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感知与收获看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012-01-22 02:17吴华杰马艳阳刘培莹高继卿潘志华
关键词:参与者校园文化同学

□尹 蛟 赵 泉 吴华杰 马艳阳 王 珊 刘培莹 高继卿 潘志华

从大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感知与收获看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尹 蛟 赵 泉 吴华杰 马艳阳 王 珊 刘培莹 高继卿 潘志华

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个人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大学生文化活动参与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内容、类型、各个环节等各方面的感受,以及从活动中得到的收获,探讨了调动大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积极性的几条建议。

文化活动;参与度;活动感受;活动建议

大学文化活动是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上更充实,形式上更多样,但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开展健康有益、广受欢迎的文化活动,创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校园文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展开研究。

问卷中设计了20道客观题,涉及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时间、类型、参与度、特色性等。在中国农业大学15个学院各个年级发放并回收了300份问卷,经后期整理将28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受访的大学生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当前学校、学院以及社团开展的各项文化课余活动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而72.2%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积极参与到各类活动中,11.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积极,乐于参与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课间同学们对于自己身边的文化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热情。为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感知与收获,寻求能够提升大学生参与活动热情、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大学生对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类型的感知

(一)目前文化活动内容和类型

当前的校园活动中,策划者往往偏向于用趣味性作为亮点来吸引大家参与,同时也尽量贴近大家的兴趣爱好。活动内容上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休闲娱乐和生活实际,对于时事政治的内容涉及较少,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兴趣取向有一定的关系。

有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活动能够提高大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休闲娱乐以及有关生活实际的活动则可以调剂大家的课余生活,因此这是三类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

(二)同学们对于活动内容和类型的偏好

有关同学们对于最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从图1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同学们的喜好是多元化的,并不只拘泥于某一个方面。当受访者被问及竞赛类活动与非竞赛类活动哪种更有吸引力时,选择两种活动类型的人数相当,也有少部分人认为两种类型的活动吸引力相同,可见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粉丝”。

而面对选择自己喜好的活动类型这一问题时,选择文艺类的占46%、体育类24%、讲座类23%,评比类仅占6%,这说明同学们对于活动类型的喜好有一定的偏好性。而将一些专业知识结合了各种形式(服装秀、小品、话剧、相声、歌唱、舞蹈等)等元素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更利于大家接受,也深得大家的好评。依托活动的主旨内容,以大家最喜爱的方式来开展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也更加有吸引力,获得更高的活动参与度。

二、活动的筹备与最终效果对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一)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被问及对于整个活动流程的哪个部分最满意时,选择组织工作的占30%,选择宣传工作的占53%。而选择应急处理工作和总结表彰工作的较少,分别占6%和1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所举办的活动在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一个完整的活动需要多方面的把握,其他工作也是需要大家重视起来的。只有有能力办好一个完整的活动,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应急处理工作是一个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破绽的地方,这样就造成了参与者对这一方面的工作的满意度有限,使整个活动给大家留下活动举办的不太成功的印象。例如,在一些颁奖活动中,有时会出现领奖的人员缺席导致领奖人数不相符的状况。如果能够做好前期工作,准确确定领奖人员是否能够到会的情况,或者在现场立即找机会向主持人说明未到人员的信息,这样这种类似的情况可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解决。在一些有比赛性质当场出分公布结果的活动中,有时候由于分数比例组成较为复杂,算分时间过长出现空档期,却没有应急办法的实施,使整个活动显得不连贯,也使参与者感到烦躁。这便需要组织策划的人提前设计好应对措施,可以准备一些相应的影音材料(例如整个活动的筹备花絮等)或即兴小节目供大家欣赏。

总结表彰工作属于一个收尾的部分,这一部分往往让大家觉得枯燥,影响了参与者对整个活动的满意度。一个好的总结能够为下次的活动提供更多的经验,一次有效的表彰能够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从以往举办活动的经验上看,令大家对总结表彰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举办的形式过于陈旧,尝试一些新颖的方式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活动的开展力求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活动中参与人员的收获大小是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组织策划的人是从主观上举办活动的人,实际参与的人是在客观上参与到活动之中的,幕后协作的人是协助组织者举办活动的,而观众更多的是在台下的欣赏整个活动的人。在图2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认为在活动中组织策划者与实际参与者收获大的人数是相对较多的。可见,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是被认为可以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的。

在另一个侧面,这也说明活动基本上达到了目的,让参与和组织的同学都得到了锻炼,但是参与的比组织的收获少,这个现象值得思考。参与者与组织者是不同的,组织者的收获是在活动的策划、开展、总结的过程中锻炼到的一种组织、策划以及应急能力。而参与者的收获更多的来源于整个活动主题的设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与准备,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些临场能力(口才、应变、心理素质等)的锻炼。这两种收获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办活动的着力点应该向增加活动参与者的收获上转移。如果能达到这种收获效果上重心的转移,就能使得活动更加的有吸引力,大家的参与度提高,从而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

三、总结和建议

(一)积极改进活动内容和类型

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文化活动参加,而现在大学文化活动却呈现活动众多、形式较为单一的局面,大大影响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活动形式,常变常新是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

从活动内容的调查也可以看出,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并不多,而同学们对专业相关活动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可以通过增加专业活动,调动起大家的参与热情,促进专业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在走访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同学们对于自己身边的活动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文化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同学们的群策群力,“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是完善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让更多的人在活动中受益

一项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宣传和最后的举办落实,整个过程中一定会经过很多的环节。这其中收获的成就与感动是组织策划者能够切实感受到的。但举办活动更是为了让参与者有所收获,有所锻炼,有所启迪。所以,举办一项活动,是否能够使参与者获得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能真正达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目的,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个缺少观众的活动现场是无论如何也很难热闹起来的,调动积极性不仅面向组织活动的同学,更应面向作为观众的同学们,让更多的人有所收获,才是真正全方位调动了同学们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组织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各方面水平,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一个活动的开展最离不开的就是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和高涨的参与热情,每个人的参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作用大小,意义深浅。因此,一个成功的文化活动既能够吸引大多数同学的参与,又能使组织者和参与者各取所需、得到锻炼。

G647

A

1008-8091(2012)02-0119-02

2012-03-28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

尹 蛟(1988- ),女,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教育与管理;潘志华(1969- ),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参与者校园文化同学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