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分析与对策

2012-01-26 17:57刘世勇王林清
中国矿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维度素质评价

刘世勇,王林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过招生并轨和扩招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重在提高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必须以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为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必须多样化,用精英教育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与标准难以衡量和评估当前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1]。近几年,教育理论界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新研究成果之一就在于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观:知识、能力与素质辨证统一、三位一体,共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知识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素质是核心,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鉴于目前尚无统一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量化标准,本文从普遍认可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向14个基层地勘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发放调查问卷,对1999年以来接收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

1 问卷设计与统计结果分析

1.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特征

调查问卷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根据地矿工程类行业工作特点选取了15个观测点作为评价指标,设计了“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和“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纵向(1999年前、后)比较调查问卷”,分别设定的评价等级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提高”、“相当”、“降低”。其中“知识”维度包括专业知识、数理化基础、外语水平、相关拓展知识(管理、经济、法律等)和计算机水平等5个观测点;“能力”维度包括野外工作、新技术方法应用、创新、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等5个观测点;“素质”维度包括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吃苦精神和挫折承受性等5个观测点。回收有效问卷175份。175个调查样本涉及高校13所,其中教育部直属大学3所,省属本科院校10所;专业涉及地质学类、地矿类、水利类、地理科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地球物理学类、测绘类等8个学科门类中的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等18个专业;工作满4年及以上的42人,2~3年的59人,1年的74人。

1.2 培养质量调查分析结果

一是从现状来看,知识和能力水平中等偏好,素质水平较高。如果把“好”和“较好”作为对各评价指标的肯定评价,就“知识”维度而言,认为“好”和“较好”:“专业知识”为85.7%、“数理化基础”为74.3%、“计算机水平”为60.0%,而“外语水平”为45.7%、“拓展知识”为42.3%;就“能力”维度而言,认为“好”和“较好”:“野外工作”为78.3%、“新技术方法应用”为68.5%、“创新”为61.7%、“表达”为57.7%,而“组织管理”仅为44.5%;就“素质”维度而言,认为“好”和“较好”:“敬业精神”为89.2%、“进取精神”为78.3% 、“团队精神”为83.4%、“吃苦精神”为93.7%、和“挫折承受性”为79.4%。毕业生在“外语水平”、“拓展知识”、“组织管理”方面仍显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从纵向来看,知识和能力水平总体提高,素质水平略有下降。13个地勘单位对本单位1999年前、后接收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总体比较评价。如果把“提高”与“相当”作为肯定评价,合计后与“降低”比较,总体来看知识和能力水平总体提高,素质水平略有下降。就“知识”维度而言,各单位对 “专业知识”、“数理化基础”、“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和“相关拓展知识”几乎全部给予肯定评价。就“能力”维度而言,各单位对“新技术方法应用”、“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几乎全部给予肯定评价,但认为“野外工作”和“表达”能力降低的超过半数,表现出野外工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降。就“素质”维度而言,素质水平略有下降,认为提高或相当的只有“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超过半数,“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和“挫折承受性”均低于半数。

2 影响培养质量的原因探析

2.1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创新教育以来,高校纷纷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出台了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办法与措施,优秀人才与“偏才”、“怪才”得到高度关注,享受到学校的优质培养资源,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成才。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余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大赛中的优秀成果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具体展现。在地矿类专业学生中也培养出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得到加强和提高,本科毕业后往往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研究生,毕业后也多到高校或科研单位工作。从上述毕业生培养质量分析来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进取精神的纵向提高及当前较高的评价正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有力印证。

2.2 高等地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存在薄弱环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普遍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化基础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减少专业基础课学时数,增加通识教育学时的专业培养方案。以某大学地质学专业为例,1990年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学时为850学时,而2009年的教学计划中为624学时,减少226学时。方案的实践者正是本评价对象。从上述毕业生培养质量分析来看,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成效是明显的,毕业生的现状水平较好,纵向比较质量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外语水平、拓展知识、组织管理能力等尽管与教学改革前比有一定提升,但当前仍然不高;野外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和承受挫折性等尽管较好,但与教学改革前比有一定下降。野外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和承受挫折性的下降与许多高校减少专业基础课学时和野外实习学时密切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学时的大幅减少必然导致专业知识水平下降,即使野外实践实习学时数没有减少,也会导致野外实践能力的下降。

2.3 网络的学习功能与娱乐功能在学生中发挥的作用失衡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和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教育部于2003年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专门建立了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根据网站公布的课程初步统计,至2012年6月仅本科课程已有14446门,其中前文提到的与地学相关的八个学科门类中已有575门[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完善知识结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实际了解来看,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从事娱乐活动却是比较普遍。网络游戏吸引了学生课余时间大量的精力,有的学生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学习成绩不仅受到影响,还忽视了集体活动的参与,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2.4 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养成产生影响

从198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只生一胎”的指示,到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中发[1991]9号)实施,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逐步提高。同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期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期,社会经济条件与过去相比逐步好转,因此“70后”、“80后”和“90后”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不同,社会体验也不同。地矿行业作为艰苦行业,非常需要吃苦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但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与多子女家庭教育相比缺少了艰苦的磨练以及与近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与包容,即便是多子女家庭,为了让孩子通过高考“跳出农门”,许多学生的家长不让子女参加艰苦的劳动甚至简单的家务劳动,导致吃苦精神、承受挫折能力有所下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80后”和“90后”大学生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更为突出。

3 提高培养质量的对策

3.1 根据办学目标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的类型或层次不同,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应不同,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如作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或重点大学应重点承担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大力为地矿行业培养和输送研究生人才;作为教学型大学或高职院校应重点面向地矿行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对于地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突出“知识”的培养,为未来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突出“能力”的培养,注重野外实践锻炼,以提高毕业生到地矿单位后的首次任职能力。作为教学型大学或高职院校不应把学生考取研究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大力培养到地质一线工作的高水平工程师。

3.2 以产学研强化生产实践与创新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把自主创新提高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标志着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国家战略。高校与地矿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学以致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生产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地矿单位主要目标在“产”,学校主要目标在“学”,两者要以“研”为纽带构成完整的具有市场化特征的链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已经开始组织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地矿类高校及设有地矿类专业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力度,大力培养地矿类专业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和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

3.3 以活动为载体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

地矿行业专业人才依然紧缺,更需要大批能深入西部和基层、敢于吃苦、甘于吃苦、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地学人才。学校共青团组织、教务和学生工作等部门要积极联动,共同谋划学生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激发爱国热情、磨练意志品质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坚持大力引导学生以兴趣爱好为结点,成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类学生社团,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通过社团活动,把学生从宿舍吸引到校园中来,从游戏面前吸引到实践体验中来,把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引导到情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广大学生充分呈现出思想积极向上、精神焕发、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优秀青年特征。

[1] 徐兴安.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6(3):72-74.

[2] 马万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8):153-156.

[3]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course.jingpinke.com/.

猜你喜欢
维度素质评价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人生三维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