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构想

2012-01-27 12:55计晓燕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16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产业化

计晓燕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构想

计晓燕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多集中分布于偏远的乡村,民族种类多样,具有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乡村民俗文化,为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自然及历史优势,为贵州省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实现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实际上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周边省份。而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是贵州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经济活跃发展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 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而所谓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就是根据乡村本地域民族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而设置的旨在引导旅游者对乡村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既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也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随着乡村民俗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日益凸显,乡村民俗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当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1 贵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

1.1 少数民族种类多、数量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分布着49种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7个世居少数民族。截止到2009年末,贵州全省人口为4090.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8.9%,比重排全国第五位,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和云南,居全国第三位。人口超过10万的就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族9种,且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分布较集中,贵州就占有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8%、布依族的97.3%、侗族的55.7%、仡佬族的98.2%、水族的93.2%。由于生产、生活的环境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1.2 少数民族相对集中于偏远的闭塞的乡村

贵州少数民族分散与汉族杂居于贵州的大部分地区,但又相对集中聚居在贵州东南部和西部地区偏远乡村。乡村地理环境相对较闭塞,交通不便,给各族人民的交流带来了不少困难,同时也形成了即使是一个相同的民族,分布在相距很远的两地,但因长期缺乏交流,各自保持和延续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每个村寨就像是一个“文化孤岛”,导致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原生性、稀缺性等特点,少数民族奇风异俗、古朴自然。

2 贵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丰富多彩的、绚丽多姿的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了贵州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优势。

2.1 民居建筑文化资源

居民建筑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贵州地理环境较为复杂,以山地为主,林木茂密,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相对较封闭,人们大多就地取材,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立起特有的建筑。苗族的建筑以吊脚楼为代表,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叠叠相扣,享有“民族建筑之瑰宝”的美誉。而布依族的村寨中,大多为干栏木屋、青砖青瓦或者石板石墙石巷,村寨内设有对歌的歌场,还有用于群众聚会和议事的会议场所。侗族的民居建筑多以木结构的瓦房为主,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2 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资源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大多能歌善舞,而各民族的歌舞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其文化沉淀使贵州拥有了“文化千岛”的美誉。苗族歌曲种类颇多,主要有飞歌、酒歌等,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等。布依族民歌的曲调分为“大调”、“小调”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音古乐”,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其歌曲以大歌为代表,2009年9月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3 民间戏剧文化资源

由于地理闭塞,如今贵州依旧保留着比较原生态的,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戏剧。例如:巫术色彩浓重的傩戏、经汉人之手移植过来的花灯戏、还有综合娱乐功能更强的戏剧艺术——布依戏和侗戏。其中贵州傩戏最具特色,涉及民族多,分布广,品种齐全,层次多,保存较为完整,被誉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及审美价值。

2.4 节日庆典文化资源

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众多,形式各异,一年四季都有节日活动。每年农历的“四月八”和“六月六”同时是苗、布依、侗、水、彝等民族的共同节日。规模盛大的节日有“苗年”、“芦笙会”、“歌节”和“端节”、“卯节”等,都是数万人聚集的盛会。种类多样的节日,按节日的性质可划分为年节性节日、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纪念性节日、交际性节日等。“吃新节”、“牛王节”是各民族普遍流行的生产性节日,交际性节日中台江苗族的“姊妹节”最富有特色,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

除以上资源外,贵州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酒文化、婚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

等都是贵州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优势资源。

3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贵州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贵州少数民族种类多样,大杂居小聚居,“多元共存,共生共荣”的文化景观,可谓“文化千岛”,形成了贵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这些文化资源兼收并蓄了巴蜀文化、粤桂文化、楚文化、滇文化的特点,但又与它们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自然及历史优势,成为了贵州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经济活跃发展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作为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建成旅游大省、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的一张名片,作为改善民生、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出台了《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民俗文化进行全方面的保护与开发,以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位于平坝县,是贵州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经济效益最好的屯堡村寨。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7080人,80%的村民是来自南京祖先的后代,完好保持着600年前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的石头建筑和大明遗风。2011年9月23日,贵州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迎来了开展乡村民俗旅游的十周年。十年来,旅游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03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9.3万人次。村民家庭经营总收入约1.43亿元,比开发旅游前增长近3倍。农户平均收入近7万元,每户每年平均收入1万余元,村干部月工资1000元,充分体现了乡村民俗旅游在扶贫兴黔中的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贵州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加快了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促进了贵州经济总体的跨越。

4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构想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面向市场;行业优势;规模经营;专业分工;相关行业配合;“龙头”带动、配套服务;市场化运作。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其产业化是将传统的、粗放型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业,通过开发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观念、体制等创新,实现现代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顺应时代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产业化的道路势在必行。

4.1 整合旅游企业,强化旅游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品档次越来越高,附加值也在不断地提高,各个旅游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旅游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的开发也不得不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旅游企业的整合,有利于旅游企业内部成员的紧密合作,增强集体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贵州旅游企业全方位的整合,使贵州旅游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加速贵州旅游产业的商业伦理的建构,提高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逐渐实现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

4.2 引导旅游商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积极引导旅游商品企业按照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要求,加大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更多有价值的自主品牌。首先,根据贵州省的特殊情况和市场导向性来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规划,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统筹安排,有步骤、有目的、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在积极推进的同时懂得量力而行。其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掌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开发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注重把握好旅游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使规划更具远见性,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再次,对旅游项目的规划重点突出贵州的民俗文化特色,并将旅游内容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与项目的规划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协调均衡发展,以获取最大效益。同时还要克服贵州旅游业的传统观念,如重景区、重景点规划,而轻服务配套设施、旅游产品的开发等。

4.3 选好项目,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贵州乡村民俗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要实现产业化,选好项目是关键。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加大力度对乡村民俗旅游景区的投入,使重点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快,完善景区的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科技、能源、通信、水电、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为旅游企业集群的发展克服局限性创造有利条件, 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

4.4 支持旅游教育,培养旅游人才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新问题也在不断呈现,其中旅游人员的素质问题是旅游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旅游人员的素质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贵州省应整合各种有利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旅游教育大力支持。同时,宏观上也应积极吸引高端的旅游人才,引导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另外,旅游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让学校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学习和实习的场所,双方互惠互利,且有利于贵州省旅游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贵州省旅游接待能力、接待档次和接待质量的提高。

结语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历史悠久的乡村民俗文化及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贵州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作为本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建成旅游大省、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由于贵州少数民族种类多,数量大,乡村民俗资源丰富,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顺应时代要求,走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化之路,对贵州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为贵州的支柱型产业、旅游大省强省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对贵州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构想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希望为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1]冯静.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贵州财经学院硕士论文,2009-06-03

[2]汪俊芳.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06-01

[3]何涛.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魅力中国,2009-12-05

[4]黄真真.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东营日报,2011-11-24

[5]朱晓莉.来安县文化产业研究 .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1-04-01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6.108

计晓燕(1964—),女,浙江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理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学、旅游学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产业化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