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肾虚源候*

2012-01-25 04:03凌,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病源肾气肾虚

吕 凌,任 路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诸病源候论》肾虚源候*

吕 凌,任 路△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诸病源候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脏腑辨证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肾虚诸候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病源》书中所列肾虚诸候可归纳为肾精亏虚候、肾气不足候、肾燥候和肾经经气不足候4大方面,其中肾气不足候又可分为气化功能减弱候和闭藏功能减弱候两方面。《病源》所提到的“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代表了以上4种病机发病的主要证候,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时要以“治病求本”观为指导,见候知机、辨证论治。其次,通过对《病源》肾虚候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书对于肾虚病机的论述详于精气而略于阴阳,同时强调经络在发病中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隋代的学术范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诸病源候论;肾虚;病因病机;证候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在我国医学史和文献学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体例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为最古。究其旨要,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

《病源》全书分为50卷71门,共记载1739候,涉及病因病机及临床各科病证。后世对该书研究成果极多,目前研究或为语词版本、段落考证的文献学研究,或结合临床、实验进行研究,或是从学术史的高度进行研究[1],但鲜有学者以脏腑为纲对其进行整理研究,而《病源·五脏六腑病诸候》列专篇阐述了脏腑病候相关内容,其中蕴含的脏腑辨证思想由此可见一斑。五脏之中,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其主藏精、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的功能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入手,将该书中肾虚诸候进行梳理,以厘清其主次异同。

1 肾精亏虚候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精者,生之本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还可通过骨髓上通于脑,其充盛与否与人的智力水平息息相关。如老年精亏或先天不足,或久病耗损,或后天失养,均可致肾精亏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病源》中肾精亏虚候可见“腰背痛、厥逆下冷、耳聋、小儿解颅”等病候。如《病源·虚劳病诸候》指出:“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病源·耳病诸候》指出:“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病源·小儿杂病诸候》指出:“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成,则髓脑不足,不能结成,故头颅开解也”等。

2 肾气不足候

2.1 肾气不足致气化功能减弱候

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的过程就是体内物质代谢及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到肾脏而言,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以及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故《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的气化功能减弱,则会引起人体内水液代谢功能障碍,即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言:“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病源》中肾气不足致气化功能减弱可见“偏枯、浮肿、阴疮、诸淋、水肿、水注”等病候。如《病源·虚劳病诸候》指出:“因饮水,水未消散,即劳于肾,风水相搏,乘虚偏发,风邪留止,血气不行,故半身手足枯细,为偏枯也”,“肾主水,脾主土。若脾虚则不能克制于水,肾虚则水气流溢,散于皮肤,故令身体浮肿”,“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不能制津液,则汗湿,虚则为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搔之则生疮”;《病源·淋病诸候》指出:“肾气通于阴,阴,水液下流之道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病源·水肿病诸候》指出:“肾者阴气,主于水而又主腰脚。肾虚则腰脚血气不足,水之流溢,先从虚而入,故腰脚先肿也”;《病源·注病诸候》指出:“今肾不能通传,则水气盛溢,致令脾胃翻弱,不能克水,故水气流散四肢,内溃五脏,令人身体虚肿,腹内鼓胀,淹滞积久,乍瘥乍甚,故谓之水注”等。

2.2 肾气不足致闭藏功能减弱候

肾的闭藏功能主要表现为使肾精藏而不泄和固摄二便等方面。肾的闭藏功能减弱,会直接导致肾不纳气。《病源》中肾气不足致闭藏功能减弱可见“男子梦泄精、小便利、小便数、小便不禁”等病候。如《病源·虚劳病诸候》指出:“肾藏精,今肾虚不能制精,因梦感动而泄也”,“肾气衰弱,不能制于津液,胞内虚冷,水下不禁,故小便利也”;《病源·小便病诸候》指出:“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虚,致受于客热,虚则不能制水,故令数”,“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等。

3 肾燥候

肾为水脏,喜润恶燥。《灵素节注类编》曰:“良以肾摄一身之津液而藏之,以化精者也,津液不流通,故肾燥。”《素问经注节解》指出:“汗液既出,则肾燥阴虚,故汗干令人欲饮水以救肾也。”可见,肾燥与肾阴虚损有密切关系。《病源》指出,肾燥候之形成与服食丹药不无关系。《病源·消渴病诸候》提到“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指出肾燥之病机乃下焦虚热。《病源》中肾燥最常见“渴利”候,如《病源·消渴病诸候》指出“渴利者,随饮随小便故也。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然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有学者认为,《病源》对肾燥候的论述拓展了《内经》“肾恶燥”和消渴成因理论及临床运用范围[2]。

4 肾经经气虚候

肾象水,“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病源·五脏六腑病诸候》)。《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等方面。足少阴肾经经气不足,亦会影响其内联脏腑之功能,呈现出肾经经气虚候。

《病源》中肾经经气虚可见“心痛、心腹胀、胸胁痛、脚中忽有物牢如石如刀锥所刺、脚破”等候。如《病源·心痛病诸候》指出:“肾之经,足少阴是也。与膀胱合,膀胱之经,足太阳是也。此二经俱虚而逆,逆气乘心而痛者,其状,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为肾心痛也”;“足少阴肾之经也,其脉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入肺,其支者,从肺出络于心。脏虚邪气客于二经,与正气相搏,积聚在内,气并于脾,脾虚则胀,故令心腹烦满,气急而胀也”;“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足少阴肾之经也,其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病源·四肢病诸候》指出:“脚中忽有物牢如石如刀锥所刺候:言脚下有结物,牢硬如石,痛如锥刀所刺。此由肾经虚,风毒之气伤之,与血气相击,故痛而结硬不散”,“脚破者,脚心坼开也,世谓之脚破。脚心肾脉所出,由肾气虚,风邪客于腠理,致使津液不荣,故坼破也”等。

5 结语

在中医藏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以脏为纲的方法对肾虚诸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病源》书中所列肾虚诸候可归纳为肾精亏虚候、肾气不足候、肾燥候和肾经经气不足候4大方面,其中肾气不足候又可分为气化功能减弱候和闭藏功能减弱候两方面。这与《病源·五脏六腑病诸候》所提出的“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的观点完全一致。换言之,《病源》所提到的“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代表了以上4种病机发病的主要证候,这就提示我们在临床时切不可囫囵论治,而要以“治病求本”观为指导,见候知机、辨证论治。其次,通过对《病源》肾虚候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书对于肾虚病机的论述详于精气而略于阴阳,同时强调经络在发病中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隋代的学术范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姚洁敏.《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述评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480-483.

[2]魏守建.《诸病源候论》对五脏生理病理的认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7-8.

R228

A

1006-3250(2012)01-0031-02

“973”基于“肾藏精”的藏象理论基础研究项目-“肾藏精”理论文献与临床信息综合分析研究(2010CB530401)

吕 凌,(197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在读博士,从事中医藏象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任 路(1966-),女,辽宁沈阳人,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针灸情志病研究。

2011-06-07

猜你喜欢
病源肾气肾虚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赶走”肾虚
世界政治乱象的美国“病源”(纵横)
透视“肾虚综合征”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各年龄段患者应用金匮肾气片处方分析
通过数学建模形成生命素质“众涵数”确立“数学遗传学”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