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吸虫病的诊治

2012-01-25 04:35孙月强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6期
关键词:吸虫病肝片吸虫

张 丽 孙月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农业中心,齐齐哈尔 161000)

牛羊吸虫病的诊治

张 丽 孙月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农业中心,齐齐哈尔 161000)

牛、羊吸虫病在齐齐哈尔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吸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肝片形吸虫、双腔吸虫、胰阔盘吸虫、前后盘吸虫和东毕吸虫等。虫体呈叶片状、圆柱状、细线状。吸虫依次寄生于牛、羊的肝胆管、胆囊、胰腺、瘤胃、肝门脉分枝和肠系膜静脉中。患病的牛、羊和带虫的家畜是吸虫病的传染源。

1 生活史

成虫在寄生部位产生虫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潮湿有水的条件下发育成毛蚴,毛蚴钻入各自的中间宿主淡水螺蛳体内继续发育。牛、羊吸虫的中间宿主分别为小土窝螺、陆地螺(牛、羊矛形双腔吸虫的第2中间宿主为蚂蚁)、枝小丽螺(胰阔盘吸虫第2中间宿主为中华草螽)、扁卷螺、折叠萝卜螺。这些淡水螺蛳在自然水源中于夏季繁殖很快,密度很高。毛蚴在螺体内无性繁殖,最后发育成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形成囊蚴即具有病原性。如肝片形吸虫的囊蚴附于水草上被牛羊采食或随饮水进入体内就可感染发病。凡是夏季在沿江河、泡沼、低洼、沼泽地带放牧的牛羊,都容易通过采食、饮水带入病原经消化道感染,程氏东毕吸虫经过皮肤感染。牛羊感染吸虫病主要为7~9月份,10月~次年2月份发病。

2 临床症状

牛羊吸虫的危害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各种幼虫引起被寄生组织器官的损伤和炎症,如肝炎、胆管炎、胰管炎、胃壁的炎症变化,东毕吸虫的寄生还可以引起肝硬化。各种吸虫成虫的混合感染寄生,总的引起牛、羊急剧消瘦、贫血,严重时出现水肿。表现食欲减退,消化紊乱,反刍减弱,腹泻。病畜衰竭,放牧掉队,爬卧不起,开始有零星死亡,逐渐死亡增加。牛羊东毕吸虫病病畜,体况衰竭消瘦极为突出,腹部增大,母畜发生流产。

3 诊断

根据牛羊曾在低洼地带放牧,吃过水草,喝泡沼水的情况,综合牛羊普遍消瘦,消化不良,有零星死亡,应首先提出对吸虫病的诊断。如在死畜的肝胆管、胆囊中检查出大量的肝片形吸虫更容易确定诊断。牛羊领下水肿群众称此为“南风嗉”。通常每头牛寄生250条肝片形吸虫,每只羊寄生50条肝片形吸虫,就可死亡。本地牛羊吸虫病的发生规律是在牛、羊体内,四种吸虫常混合感染,解剖时只要查到一种吸虫,细致检查还可以发现其他吸虫,这样就更加剧了危害性。

4 防治

4.1 原则

(1)夏季应尽量在地势较高处放牧牛羊,取井水或江水供牛羊饮用。(2)在牛羊吸虫病的发病区及受威胁区,要在每年11月份定期进行驱虫。根据感染吸虫种类,采取联合用药驱虫。先投给硝氯酚和丙硫咪唑,间隔3周后再投给左旋咪唑和硫双二氯酚(别丁)。以保证驱净牛羊体内吸虫,包括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还可以驱除牛羊肠道内的绦虫和线虫。(3)应用吡喹酮可以驱除胰阔盘吸虫和东毕吸虫。

4.2 驱虫药使用剂量

硝氯酚:给药剂量:牛:小牛0.5 g、中牛1 g、大牛1.5 g;羊:大羊0.24 g、中羊0.16 g、小羊0.12 g。

丙硫咪唑:给药剂量:牛:10~15mg/kg·bw,羊:5~10 mg/kg·bw。

硫酸二氯酚(别丁):给药剂量:牛:大牛20 g,中牛14 g,小牛10 g,犊牛5 g;羊:大羊5 g,中羊3.5 g,小羊2.5 g。

左旋咪唑:给药剂量:牛:大牛5 g,中牛3.5 g,小牛2 g,犊牛1 g;羊:大羊0.8 g,中羊0.5 g,小羊0.3 g。

吡唑酮:给药剂量:牛:大牛15 g、中牛10 g、小牛6 g;羊:大羊1 g、中羊0.7 g、小羊0.5 g。

4.3 驱虫药给药途径

可将以上各药混于精饲料中喂牛,或将药物称量好后包于白菜叶或玉米叶中直接投入牛口中。

将驱虫药直接投入羊口中,再给少量水冲下。

4.4 注意事项

驱虫最好由兽医操作或由兽医指导,大群驱虫时应先作小群试验。

牛羊双腔吸虫病应参考胰阔盘吸虫病治疗用药:海托林(三氯苯丙酰嗪):剂量:绵羊50~80 mg/kg·bw,山羊20~100 mg/ kg·bw,牛40 mg/kg·bw,配成2%悬浮液,灌服。吡喹酮,绵羊剂量为65~80 mg/kg·bw,灌服。丙硫苯咪唑:剂量:羊30~40 mg/kg·bw,牛10~15 mg/kg·bw,经口投药。

猜你喜欢
吸虫病肝片吸虫
淡水鱼中3 种吸虫囊蚴多重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藏羊肝片吸虫病治疗与预防探索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枝睾阔盘吸虫凉山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与种系发育分析
牛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枝双腔吸虫的形态学鉴定及分子进化研究
藏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措施
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