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引起一过性Q波1例

2012-01-22 04:28芦波刘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过性病理性多巴胺

芦波,刘莉

患者男性,84岁。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经120送入我院急诊,血压96/71 mmHg(1mmHg=0.133kPa),急诊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下壁导联ST段压低≥0.1mV伴T波倒置,立即给予多巴胺、参麦等药物,患者意识恢复,急查颅脑CT示双侧基底节区及脑干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辅助检查:尿酸431μmol/L,甘油三酯3.25mmol/L,心肌酶、肌钙蛋白均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80/110mmHg,平素口服福辛普利(15mg,qd),血压控制尚可。心房颤动病史4年。陈旧性脑梗死病史15年,停用阿司匹林口服近1年。吸烟史30年(40支/d),已戒30年,饮酒史57年(50g/d)。转入心血管内科时进一步完善查体示:体温35.5℃,呼吸16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90/60mmHg(在多巴胺和参麦注射液的维持下)。心率95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诊断:①脑梗死;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入院第2日心电图无明显变化,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入院第3日心电图示右室导联成Qr型伴T波倒置,心脏超声示左房轻度增大,左室壁增厚,未见明显室壁运动障碍,射血分数正常。当天停多巴胺后,血压维持130/80mm Hg左右;第4日心电图示下壁导联ST段回到基线,T波直立,右室导联呈Rs型,T波直立,病理性Q波消失,血压140/80mmHg左右;第5日心电图示同前,血压升至160/90mmHg,嘱患者口服福辛普利(5mg,qd)。后心电图未见改变直至出院。病程中曾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奥扎格雷钠进行抗凝及依达拉奉和舒血宁保护脑细胞。出院诊断:①脑梗死;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出院带药:福辛普利(5 mg,qd)、拜阿司匹林(100mg,qd)、阿托伐他汀(20mg,qd)。随访6个月患者无心绞痛及晕厥发作。

讨论 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最可能的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脑血管意外。但两次查心肌坏死标记物均为阴性,且心脏彩超未见阶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因此排除AMI可能;同时颅脑CT也排除了脑出血可能,再结合患者的低体温及低血压表现,提示脑干迷走神经背核区域梗死可能性大;且患者突发晕厥,病情进展迅速,结合房颤病史,不排除小栓子脱落引起脑干梗塞的可能。

既往已有动物实验发现脑损伤对心电图有影响[1]。急性脑卒中引起的心脏改变早在1947年就曾有报道[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一过性病理性Q波的可能原因包括:①由于心脑血管病变存在着共同的病理基础,而且高血压、动脉硬化同为心脑血管病常见病因,因此急性脑卒中患者可能已存在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肌供血不足;②急性脑梗死所致的低血压可造成心肌一过性缺血缺氧,使得心肌细胞内大量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外,细胞膜极化程度过低,不能形成或传导除极激动,电生理方面属“失活”即电静止状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病理性Q波;当心肌接受再灌注之后,病理性Q波则消失;③神经内分泌因素:脑血管患者发病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脑交感神经中枢直接或间接受到刺激,使得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激活,导致分布于心肌的交感神经末梢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并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而当足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在心脏α1受体时,可导致冠状小动脉收缩或痉挛,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引起心肌细胞电静止,出现病理性Q波[3];但一般而言,脑源性心脏改变是可逆的,在急性期过后,随着颅内压下降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也随之下降,损伤的心肌逐渐恢复[4],当心肌细胞电活动恢复时病理性Q波消失。

脑梗死所致的一过性病理性Q波病例报道较少。本例系老年男性患者,心电图有明确的ST-T改变,但既往无心绞痛史,提示患者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而急性脑血管意外导致的低血压又会给心脏增加新负担,诱发心脏病变加重,导致一过性缺血,出现病理性Q波。本例入院后即给予抗凝治疗,并同时加用了保护脑细胞药物,并予多巴胺和参麦注射液维持血压。后患者血压迅速恢复,在度过脑梗死急性期后,病理性Q波消失,也进一步印证了入院诊断。本例提示,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现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证据,如新出现的ST-T改变及病理性Q波,则在治疗方案中应兼顾保护心肌,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以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应激阶段,减少病情恶化。一过性病理性Q波,出现快,消失亦快,且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刘晓洁[5]等报道急性脑梗死的异常Q波可能与投射系统损伤有相关性,临床上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调整。

[1]Oppenheimer SM. Neurogenic cardiac effect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Curr Opin Neurol,1994,7(1):20-4.

[2]Oppenheimer SM,Hachinski VC. The cardiac consequences of stroke[J]. Neurol Clin,1992,10(1):167-76.

[3]Abbott GW,Sesti F,Splawski I,et al.MiRP1 forms IKr potassium channels with HERG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arrhythmia[J].Cell,1999,97(2):175-87.

[4]楼小亮,李晓萍.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酶学及心电图监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2):98-9.

[5]刘晓洁,方业明,齐连芬,等. 急性脑梗死合并心电图异常Q波分析[J].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6):467.

猜你喜欢
过性病理性多巴胺
贪婪的多巴胺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病理性醉酒的病人在发病期间杀人,构成犯罪吗
跟踪导练(四)(4)
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与肝动脉变异的MSCT相关性研究
小卒中 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