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

2012-01-28 13:52朱恺军钱淑琼单胜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2期
关键词:实验区浙江省建设

朱恺军 钱淑琼 单胜道

(1.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临安311300;2.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36)

浙江省是全国最早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省份之一,1993年,作为浙江省乡镇块状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横店镇、杨汛桥镇、邱隘镇3个建制镇成功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近20年来,浙江省科技部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断推进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培育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项工作一直走在了全国前列。到2010年12月,已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9个,其中国家级实验区10个,省级实验区19个。总结实验区建设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为“十二五”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指明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区建设现状

1.1 区域分布不均衡

浙江是一个自然生态条件多样的省份,全省可分成6个生态区:浙东北水网平原区、浙西北山地丘陵区、浙中丘陵盆地区、浙西南山地区、浙东沿海及近岸区和浙东近海及岛屿区。1993年初,浙江省宁波市邱隘镇、绍兴市杨汛桥镇和东阳市横店镇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实验区,其中2个实验区位于浙东北水网平原地区,1个实验区位于浙中丘陵盆地区。

至2010年底,浙江省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9个,分布于全省所有6个生态区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不同生态区之间实验区分布的数量不均衡。浙东北水网平原区拥有的实验区数量最多,包括下城区、上城区、绍兴市、桐乡市、杨汛桥镇等9个实验区,占全省实验区总数的31%;其次是浙东沿海及近岸区,有邱隘镇、宁海县、温岭市、路桥区、龙港镇、瓯海区、椒江区等7个实验区,占全省实验区总数的24%;浙西北山地丘陵区有5个实验区,占实验区总数的17%;浙西南山地区有4个实验区,占实验区总数的14%;浙中丘陵盆地区有3个实验区,仅占实验区总数的10%;而浙东近海及岛屿区仅有1个实验区。

1.2 层次结构不断提升,但缺少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1993年,浙江省仅有3个实验区,2010年发展到29个,数量上增加近10倍。实验区的行政级别和区域范围也不断扩大[2-3],在 2000年前,6个实验区都为建制镇。2010年底,浙江省建制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个,占38%;城郊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个,占21%;县及中小城市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个,占34%;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占全省总实验区数的7%。从行政管理层次类型来看,建制镇型实验区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其他类型实验区比重在不断上升,其中以县及中小城市型实验区增长的速度最大。

2000年以前,浙江省国家级实验区3个,至2010年底增加到10个;省级实验区3个,至2010年底增加到19个。省级实验区数量增加的速度更快,为国家级的2倍,形成良好的实验区建设层次结构,为进入国家级实验区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但目前浙江省还没有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1.3 因地制宜,实验区示范定位更加明确

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浙江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实验区,因地制宜编制发展规划,确定建设任务,为周边类似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山区和水系源头实验区,如太湖源镇、淤头镇、华埠镇,以生态建设为中心,重点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保护水资源和林业资源。平原和沿海实验区,如邱隘镇、余新镇、杨汛桥镇等,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重点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大城市城区和地级市的城郊实验区,如杭州下城区、嘉兴南湖区、绍兴市等,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中心,重点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发展定位方面,不同实验区各具特色。嘉兴南湖实验区定位是建成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为平原水网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以科技引领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温岭实验区定位是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为沿海发达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示范。宁海实验区定位是建设成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的实验区,为我国山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江山实验区定位是通过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为水系源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省界山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1.4 由点到面整体推进,但辐射带动效应仍需加强

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注重从基层抓起,通过经验积累和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影响,实现从点到面的飞跃。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衢州等地区,从建制镇开始抓实验区培育和建设,再在县(市)、市更大区域内推广实施。1993年绍兴杨汛桥镇成为国家级实验区,2005年绍兴诸暨市成为省级实验区,2008年绍兴市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现了3级飞跃。2005年淤头镇(江山市)成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年后江山市成功申报了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浙江省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示范效应,由点到面,逐步深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推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由于实验区建设经验的凝练不够深刻,不同行政区对实验区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影响了实验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

2 实验区建设方向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在实验区建设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促进浙江省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1 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新实验区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山区占陆地面积的80%,拥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种质资源,“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山区林业所具有的巨大生态功能,特别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将越来越体现出潜在的价值;山区特色经济林、珍贵用材林、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和非木材林业资源利用等产业发展的潜力也很大。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山上浙江”口号。

同时,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大陆海岸线和海岛线总长6 486 km2,居全国首位,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东海大陆架盆地有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得天独厚的港口、渔业、旅游、滩涂、油气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显著,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保障。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舟山群岛成为我国第四个新区,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十二五”期间,在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同时,依托“山上浙江”、“海上浙江”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浙江中西部山区和海岛地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力度,提高山区和海岛实验区比例,使实验区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2.2 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提高实验区的示范效应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本身就是品牌,一个成功的实验区范例必须可以复制,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要提高实验区品牌的知名度和示范作用,必须有精品意识,抓住特色、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正确实施和精确凝练。首先,在创建之初,就应该在内容繁多的可持续发展领域筛选和识别容易形成特色的内容,并有意识地加以培育和引导。在最容易突破和具有优势的地方入手,往往容易取得成效;抓住了特色,就容易事半功倍,从而大大提高实验区的建设质量,为建成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准确定位,明确目标,以最终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为目标来制定规划,注重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规划真正落到实处,为全面实现实验区建设目标提供保证。第三,正确实施实验区规划。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可持续发展专家队伍,为实验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知识保障;同时要引导居民参与实验区建设和监督,保证实验区建设顺利推进。第四,加强经验总结,认真凝炼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机制与经验,为实验区的深化建设提供参考,也为相似类型地区提供示范。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实验区建设成效,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进一步扩大实验区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省级建设体系也分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两个层次,使得实验区建设目标和考核指标更加明确。

2.3 不断创新,培育实验区新模式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共同性,一个国家或区域往往无力单独解决跨区域的问题,需要各个区域携手共同完成。目前我国实验区建设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由于不同行政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不平衡,对于解决跨行政区域共性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探索跨行政区域实验区建设新模式[4-5]。根据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可以从产业园区、小流域和山海协作3个层次开展新型实验区建设试点。

产业集聚区型。浙江省块状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区类型多,分布广,集聚区企业发展遇到了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素瓶颈的制约,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逐年增大。充分利用聚集区内企业数量多,有较完善产业链的特点,通过产业园区推进诸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寻求产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为同类型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如何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上的示范性和带动性,是当前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小流域型。小流域内不同经济体发展程度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或互补性,这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主题会更明确,针对性会更强。可以针对上下游面临的相同生态问题,依据流域地貌、土地和水流的分布特点,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发挥群体防护作用,探索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山海协作型。依托浙东沿海和西南山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广泛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将是浙江乃至整个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重要议题,“山海协作工程”可以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加速特色优势产业、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促使发达地区企业的跨区域扩张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互惠互利。充分利用浙江省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机遇,选择良好的结对城市,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通过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差异化发展,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间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2.4 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实验区管理水平

近20年来,浙江省在凝练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机制与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实验区在制度建设方面仍需要不断深化,如实验区建设绩效制度和资金筹集措施等等。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政府工作重点变化,建立一套实验区绩效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绩效考核目标和内容具体化,考核依据要可操作,最好以政府日常考核作为基础。评价体系要客观、指标体系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发挥政府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公益性项目财政补助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资本对实验区项目建设的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从而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积极探索形成自我积累、良性发展的机制,如: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尝试通过技术产业化开发,使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问题变为有效益的产业化经营活动,保障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能够从资金等方面得到社会的支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3 实验区建设保障措施

3.1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实验区全面可持续发展

完善原《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浙科发社[2002]296号),加强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减少决策过程中的部门利益行为,使政策措施更为科学合理。增加省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载体,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使实验区建设在推进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

3.2 加强科技保障,不断增强实验区发展支撑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技术的经费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制定和实施产业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有重点地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项目,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等各类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创业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技术市场主体,推动科技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3.3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及时提供实验区智力支持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目标,着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尤其要加大生态环境、社会管理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更具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实验区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坚持“社会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个人捐助为补”的原则,努力争取国家、省、市有关社会发展与科技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在省科技发展基金中,设立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重点扶持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关键性瓶颈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对科技含量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优先纳入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以扶持。

3.5 完善考核指标,提高实验区建设工作积极性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加绿色GDP、居民幸福指数考核,将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和经济发展方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变单一的GDP考核指标。积极探索并争取把实验区建设纳入对县市区考核内容。

3.6 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

国内一些省份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山东省在2010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一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同年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江苏省在实验区精品打造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目前有9个国家级实验区,其中2个先进示范区。浙江省要加强与这些特色实验区交流,提升实验区建设能力。

(编辑:刘照胜)

[1]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报告(1986-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情况联合调研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现状评估与发展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4):108-110.

[3]迟计.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4):27 -31.

[4]刘学敏.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面临的挑战[J].科技成果纵横,2009,(5):11 -13.

[5]郭艳华.广东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J].广东科技,2010,(28):43 -47.

猜你喜欢
实验区浙江省建设
《初心》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