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刮痧疗法的操作及护理

2012-01-25 01:19卓秋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9期
关键词:壮医刮痧体位

卓秋玉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 (谷道、水道、气道)、“二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三道”、“二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

痧毒又名痧气、痧麻等。壮医将“痧”称为万病之源,认为“万病由痧起,痧由毒盛生”,如果人体质虚弱,外感痧毒,邪毒内阻三道两路,或饮食不当,内伤谷道,邪毒留滞肌肉之间,毒正交迫,发为痧病。痧毒滞留于肌肉之间,则见肌肉酸痛;留滞于“巧坞” (大脑)气机不利,则有头晕头痛;三道两路气机不畅,则有胸腹闷痛。痧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1]。壮医刮痧疗法就是根据壮医“调气、解毒、补虚”理论,调整人体全身及“谷道”机能,排出谷道毒物使气血得以平衡。

1 壮医刮痧疗法的功效主治

1.1 通调三道两路。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达到疏通三道两路、行气止痛作用。所以临床上诸如肝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老慢支、冠心病等许多慢性病患者,在刮痧后三道两路畅通,则气血得以输布,脏腑得以濡养,其功能活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疾病获得治愈。

1.2 促进气血运行。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作用,使阻滞之气血通畅,起到行气活血、鼓舞正气、化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使风湿、类风湿、痛风、骨质增生、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等疾病症状明显缓解甚至痊愈。

1.3 调节阴阳平衡。壮医刮痧疗法一方面可以祛除邪毒,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人体自身的调控机能,增强保护性反应,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的目的,从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阳痿等以体内阴阳失调为病机的疾病。

1.4 排解体内邪毒。壮医刮痧疗法作用于局部穴位或病灶上,可将体内的毒物、邪气、恶血从皮肤毛孔吸出体外,从而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因此,临床上许多“亚健康”者通过刮痧疗法获得康复。

2 壮医刮痧疗法的操作

2.1 刮痧工具:常见的有水牛角、骨弓、瓷碗、野芋头、卜芥 (假海芋)等。不同地区所用工具不同,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又可分为骨弓刮、药刮,瓷碗刮、线刮。骨弓刮是用马、鹿等家畜或野兽肋骨制成骨刮弓;瓷碗刮痧因取材简易在壮医地区也普遍使用;柳州一带的壮医还有用苎麻和棉线来刮痧[2]。目前多采用由水牛角制成的刮痧板。刮痧一般先涂抹刮痧油,刮痧油多选用花生油或山茶油,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加入红花、鸡血藤等药物制成。

2.2 操作步骤:选择体位和刮痧部位。根据不同的痧病选在患者背部、肩胛、腘窝等部位从上而下进行刮治;体位可取俯卧位、仰卧位、俯坐卧位、仰靠坐位等。

涂刮痧油:将刮痧油均匀涂抹于刮痧区域之皮肤上,以刮痧油不滴出为度。

持刮痧板:用手握住刮痧板,刮痧板的底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大拇指及四个手指呈弯曲状,分别放在刮痧板两侧。

刮痧:手握刮痧板在选定的部位、穴位进行推刮,刮痧板与皮肤成45°~80°,刮痧时应遵循由上到下,由轻到重,由近到远,先中间后两边,不得逆刮的原则,以局部感觉发热,刮痧部位出现痧疹或痧斑为度。刮痧时间一般为5~8min。

3 壮医刮痧疗法的护理要点

①刮痧前应向病人讲解刮痧的目的和做法,消除恐惧心理,以取得病人合作。②治疗时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但需避免直接吹风;冬季注意室内保暖。③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④病员体位应舒适;操作时,不能上下连续刮,用力要均匀,不能过重或过轻,过重易伤皮肤,过轻达不到目的,刮治部位要涂上刮痧剂。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胸部避免乳头、腹部稍鼓气,脐中 (神阙穴)禁刮。⑤刮痧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调节手法和力度,并随时做好应急处理;如患者不耐疼痛,宜多次轻刮,不会影响疗效。⑥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整理衣物,整理床单,给患者安排舒适体位;刮痧出痧后患者最好饮1杯温开水 (最好为淡糖盐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休息15~20min;禁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肠胃运化。⑦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⑧前1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痧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d,以皮肤痧退为标准。⑨过饥、过饱、体质虚弱者慎做;空腹或饭后半小时内禁刮;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要谨慎刮拭,如出血倾向严重者应暂不用此法;妇女怀孕者,腹、腰、肾骶部禁刮;小儿囟门未合者禁刮;肝硬化腹水、胃出血、腹部新近手术、肠穿孔患者禁刮腹部;皮肤有感染疔疮、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⑩刮痧板使用后消毒备用,以防交叉感染。

[1]庞声航,王柏灿,莫滚.中国壮医内科学[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70-78.

[2]高全花.壮医对痧病的认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4(3):6-7

猜你喜欢
壮医刮痧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