内、境外旅游时与当地的文化碰撞、冲突甚至一些不文明行为,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闭塞,对异域文化的不了解,并不都是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就如美国的亨廷顿所认为的主导因素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其结果是对对方文化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伤害的是双方,一方面伤害了目的地国家人民的感情,造成了环境和氛围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损害了我们礼仪之邦的形象,我们巨大的旅游输出没有产生它应该产生的积极意义,如赢得尊重等。

第一, 社会原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让旅游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物质文明的不断充实没有跟上精神文明的步子。旅游不文明现象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也是中国大众旅游阶段的产物。国外媒体报道中国仅用了一代人时间就从一个实力很有限的中等国家成为全球大国,但中国还没有接受这种快速的转变,也没有为此做好准备。中国社会在急速转型中,一些旧规则被打破,而一些新的规则尚未成形,公众普遍缺乏规则意识,一些物欲的横流和功利主义往往引起民众道德感的缺失,国内人口众多,各方面竞争激烈,导致整个国民心态都比较浮躁。

第二,文化差异。国内对道德文明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经济的重视,很多游客对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都一无所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内缺乏相关的教育制度。尽管早在2006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集中治理旅游行为陋习,倡导文明。但时至今日,游客的文明程度并未跟上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脚步,文化冲突和不文明行为时有所闻。国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提升国民旅游素质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而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能光靠行政手段和一两个文件,需要持续不断地宣传、教育。由于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许多受访者还认为地区之间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缺少成熟的文明旅游环境。

第三,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尚不成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还不成熟,企业和部门在提供产品、提供服务、完善环境等方面为游客提供的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行业运作有待规范化;诚信机制尚待完善;出境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在三大市场中,出境旅游起步虽然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政府、业界对此现象准备不足,被动适应。不文明或者说不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整个市场环境,整个行业风气,以及游客的消费理念和心态有关。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缺乏一定的信任感,而旅游从业人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而导致时有不规范的行为。

第四,游客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问题。国民旅游素质不高与社会公德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缺憾有关。我国古代文化以家为本位,不以社会为本位,所以自古以来多数人较多关心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庭,社会公德意识普遍缺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的属于社会公德问题,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一种习惯,短期内不可能在旅游过程中改变,因此其行为难以融入一些相对文明的环境;有的则属于文化差异问题,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差异性体现在对文明的不同理解,继而产生不同的言谈举止;还有的游客消费心理不成熟,遇到旅游中出现的问题不采取合作的态度往往会导致事态扩大。这些行为也不能简单归于国民素质的缺乏,而是游客主动、自觉提高修养的意识不足,在旅游目的地比较缺乏公共意识,没有入乡随俗。

三、徐霞客与国民旅游素质的提升

旅游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民之间沟通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途径。徐霞客三百年前就将旅游视作是学习和了解不同地方文化的好机会,他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相互往来,讲究礼节,遵循各民族的礼仪规范行事,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帮助。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有一种“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国家强盛,匹夫尽力”的朴素情怀。其素质问题表现出的是一种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提高国民素质很好的一个切入点是提升国民旅游素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提升国民旅游素质不仅仅是指出境游,也包括国内旅游。中国国民素质不高并不是外出旅游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要提高的不仅仅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质。当今世界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文明环境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文化、社会风尚和国民素质等“软实力”上。

1.政府部门要逐步推行国民旅游计划,推进国民旅游素质教育

徐霞客旅游途中一直有受到地方官员的帮助,说明了徐霞客本人的魅力和地方政府重视徐霞客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如广西向武州的黄绍伦主动为徐霞客筹划前行路线并写介绍信;木增盛情邀请并派特使陪同得以顺利进入“非木公命不得擅行”的丽江境内。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虽从2006年8月启动,但并没有经济的发展带来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关于提升游客素质,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政府要对此事负责,公众的文明教育不能仅靠一纸文明公约在短期内加强教育,要落在实处。虽然在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已开始试点国民旅游计划,如2008年杭州的旅游消费券和2009年广东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其目的主要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和改善民生。就老百姓而言,对国民休闲计划的关注点更多的落在“优惠”、“免费”上,很少提到国民旅游素质的提升。推行国民旅游计划真正的出发点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集中力量塑造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国民旅游计划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从政府角度来说,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企业角度来说,国民旅游计划可以促进业务的增长;从老百姓角度来说,旅游是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在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率先推出国民旅游计划。国民旅游计划实施的重点对象之一是青少年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境界,也是徐霞客完美人生的写照。要开发以徐霞客精神为依归的修学旅游,结合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修学旅游列入中小学的课程,把旅游作为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民旅游实施对象之二是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通过每年各单位组织的奖励旅游开展健康文明的旅游活动来提高国民的旅游素质也是渠道之一。国民旅游实施对象之三是社区,通过各社区组织开展大众旅游活动从而提高国民旅游素质。国民旅游实施对象之四是富裕农村人口,作为一支很有潜力的旅游大军,要树立其正确的“旅游观”,使全社会认识到,旅游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的一致性是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2.旅游企业要开发以徐霞客精神为依归的修学旅游等素质教育型旅游项目

徐霞客之游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旅游历时近30年,这一阶段徐霞客多在春天或秋天出游,时间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陕西、山西等省市,主要慕游名山,留下游记17篇。后期完成了西南万里遐征,历时四年,途经八省,写下游记64万余字。综合《徐霞客游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徐霞客一生的主要旅行线路在今天都是中国相当有影响力和市场的线路,如第五次出游,徐霞客游黄山路线为:在黄山九天,从浴汤池后从南往北登山,过祥符寺、慈光寺、天门、登平天、狮子峰,游狮子林、接引岩,至松谷庵,至今也是黄山的经典线路。第十六次出游,据《浙游日记》提到徐霞客途经江苏的无锡县、苏州府、昆山县及上海市的青浦县、佘山,然后由嘉善县入浙江省境内,经西塘、乌镇、塘栖等地到杭州府,这是经典的华东线路。徐霞客精神在当今社会尤显珍贵,旅游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活动,以其独具特色的方式与丰富的教育内容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5]。要大力开发以徐霞客精神为依归的修学旅游,将实用性的旅游目的地礼仪禁忌等文化普及到各条修学线路中,如徐霞客的游黄山和华东线等线路,学习徐霞客在旅游中增长知识、扩展视野、锻炼身体、磨砺品格,从而提升旅游者的国民素质。这些需要旅游业界各方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发全新的旅游项目,精心设计旅游线路[6]。

3.教育部门要将以徐霞客精神为依归的修学旅游作为新的教学模式纳入现代学生素质教育

徐霞客的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游山玩水,他重在考察,持有一种科学探险精神[8]。潘耒称徐霞客的旅行是“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1]!” 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胡适十分推崇《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在三百年前,为探奇而远游,为求知而远游,其精神确是中国近世史上最难得、最可佩的[1]。”“以躯命游,以性灵游”的确是对霞客之游的最好概括。国与国竞争的是综合国力,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创造源泉,以及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社会公德、基本礼仪在许多国民身上缺失[9]。教育部应该采取可行措施,要提高国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就必须从教育抓起,从孩子抓起。一个人的文明习惯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旅游文明教育尤为重要。修学旅游从教育、人格修炼、游学相融方面将教育和旅游、知识与文化性和参与性相结合,其产品“多主题、多层次、多组合[7]”。修学旅游有必要成为国民旅游计划的一部分,更应是现代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就像英国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就充分利用了博物馆资源,从小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日本学生的课堂往往放在各风景点、博物馆甚至企业,从中灌输“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的理念,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公民素质。教育部门应该把对中小学生进行旅游文明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把春游、秋游等参观活动作为修学游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要求老师在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等活动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旅游文明教育,寓教于游。虽然今天已有城市探索将修学旅游纳入学校免费实践活动,但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是一种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徐霞客旅游是以一种深度自助旅游,像徐霞客那样充分掌握文化背景,追求回归自然与目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深度旅游将成为发展的趋势[10],而在领略祖国名川大山中以徐霞客作为载体融入对国民的旅游素质教育已将会是一种趋势。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对国民素质进行多层面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要使命,而徐学研究既可以深入洞察徐霞客旅游人文素质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两者相结合有助于在理论研究上从新的视角探讨优秀的国民素质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从实践意义上说,有助于旅游企业开发以徐霞客精神为依归的修学旅游等全新的旅游项目,有助于企业以徐霞客为参照在境内境外旅游中帮助游客养成文明旅游的习惯,从而提高国家旅游形象。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说,有助于政府从宏观上推进国民旅游素质教育。

[参考资料]

[1] 段江丽.奇人奇书——《徐霞客游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8,47,78,97.

[2] 徐弘祖著. 褚绍唐等整理. 徐霞客游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96,282,299.

[3] 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2-4.

[4] 徐万佳.中国游客差在哪儿[N].中国旅游报,2012-03-26(08版).

[5] 包永宏,秦兆祥.素质教育型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 2006,(11),45-50. [6] 戴学锋.社会需要以徐霞客精神为依归的修学旅游[N].中国旅游报, 2011-05-20(09).

[7] 张其惠,王鉴忠.修学旅游研究述评[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41-42.

[8] 罗明春. 徐霞客考察旅游中的生态旅游特性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1-6.

[9] 付红梅,徐保风. 和谐社会视野的家庭礼仪教育[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2):85-89.

[10] 饶华清.《徐霞客游记》的旅游文化融合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2):29-33.

A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Xu Xiake and China’s National Tourism

RAO Hua-qing
(Department of Travel Service Management,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Zhejiang, China)

Xu Xiake combined traveling with study, communication and spiritual improvement together which reflects the real signif i cance of traveling. You can fi nd the national qualities of patriotism, love of life and science from Xu Xiake which quality most contemporary Chinese lacks of. Today many tourists do not understand etiquette, taboo and lack of tourism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tourism qualit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Xu Xiak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make Xu Xiake a carrier, and help tourists learn from Xu Xiake’s spirit of science,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fortitude from the traveling. It has a profound meaning to enhance national quality and promote national tourism quality education.

Xu Xiake; national tourism; national quality

F590

A

1673-9272(2012)05-0018-05

2012-08-20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徐霞客与国民旅游素质教育研究”(编号:2011YB22)。

饶华清(1971-),女,广东梅州人,教育硕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国民素质徐霞客国民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直难忘
高地
"国民健康监测"专栏导读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国民素质与经济增长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探讨
群众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与意义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