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激酶CK2与人类恶性肿瘤

2012-01-24 02:27黄轶轩周少华薛洪省综述赵志龙王林审校
中国肺癌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亚基激酶靶点

黄轶轩 周少华 薛洪省 综述 赵志龙 王林 审校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生物学行为调控机理不断被揭示,新的药物靶点陆续被发现,如蛋白激酶CK2(casein kinase 2或II)。在肺癌、消化系统肿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恶性黑色素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CK2的表达水平和活性明显增高,不仅与肿瘤细胞扩散能力、癌症预后相关,还反映其病理生理学特征[1-5]。近年CK2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较多,针对CK2的肿瘤靶向治疗策略越发清晰,相关抑制剂大量涌现,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 CK2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CK2最早被称为酪蛋白激酶II,是一种信使非依赖性、丝/苏氨酸激酶,在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进化过程高度保守。全酶呈四聚体,核心为调节亚基β二聚体、结合催化亚基α和/或α'二聚体(即:ααββ、αα'ββ或α'α'ββ)。人类CK2催化亚基还有一个剪接异构体。同CK2α相比,CK2α'与CK2β的亲和力低12倍,并不易被焓驱动。CK2α/CK2β连接的关键部位-β4/β5环在CK2α'为开放构象,而CK2α仅在同CK2β组装后开放。CK2α'的β4/β5环稳定开放有两个因素,N末端β折叠被额外的β链延长和色氨酸残基充填于β4/β5环和αC螺旋之间的、保守的疏水凹槽。此外,CK2α'的域间铰链区为全功能构造,而非结合的CK2α常为非生产性铰链构造,并仅通过与CK2β结合才能被克服。在功能临界区域,CK2α'更加不依赖于CK2β来获得完全的功能构象[6]。

某些时候,α/α'亚基可单独存在于细胞中发挥催化作用。针对胚胎发育的研究显示,缺少CK2α时尽管有CK2α'存在,仍会出现CK2酶活性明显下降;CK2α-/-的胚胎会出现很多重大畸形,并死于妊娠中期。同时,CK2β与CK2α一样对于正常胚胎发育也是必需的[7];敲除CK2α'的基因可使动物精子细胞发生染色质缺陷而死亡[8]。在不同组织和肿瘤中CK2催化和调节亚基表达不平衡,每个亚基具备独立催化功能。利用活细胞成像进行定位研究[9]发现,CK2催化和调节亚基广泛共定位,同时具有独立的流动性。

CK2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或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ohosphte,GTP)作为磷酸基团供体,具有众多磷酸化蛋白底物,达300余种,而且新发现的底物不断增加。这些底物涉及信号传导、基因复制、转录、加工和翻译,在细胞存活、生长、增殖、分化、凋亡和老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CK2被认为具有重要生命功能而处于细胞生长调控的中心地位[10,11]。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调控网络仍未完全明了。但是,已经明确的是选择性下调CK2的表达和活性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生长[12]。

2 CK2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2.1 血液系统肿瘤 Kim等[5]发现在具有正常核型的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患者中CK2α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虽然CK2α表达与具体的病理生理学影响没有被评价,但作为不良的预后因素,CK2α的表达水平可用来评估成人患者的预后风险、复发可能性,并可用来指导治疗。值得注意的是,CK2抑制剂,如芹菜素,可选择性诱导CK2α异常表达的白血病细胞出现凋亡,而不会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CK2抑制剂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能力与细胞中CK2表达水平密切相关,CK2α表达水平越高,抑制剂的敏感性越高。

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存活方面,CK2发挥重要功能,CK2抑制剂可介导蛋白激酶C失活,引起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死亡,作用位点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下游,与人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的活性增加相关[13]。针对多发骨髓瘤细胞的体外实验[14]证实,CK2抑制剂芹菜素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效果。

此外,在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成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等血液肿瘤发病机制中,CK2也发挥重要作用。在血细胞生成相关的信号通路中,CK2调节并加强生化级联反应,这对肿瘤生长、增殖、拮抗传统和新的细胞毒药物都必不可少[15]。

2.2 实体肿瘤

2.2.1 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 Laramas等[16]发现CK2α核定位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局部和淋巴侵袭相关,是前列腺癌的一项恶性指标。前列腺癌细胞中CK2含量明显增高。无论对雄激素敏感与否,CK2含量降低,可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CK2的短暂表达,即可使前列腺癌细胞逃脱TRAIL诱导的凋亡[17]。CK2活性增强除了可阻断TNFα诱导的凋亡[18],还可下调前列腺特异性同源框基因NKX3.1的表达,使前列腺上皮细胞向癌细胞转化。CK2抑制剂能增强NKX3.1的抑癌作用,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防止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癌变[19]。

CK2抑制剂或小干扰RNA(siRNA)能够特异性抑制前列腺癌细胞,而对良性细胞没有作用[20]。Götz等[21]发现可穿透细胞的人蛋白激酶CK2选择性抑制剂能有效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Trembley等[22]证明了全身给予针对CK2α和α'亚基的反义寡核苷酸能使小鼠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缩小。

CK2α、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以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在晚期、侵润性、或原位膀胱癌中存在高表达。同时,以COX-2依赖或不依赖方式,CK2α-Akt/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信号激活,进而促进膀胱上皮癌生长。再者,对于膀胱上皮癌治疗来说,不仅是COX2,CK2α也可作为COX2抑制剂的靶点[23]。

2.2.2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K2β表达率和强度都明显升高,并同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细胞增殖以及凋亡指数相关,还与cyclin D1、PTEN、AKT、β-连环蛋白(β-catenin)、FLIP(Flice-like inhibitory protein)等的表达相关。利用短发夹RNA(shRNA)下调CK2β,促使癌细胞集落形成受阻,进一步证明了CK2β同子宫内膜癌的增殖相关[24]。最新研究[25]发现,CK2抑制剂-醌茜素可阻止子宫内膜组织的血管萌生,并且作用呈剂量依存性。值得注意的是,CK2活性的下调,没有影响到α、α'和β 3个亚基的表达,提示抑制CK2活性影响血管再生,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病变治疗的新策略。

针对宫颈癌细胞的研究显示CK2介导细胞存活,涉及对六磷酸肌醇激酶-2(IP6K2)去稳定化。生理上CK2可磷酸化IP6K2中PEST序列的S347和S356氨基酸残基,这些残基正是泛素化的常见位点[26]。不同化学结构的CK2抑制剂的促凋亡作用,都可因为IP6K2的缺乏而明显下降。因此,针对CK2调控IP6K2的靶点进行阻滞,可能是有效的靶向治疗策略。

2.2.3 乳腺癌 利用高通量密度测量法和数字化组织芯片成像,对1,000例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3个生物学标记物的临床相关性。结果显示CK2α是癌转移和预后的影响因子,其高表达预示着不良预后。因此CK2以及关键的下游因子可能是特异性治疗的潜在靶点[27]。

在炎性乳腺癌生成过程中,促血管生成因子以及促炎症细胞因子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白介素-6(IL-6)同癌细胞增殖和生存相关,并促进血管发生、炎症过程和转移。在炎性乳癌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利用siRNAs以及小分子抑制剂CX-4945,通过下调CK2表达可抑制IL-6分泌,产生抗癌作用。1例炎性乳腺癌患者应用CX-4945后,其血浆中IL-6水平明显下降。因此,在IL-6相关癌症或其它疾病中CX-4945等CK2抑制剂可能具有治疗价值[28]。另据报道[29]口服CX4945可使癌细胞增殖周期停止,选择性诱导凋亡发生,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对正常细胞则无此作用。此外,还可阻止血管生成信号传导,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这些作用的发挥有赖于CK2表达的抑制。

在人乳腺癌、结肠癌以及人胚肾细胞中,利用SC-791选择性抑制COX-2,或利用2-二甲氨基-4,5,6,7-四溴-1H-苯并咪唑(DMAT)抑制CK2,都可下调COX-2表达以及细胞生存力。另一方面,CK2α异常表达可以通过Wnt/β-catenin途径的活化来促进COX-2上调。无论过表达CK2α、β-catenin或COX-2,还是介质中添加前列腺素E2,都可有效克服DMAT或显性失活CK2α引起的细胞生存抑制。因此,在癌症发生中,CK2通过上调COX-2表达和前列腺素E2产生而发挥作用[30]。

2.2.4 头颈部肿瘤 头颈部鳞癌是世界第7常见癌,在过去的40年,其生存未有明显改善,因此需要新的治疗靶点。研究[31]表明正常喉粘膜、喉癌前病变、喉癌组织中,CK2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CK2 siRNA在体外[32]、体内[33]均可抑制喉癌细胞生长。胚胎形态发生的主要调节因子Twist是上皮-间质细胞转化以及癌症转移的主要调节因子。IL-6可增加Twist表达。血清IL-6水平和癌组织Twist表达,与头颈部鳞癌不良预后相关。CK2可磷酸化Twist残基S18、S20,阻止其降解,从而提高了细胞存活力[34]。CK2还可调节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P53/p63以及下游基因的表达。无论体内还是体外下调人头颈部鳞癌中的CK2即可产生抗癌作用,并增加顺铂敏感性[35]。因此,CK2可能是头颈部鳞癌的治疗靶点。

2.2.5 神经胶质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存在高水平的CK2,可以抵抗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凋亡。CK2抑制剂-DRB或芹菜素,可下调胶质瘤细胞的生存力,阻止TNFα介导的NF-κB活化,增加细胞敏感性。更重要的是,CK2抑制剂可激活野生型p53,而不是突变型p53。p53功能激活涉及增强的转录活性和DNA结合能力,以及同细胞周期进展和凋亡相关的p53靶基因表达的增强。再者,CK2抑制剂可降低端粒酶活性,以p53依赖方式促使老化的发生。CK2抑制剂还可降低鼠双微基因2(MDM2)-p53的结合以及p53泛素化,从而提高p53水平,同时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SIRT1)的活性[36]。

2.2.6 消化系统肿瘤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对104例胃癌和癌旁正常胃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核CK2β高表达与癌浸润深度明显相关;CK2β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明显不良。多因素分析显示细胞核CK2β高表达和分期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P值分别为0.003,6、0.000,5)。因此,CK2β高表达可被看作是胃癌不良预后的标记物[37]。

同结直肠腺瘤相比,结直肠癌细胞核中CK2α表达明显增强。利用siRNA或抑制剂-布洛芬,抑制CK2α活性,可阻止癌细胞增殖,使其停滞于G0/G1期,诱导细胞老化,p53/p21表达增加。同时,敲除CK2α后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下降。下调CK2α可激活β-catenin,降低波形蛋白和转录因子snail和smad2/3的表达,并增加E-钙粘蛋白表达,提示CK2α调节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研究[38]认为CK2α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CK2α可能是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策略。

同样,利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24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K2α的表达。结果显示,胞核中CK2α高表达与癌浸润深度、淋巴结受累、分期、分化程度、以及嗜神经侵袭明显相关;CK2α高表达患者预后明显不良。多因素分析证实CK2α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利用siRNA下调CK2α可抑制癌细胞生长[39]。提示CK2α不仅可能是结直肠癌预后的标记物,还可能是药物治疗靶点。CK2特异性抑制剂-四溴-2-苯并三唑可增强放射线诱导的癌细胞死亡[40]。

高表达的磷脂酶D可防止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发生。在人结直肠癌细胞中其亚型-磷脂酶D2通过泛素依赖方式加速CK2β降解,并影响CK2的活性;这一调节作用依赖于磷脂酶D2的C末端域,而不是其催化活性[41]。

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胰腺癌5年生存率为3%,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现有靶向药物治疗胰腺癌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用药均无明显效果。Giroux等[42]对人类着丝粒进行系统筛查,寻找影响胰腺细胞生存的激酶,确定了56个激酶可能是胰腺癌治疗靶点。在临床前期的体内外研究中,联合抑制激酶PAK7、MAP3K7和CK2,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的累积效果,并对胰腺癌细胞具有特异性。

利用siRNA下调CK2α或α',联合应用吉西他滨,可导致胰腺癌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性死亡。下调细胞内CK2α,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4/应激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并活化;而CK2α' 下调主要对PI3K/Akt途径发挥作用。CK2α' 下调可对吉西他滨诱导细胞死亡施加更大影响[43]。CK2小分子抑制剂CX-4945可有效抑制人胰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29]。这些都说明CK2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高表达的拓扑异构酶IIα同肝癌进展和化疗抵抗相关,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可使肝癌细胞中拓扑异构酶IIα发生选择性降解,可能是肝癌治疗的新策略。Chen等[44]发现,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促进乙酰化组蛋白H3同CK2α基因启动子结合,使CK2α转录活化,从而增加其表达。CK2α磷酸化拓扑异构酶IIα,使其同信号小体亚基5结合,从而使拓扑异构酶IIα发生泛素依赖的降解,CK2α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启动激酶的作用。

2.2.7 非小细胞肺癌 同正常肺组织相比,非小细胞肺癌中CK2表达和活性明显增高,mRNA表达水平与激酶活性基本平行。此外,癌组织中CK2α表达高,而癌旁正常组织中CK2α'表达更高;同腺癌相比,鳞癌中CK2β表达明显增高[45]。另有学者[46]证实,CKα是肺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提示CK2α或β可能是理想的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标志物。相比于腺癌,现有靶向药物对鳞癌缺乏疗效;通过抑制CK2可能为鳞癌靶向治疗打开一扇窗。

肿瘤抑制因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调控生长抑制、诱导凋亡、细胞老化,在实体和血液肿瘤中常发生缺失,并同肿瘤进展相关。同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小细胞肺癌细胞核中,PML缺失更明显,其缺失发生于基因转录后[47,48]。另外,在肺癌组织中,PML缺失同p53、P16INK4A[49]的表达相关。Scaglioni等[50]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PML同CK2α的表达成反比;通过磷酸化PML的Ser517,CK2促使泛素-蛋白酶体降解PML,从而导致其肿瘤抑制活性丧失。因此,小细胞肺癌中PML下调,可能是CK2α介导的降解所致。值得注意的是,CK2α活性下调70%,PML表达即可增高2倍,并在体内外抑制癌细胞生长,此作用有赖于PML活性的恢复;同时还发现CK-2α和β亚基在肺癌中表达增高,并同PML低表达相关。因此,对于CK2活性异常增高和PML蛋白丢失肿瘤尤其是小细胞肺癌,特异性CK2抑制剂可能具有疗效。Hung等[51]发现,CK2α无内含子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出现扩增,其特异性siRNA可明显增加肺癌中PML蛋白水平,因此可能是原癌基因。

CIGB-300是一种促凋亡肽药物,能阻止CK2的磷酸化作用,体内外都具有抗肺癌活性。CIGB-300与NSCLC细胞短时间孵育(45 min),利用蛋白组学方法确定了137种蛋白的表达下降2倍以上。CIGB-300引发表达水平改变的蛋白涉及核糖体生物合成、细胞生长增殖、凋亡、转移和药物抵抗,提示CIGB-300具有抗癌药物的潜质[52]。Lin等[53]发现针对非小细胞肺癌CK2抑制剂具有放射增敏潜能。

3 蛋白激酶CK2的抑制剂

按照作用原理,CK2抑制剂可分为4类[54]:①磷酸受体底物类似物,通过与磷酸受体底物竟争性结合CK2,而抑制其活性;②磷酸供体底物类似物,分为ATP和GTP竞争性抑制剂两类,前者研究较多,GTP竞争性抑制剂如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AG114、AG213、AG1109、AG1478等对CK2亦有较强抑制作用;③破坏活化环与N-末端区段间相互作用的化合物;④能阻断与β亚基结合的化合物,CK2催化核心同其它人类蛋白激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ATP结合位点可作为多数小分子抑制剂的靶点,这些化合物类似于腺嘌呤,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以及氢键结合等复杂网络靶向ATP结合袋。因此,最初甄选的CK2抑制剂是ATP竞争性抑制剂。

3.1 ATP竞争性抑制剂 包括卤代化合物-四溴苯并咪唑衍生物、浓聚多酚衍生物、吲哚喹唑啉类化合物等,为数众多。在低微摩尔级即可产生效果,并有较高特异性。有些或许因脱靶至其它存在相似ATP结合位点的ATP结合蛋白而表现不同的生理意义[55,56]。吡啶卡巴唑和benzopyridoindole衍生物-新的ATP竞争性抑制剂,显示了抗人恶性胶质瘤小鼠移植瘤的活性[57]。

研究发现CX-4945具有广谱抗癌的结构特点[58]。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rlotinib联合使用,在体内外具有协同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作用[59]。CX-4945有效抑制CK2活性的同时,可增加吉西他滨和铂类化疗药物的疗效,有望成为化疗增敏剂[60]。它还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口服型CK2生物相容性小分子抑制剂,从而使靶向治疗癌症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小分子CK2抑制剂-苏木因,具有细胞穿透性和有效的肿瘤细胞抑制作用[61]。天然化合物-试卤灵是CK2高效抑制剂,并具有高选择性。在52个激酶中只有CK2被其抑制,并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62]。

3.2 非ATP竞争性抑制剂 由于CK2存在嗜酸性底物特异性,利用多肽同CK2底物的酸性磷酸受体结合,从而阻断CK2催化性磷酸化,继而诞生了第二代抑制剂[54,63]。在人体试验[64]中初步证实对宫颈癌具有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有别于前两种方式,一种独特类型的无机化合物-多金属氧酸盐被确认同CK2α外部位点结合,强效抑制CK2的催化活性[65]。

CK2α亚基铰链/αD区、p-环、β4β5环具有异常灵活性,这些构造可变区域之间并无相关性。人类酶铰链/αD区构造可变性在所有蛋白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点可被用来开发更具选择性的ATP竞争性抑制剂。确定配体结合第二位点的独特模式,也能为针对α和β亚基间相互作用的、非ATP竞争性抑制剂的设计提供线索[66]。

选择性CK2抑制剂-TF具有细胞穿透性,通过诱导凋亡表现出明显的抗癌活性[21]。白藜芦醇-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其有效IC50值为30 μmol/L-45 μmol/L。该作用有赖于对p38MAPK/CK2信号通路的启动,抑制雌激素受体α mRNA和蛋白表达。对于抗他莫昔芬的乳腺癌细胞来说这种效果更加持久。因此,白藜芦醇有望成为激素抵抗乳腺癌的辅助药物[67]。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CK2单克隆抗体和反义核酸已受到重视,并可制备高度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和特异性载体,导向目的细胞,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性;通过反义核酸技术有效调节CK2基因表达,同时也显示了对肿瘤的治疗作用[22,39,50]。

4 展望

在细胞生长过程中CK2的功能复杂又重要。不需要完全抑制CK2,仅部分降低其活性就可抑制癌基因作用[50,68]。现有研究[69]从不同方面揭示,CK2具有艾滋病、肿瘤等疾病药物治疗靶标的潜能,其特异性抑制剂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学者[12]认为CK2是治疗肿瘤的多目标靶点。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分子调控机制不尽相同。因此,明确不同肿瘤的独特信号传导通路,开展有针对性的药物研发势在必行,这也符合基于分子水平的个体化肿瘤治疗原则。

猜你喜欢
亚基激酶靶点
97份安徽省种植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品质分析
胃癌中主要SWI/SNF复合物亚基突变/缺失与临床预后及肿瘤免疫反应的关系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心脏钠通道β2亚基转运和功能分析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蓝隐藻藻蓝蛋白亚基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沉默黏着斑激酶促进人胃癌SGC-7901细胞骨架蛋白解聚及细胞形态损伤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