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经注》看老子籍里今何在

2012-01-28 22:22武剑青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水经注阴沟故城

武剑青

(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有关老子籍里,史籍有明确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厉音赖”;晋《太康地记》亦载:“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据上述史籍,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苦县”确系老子籍里。

上引史籍中的“苦县”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逐步发展演变到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①康熙版《鹿邑县志》、乾隆版《鹿邑县志》、光绪版《鹿邑县志》均详细记载了其县域的历史沿革。。因此,老子籍里在今河南省鹿邑县。这本是一桩铁案,自汉代以来少有疑问。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安徽大学孙以楷教授为主将的安徽籍学者,从史料、老庄的文本语言和内容、口述史、神话、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作了大量论证,否定了《史记》中有关老子籍里在“苦县”的“旧说”,提出老子故里在涡阳的所谓“新说”②有关新说(涡阳说)的主要代表性著文有:杨光《老子生地考辩》,《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廉成荣《打开历史尘封,破解千古之谜——确认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太清宫》,《人民政协报》,1988年5月22日;老庄《涡阳:道家始祖老子故里》,《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孙以楷《今本史记老子传质疑》,《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等。,因而引起了相当激烈的争论。我们注意到,无论支持旧说还是推崇新说,其所采择论证资料均以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为主要依据。为进一步辨析两说真伪,本文通过对《水经注》中所载相关资料的研究,并据以认为《史记》“旧说”可信。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濄(涡)水走向及其沿途文物古迹

检诸史籍,明确记载老子籍里的文献,除《史记》、《括地志》、《太康地记》等之外,《水经注》应该是记载老子籍里位置最详细、最具体的文献之一。《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1]:

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

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迳卷县故城南,又东迳蒙城北。……又东迳开光亭南,又东迳清阳亭南,又东合右渎,又东南迳封丘县,绝济渎,东南至大梁,合蒗荡渠。……

东南至沛为濄水。

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濄水出焉。濄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濄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渠,不得至沛方为濄水也。《尔雅》曰:濄为洵。郭景纯曰:大水溢为小水也。吕忱曰:洵,濄水也。濄水迳大扶城西城之东北……

濄水又东南迳阳夏县西,又东迳邈城北,城实中而西,有璅郭。濄水又东迳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乡也。……濄水又东迳安平县故城北。

《水经注》经文说“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蒗荡渠即渠水,说明阴沟水是从渠水中分流而出的。经文又说阴沟水“东南至沛,为涡水”。那么阴沟水就应该是涡水的上源。郦道元在谈阴沟、蒗荡、沙水和涡水四者关系时说:“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涡水出焉。”意思是阴沟水先流入蒗荡渠,最后又从沙水分出,成为涡水,也就是说涡水是从沙水中分出,涡水、沙水的上源都是从黄河里分出的阴沟水。

涡水自沙水分出以后,按郦道元所注“濄水迳大扶城西……又东南迳阳夏县西,又东迳邈城北……又东迳大棘城南”。大扶城即扶乐城,杨守敬《水经注疏》谓:“扶乐城在太康西北四十里,阳夏县城即今太康县治所在地。邈城,在太康县东南。大棘城南,《括地志》载大棘故城在宁陵县西南七十里。《太平寰宇记》,在柘城县西北三十里,以后转属宁陵,复属柘城矣。在今柘城县西北。”[2]2524-2525从以上所记可知,涡河河道尚在太康县境而未入今鹿邑境。

《水经注》中所记涡河河道古今差别很大,在现在太康县境、今涡河自县西北芝麻洼流入,穿过太康县城东北角后向东南流入今柘城、鹿邑境内。而《水经注》中的河道却在今太康县城以西。在太康县城西常营镇、清集、独塘一线至今仍有老涡河的河道。此老涡河河道又经太康县城南毛庄镇向东,在水牛陈、顾楼、大施庄之间与今天涡河河道交汇。由是推知,《水经注》中的涡河河道是在绕行今太康县城以西后,又经太康县城的西南方向,经常营镇、逊母口镇、大许寨、马厂镇一线附近地区,向东流进入鹿邑境内。而太康境内的老涡河河道很可能就是《水经注》中的涡河旧道。

涡河在入鹿邑县境后,注文中记载了大量与老子故里有关的史料。《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

濄水又东迳鹿邑城北,世谓之虎乡城,非也。《春秋》之鸣鹿矣。……濄水又东迳武平县故城北。……濄水又东迳广乡城北。……濄水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濄也。

濄水又东南屈,迳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曰:春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城之四门,列筑驰道,东起赖乡;南自南门,越水直指故台西面,南门列道径趣广乡道,西门驰道西届武平,北门驰道暨于北台。

濄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注之。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东迳承匡城东。……谷水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西……谷水又东迳柘县故县东。……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隍堑,耗则孤津独逝。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台,非也。谷水自此东入濄水。

濄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谯所勒;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濄间。

濄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濄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

涡河出鹿邑县境后,入谯县(今亳州)及其以东,注文亦对该地的郡县、历史、名胜等作了详载。《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

濄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谯,城顿而还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谯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北迳谯城西,而北注濄。濄水四周城侧,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馀基尚存,柱础仍在。……

濄水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县,世谓之漳水,故有漳头之名也。东北流迳城父县故城西,侧城东北流入于濄。濄水又东迳下城父北。《郡国志》曰:山桑县有下城父聚者也。濄水又屈迳其聚东郎山西,又东南屈,迳郎山南,山东有垂惠聚,世谓之礼城。袁山松《郡国志》曰:山桑县有垂惠聚,即此城也。

濄水又东南迳濄阳城北,临侧濄水,魏太和中为南兖州治,以孟表为刺史,后罢州立郡,衿带遏戍。

濄水又东南迳龙亢县故城南,汉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为侯国。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者也。

按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言,涡水在今鹿邑县境内的流经路线是较为明确的。涡水东迳安平县故城北,鹿邑城北、武平县故城北,广乡城北,东南屈后迳苦县故城南,赖乡北迳老子庙东,又北经李母庙、相县故城南。向东再迳谯县故城北,在谯县故城西涡水已入今安徽境内,涡水再东南,在今安徽境内经城父故城北,下城父城北,涡阳故城北,龙亢县故城南至涡口城入于淮水,这是《水经注》中涡河河道的基本状况。而上述涡水所经由的城邑大部分遗址尚存,安平县故城,杨守敬按,今有安平集,在鹿邑县西北七十里。鹿邑城,在今鹿邑县西六十里。武平县故城在今鹿邑县西四十里。广乡城在今鹿邑西。苦县故城、赖乡城在今鹿邑县东十里。老子庙、李母庙、李母冢都在今鹿邑县东。相县故城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谯县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市。城父故城,又名夷邑,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七十里。涡阳在今蒙城县。龙亢县故城在今怀远县西北七十五里。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水经注》中的涡阳并非今天的涡阳县。今涡阳县,汉代为城父、山桑、至县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亳州、宿州、阜阳、蒙城析置涡阳县,乃因袭北魏涡阳县名,其距北魏蒙城涡阳约三四十公里。因此,从《水经注》中记载的有关老子故里的遗迹来看,至少在北魏以前,能说明为老子故里的文物遗存都集中在今鹿邑城以东,即苦县故城东、相县故城以西的东西十余里范围之内。而今天安徽境内的谯县故城、城父故城、涡阳城均在相县故城以东。今天涡阳县在北魏时尚未有行政建制,其处在古城父与古涡阳城(也就是今城父集与蒙城)之间,偏于《水经注》中所记载的老子故里之东南百余公里之外。

而今天的鹿邑,保存了自汉代以来的大量纪念老子的石刻和碑文,其中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的有《李母冢碑》和边韶《老子碑》两种,此两块石碑碑文均被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极有价值。《李母冢碑》全称《老子圣母李夫人碑》,系永兴元年谯县县令长沙人王阜所立。碑文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3]从碑文内容上看,此碑完全是纪念性质。立碑者是汉桓帝永兴元年的谯县县令长沙人王阜。东汉谯县县治在今鹿邑县城东三十公里的今亳州市谯城区,谯县县令立碑纪念老子不在今安徽涡阳县,而在其西的今鹿邑太清宫镇,正说明《史记》老子故里苦县厉乡曲仁里之说在当时毋庸置疑,而在今天也是值得信从的。

由《水经注》所载涡河流向及沿途情况可知,与老子有关的文物包括老子庙、老子碑等,均分布于今日鹿邑县境内,而与今日涡阳县没有任何关联。今日涡阳县所谓老子遗迹在《水经注》中没有任何讯息。

二、“谷水”非“武家河”考

老子故里涡阳说的又一依据是“涡阳县境内的武家河,古名谷水,老子出生地天静宫位于武家河入涡处,故可说:'谷水处其阳'可知老子故里在涡阳”[4]。老庄先生将涡阳武家河水当做古代的谷水,并据此认为这是老子故里在涡阳的又一证据。

涡阳县境内的武家河是不是《水经注》中的谷水呢?从郦道元所记谷水自源头、经行及至赖乡附近入涡水的河道来看,谷水根本流不到今亳州涡阳县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

濄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注之。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东迳承匡城东。《春秋经》书:夏,叔仲、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左传》曰:谋诸侯之从楚者。京相璠曰: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谷水又东南迳巳吾县故城西。《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徙种龙乡也。……谷水又东迳柘县故城东。《地理志》,淮阳之属县也。……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隍堑,耗则孤津独逝。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台,非也。谷水自此东入濄水。

由郦道元所记可知,谷水并非一条大水,从源头到尾闾,《水经注》记载确凿。谷水在襄邑县城东从涣水中流出,迳承匡城东,又东南迳巳吾县故城西,再东迳柘城县东,之后穿过苦县故城,在赖乡城南东入涡水。注文中所说的襄邑县在今河南雎县西。承匡城,在今河南雎县西三十里匡城乡。巳吾县故城,在今宁陵县西南四十里。柘县故城,即今柘城县城。赖乡城在今鹿邑县东十里,谷水在赖乡城南入涡。所以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按语中说:“(谷)水自今雎州东,东南流经宁陵县,柘城县,至鹿邑县,东北入涡。”[2]2此言大体正确。这条水道大体是经雎县西,经宁陵、柘城两城,至今鹿邑县入涡水,其西距安徽亳州数十公里。而涡阳境内的武家河虽为涡河支流,源出于河南商丘县城北山丘,但其主要部分在安徽省北部,沿商丘与虞城县界南流,经安徽省亳州市东,至涡阳县城中入涡河,全长一百二十七公里[5]。

因此,以今涡阳县境内武家河为《水经注》谷水的看法,与古代文献所载不符,《水经注》中的谷水不在今涡阳县境。老庄先生“谷水处其阳,可知老子故里在涡阳”之说毫无文献依据,断不可信。

三、相县故城之位置

《水经注》中的“相县”故城是确定老子故里在今鹿邑县境的重要坐标。《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

濄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濄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

由此可知,相县故城在老子故里与谯城之间,相县故城之西有苦县故城、赖乡城、老子庙、李母庙、李母冢等;之东则有谯城,曹氏冢群和城父故城。相县故城在两汉至隋唐之间,属于苦县,所以郦道元才说“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这里所说的赖乡,据《太平寰宇记》卷十二《亳州真源》引崔元山《濑乡记》说:“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三里。祠门内右有圣母碑,东院内有九井。”《述征记》:“庙内九井,或云汲一井,而八井动。”《舆地志》“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同卷“濑水”条载:“濑水,在县东南十二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谷水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相县在濑水东是也。”[6]这说明至少在宋代,当时“苦县界”确有“濑乡”和“相县故城”,其确切方位是:濑乡在“县(城)东南十二里”,而相县故城在赖乡东五里,距当时苦县治所也仅仅十七里之遥[7]。因此,相县故城的地望对于我们寻找老子故里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那么相县故城究竟应在何处?杨守敬按:“《一统志》,秦时故县,非汉沛郡治之相县。《寰宇记》,相县在濑水东。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2]2524-2525也就是说,杨守敬认为相县故城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从鹿邑县城向东十五里正好是今太清宫镇附近。仔细考察太清宫镇附近地形,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涡河北岸上的一处高地,可能由于涡水改道时激流冲刷而过,且历代受河流雨水冲刷严重,这块高地现在只剩下方圆半公里大小。它位于太清宫镇东北方向,与《濑乡记》所说相县故城在“濑乡东”吻合。与此高地隔河相望的是南岸的抄纸店村,该村距太清宫镇大约三华里,加上涡水宽约一公里,高地距太清宫镇的远近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相合无间。其次,当地父老至今仍称高地为“谷阳城”。这个自古相传的地名,令人想到上引晋成帝成康三年更名谷阳县,直至唐乾封元年才更名真源的事实,以及边韶、郦道元“相县荒虚,今属苦”的记载。这均可证明当地所传“谷阳城”之名完全有根有据,绝非空穴来风。至此,这个扑朔迷离的“相县故城”的地理位置终于有了完全合乎情理的理解[7]。

因此,由《水经注》等文献所记相县故城位置来看,至少在北魏以前能够证明为老子故里的遗物均分布在相县故城以西的今鹿邑县境内,与今天亳州涡阳没有关系。

四、结语

《水经注。阴沟水》载有丰富的有关老子籍里的信息。由《水经注》所载涡河流向及沿途文物分布可知,与老子有关的文物包括老子庙、老子碑等,均分布于今日鹿邑县境内,而与今日涡阳县没有关系。《水经注》所载“谷水”非涡阳县境内的“武家河”,某些学者的“谷水处其阳,可知老子故里在涡阳”之说毫无文献依据。由《水经注》等文献所记相县故城位置来看,至少在北魏以前能够证明为老子故里的遗物均分布在相县故城以西的今鹿邑县境内,与今亳州涡阳没任何关系。总之,由《水经注》所载可知,老子故里确在河南鹿邑,安徽涡阳为老子故里之说确属无据之论。

[1]水经注校证[M].郦道元,注,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550-551.

[2]水经注疏[M].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32[M].严可均,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193.

[4]老庄.涡阳:道家始祖老子故里[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1):86-87.

[5]朱道清.中国水系大辞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170.

[6]樂史.太平寰宇记:卷12[M].王文楚,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61.

[7]王珏.老子故里在鹿邑求解[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 (4):107-110.

猜你喜欢
水经注阴沟故城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引《水经注》考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爸爸从这儿掏出来的
从印度护卫舰“阴沟”里翻船说起
若使梦至故城
广东省中医院阴沟肠杆菌qnrA基因的检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井蛙(外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