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

2012-01-24 11:53戴凯峰黄永础
中外医疗 2012年34期
关键词:放射学腮腺肿块

戴凯峰 黄永础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泉州 362000

腮腺混合瘤,也叫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腮腺肿瘤的65%~70%[1]。 该研究对该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5 例腮腺混合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 表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腮腺混合瘤患者25 例,男10 例,女15 例,年龄22~61 岁,平均43 岁。临床表现为耳后无痛性肿块或腮部酸胀,2 例无自觉症状。

1.2 检查方法

应用8 排螺旋CT 扫描,以下眶耳线为扫描基线,上下范围包括腮腺。 层厚5 mm,螺距为1,重建间隔5 mm。 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射造影剂碘海醇75 mL,注射速度2.5 mL/L,双期延迟扫描。

2 结果

25 例腮腺混合瘤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左右侧相仿,肿块最大4.7 cm×4.2 cm,最小1.6 cm×1.2 cm,边界清楚,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呈浅分叶。平扫肿块密度高于腮腺组织,CT 值27~52 Hu,密度较均匀,3 例可见小囊变区或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均一强化,CT 值55~93 Hu,囊变区未见强化,2 例呈环形强化。

3 讨论

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 来源于唾液腺上皮, 单发多见。 病理学特点是除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外, 还含有黏液样物质、角化物、软骨及钙化等成分,当肿瘤较大时易发生坏死、囊变[2]。 临床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女性多见,肿瘤以耳垂为中心生长,呈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大部分患者是无意中发现。 触诊肿块表面较光滑,质地较韧,并具有活动度,肿块较大者可见肿块呈结节状突起,表面皮肤凹凸不平。

CT 平扫上因腮腺富含脂肪组织,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多能显示肿块[3],CT 增强扫描更能清晰地显示肿块的部位、范围、大小、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特别是对位于深叶的肿瘤,CT 能较好的显示其与颞下凹及咽旁间隙的解剖关系, 对临床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CT 平扫 上, 较小的混合瘤多为边界清楚光滑的肿块,密度较均匀,且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较大的混合瘤大部分密度较低且欠均匀,但仍然高于腮腺组织;少部分混合瘤有时可见钙化灶,大部分呈斑点状钙化;位于深叶较大的肿块可见咽侧壁受压向中线移位,甚至咽旁间隙消失。 该组25 例病例中,CT 平扫肿块密度均高于腮腺组织,1 例可见斑点状钙化,2 例可见小囊变区,肿块边界清楚光滑。 增强扫描动脉期23 例肿瘤实质部分明显较均匀强化, 2 例呈环形强化, 门静脉期肿块仍持续强化,呈“慢进慢出”的特点,小囊变区均未见强化,与文献[4]报道一致。 当肿块突然生长加速,呈明显分叶状、浸润性生长,边缘欠清,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或中央低密度坏死时,要考虑肿瘤恶变的可能[5]。

综上所述, CT 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大小和密度等特点,通过其典型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发病部位及发病率,大多都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术前评估、手术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1] 李果珍.临床CT 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9.

[2] 刘连生,李恒国.腮腺病变CT 和MR 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6):909-912.

[3] 颜志平,李惠民,施增儒. 腮腺肿瘤的CT 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37-39.

[4] 畅智慧,刘兆玉,孙洪赞,等.64 层螺旋CT 多期动态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9):1394-1397.

[5] 俞光岩,孙勇刚,高岩.口腔颌面部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3.

猜你喜欢
放射学腮腺肿块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介入放射学杂志》投稿须知
《介入放射学杂志》投稿须知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PBL教学在住院医师介入放射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