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特色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广东阳江地区为例

2012-01-29 07:56林慧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阳江市阳江职业院校

林慧

(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 阳江 529500)

论区域特色与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广东阳江地区为例

林慧

(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 阳江 529500)

区域特色是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地方职业院校应吸收区域文化精髓,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依托区域经济特色,创建职业教育品牌,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适用人才。

区域特色;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环境的变化既给组织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这里所说的环境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即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和社会环境层面,并归属于一定的区域,体现出该区域的经济、政治、自然、历史、风情、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区域特色,这种区域特色始终影响到地方职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在当地的人文底蕴中挖掘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元素,将区域特色融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之中,最终形成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区域特色是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它与普通教育不同,它更加根植于区域土壤之中,其建立、建设、发展无不打上区域特色的烙印,表现出浓郁的区域特色。可以说,地方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除自身形成的特点之外,还要着重考虑区域因素的影响,要在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熏陶下,最终在内容与形式上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对区域特色的体现,实际上就是对区域特色的挖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校园文化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文化特色必然折射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中,成为校园文化的必然性源流之一。因此,凡是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无不重视分析所处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并与自身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如广东各地职业院校大都以广东岭南文化作为背景,吸收岭南文化的精华,融入各自校园文化之中,借以提高职业院校的品牌形象、文化实力和知名度。二是指职教发展模式。教育与经济是鱼水相依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革新为先导,这就要有一大批创新型的科技管理人才。而职业教育也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内容与结构,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教育与经济正是在这种互动和适应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构建和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下,对区域文化的精华不断吸纳、升华,最终结合自己实际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吸收区域文化精髓,培育和谐校园文化

在培育校园文化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区域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吸取其中的精髓,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并通过学校的倡导和行为规范加以强化,由师生一届届传承,潜移默化地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如广东阳江市地处粤西,这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作物丰茂,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其早期居民是由古越人和中原南迁的移民融合而成的,由于毗临南海,港口众多,水系纷繁,并处在宋代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海外贸易发达。这就决定了阳江地区民众心态和性格特征: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收,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

近年来,阳江市被评为国家“诗词之市”、“楹联之市”,有崇文尚学的光荣传统。为此,阳江市技工学校以弘扬岭南文化为特色,以“勤奋、诚信、自信、创新”八字作为校训,而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则把“崇德远志,精艺博长”作为广大学生追求的目标。由于阳江市职业院校普遍建校历史较短,人文底蕴相对薄弱,所以,把区域文化的精华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实是终南捷径。

(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筑构职业院校办学的精神支柱

区域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乡土文化优秀传统开展教育教学,是创建特色职教文化、筑构职业院校精神支柱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切实把握地方文化的脉搏,从而树立起自尊自爱的旗帜。学校要争取一些参与地方民间文艺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地方文化,多渠道地寻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中挖掘更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让他们感受一种地方文化氛围。如广东阳江地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现代文化史上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有著名的岭南画派艺术大师关山月,有早年投身革命、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诗歌的“南国诗人”阮退之,有名震岭南的各类艺术家,如苏天赐、黄安仁、陈醉、何土德……有民主革命的先驱李箕、谭作舟等,这些阳江地区的乡贤如灿烂的群星,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代表了岭南文化的精髓,爱国爱乡、自强自尊、勇敢正直、勤劳诚信、崇尚诗书,这些优良传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阳江地区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长期以来滋润着阳江地区的教育,不少职业院校将区域内的英雄史迹、杰出先贤、文明遗迹作为建设特色校园人文景观的丰富源泉,以营造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养成优良的学风。如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园建设时,依山筑起一幅长40米、高3米、名为“昨天、今天、明天”的浮雕墙,对家乡历史、先贤事迹、未来希望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和表达,给广大师生一种美的享受。家乡文化中艰苦创业、崇尚诗书、勤奋好学的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模式决定教育发展模式,而教育水平的高低又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两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同时,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地方职业院校的宗旨,也是地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重点。地方职业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结构和地方社会经济需求,拓展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领域,提高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层次和效益,从而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一)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创建职业教育品牌

阳江市地处广东西部沿海,紧靠珠三角核心区,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以来,阳江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1%以上,初步形成以五金刀剪、食品加工、轻纺服装、医药化工、电力能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近年来,阳江市荣获“中国刀剪之都”、“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风筝之乡”、“中国温泉之乡”等称号。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阳江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

阳江市现有人口270万,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而资本相对不足。这样的资源状况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阳江市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随着广东全力推行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以加快广东两翼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造成阳江市制造业每年有20%~30%劳动力缺口,这大大制约了阳江市的经济发展,而阳江地区现有高职1所,中职11所,在校生2.2万人,职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阳江地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阳江地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结合区域特点,在办学模式上,要“以中职为主,高职为辅”,要与珠三角进行错位发展,形成互补,摒弃追求“大而全”,树立“小而精“的办学思想,要提高品牌意识,全力打造阳江地区职教品牌形象,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加快信息化和实验室建设,真正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二)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设置专业,培养适用人才

专业设置最能体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职业教育要科学发展,关键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导致培养的人才结构性过剩,一部分职校毕业生不能如愿地找到专业对口工作,而用人企业却很难找到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技能素质的人才。阳江地处粤西,经济比不上珠三角,特别是县区中职教育,当地政府经费投入少,学校设施简陋,设备落后,不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训基地建设更无从谈起,学校开设的专业多数是投入成本较低的文科类专业、财经类专业,这些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缺乏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办学。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各不相同,职业教育必须以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做到学以致用。如阳江市政府近年提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民营经济。为此,江城区以工业制造、食品加工、轻纺服装、海洋渔业为主;阳东县经济增长主要是五金刀剪、电力能源、风光旅游;阳春市则着力以钢铁建材、机电化工、现代农业为支柱。上述地区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产业结构发展需要,特别是围绕区域的主导产业,有计划地设置相关专业。(1)设置专业要有适应性、灵活性和超前性,既要考虑短期的市场需求,又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本地的“小市场”,又要着眼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市场”。(2)根据市场变化,改造一些老专业,增设一些复合型专业,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地方各级政府要把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纳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建设规划之中,特别是要为新专业设置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三)服务区域经济,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地方职业院校要与本地方的中小企业加强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对地方职业院校的信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又可发现本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调整专业和人才结构,使二者相互促进。近年来,职业院校在发展中已积累了不少的办学经验,无论是校企联合、半工半读,还是“订单式”培养,都体现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密切性和重要性。合作方式可多种各样,如共享教师与技术专家等资源,共享科研和实训设施,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相互租赁实验仪器设备或实验场所,委托接收学生实习实验等。阳江市阳西县职业技术学校就把校区建在县工业开发区内,学生上午上理论课,下午进入区内相应企业顶岗实习;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每学期用五周时间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喜之郎、南大连锁超市等企业实习;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同阳江新力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每年按计划派师生下企业见习和实习,建立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的对应关系。总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努力贴近社会需求,突出发展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力争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地方职业院校应主动与地方政府联系,全面接触社会,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为学校自身发展争取必要的条件和获取最大的支持。当前,阳江地方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为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职业教育的空间是当务之急。一方面,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并对职教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团体开办职业教育,并在土地、资金、师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彰显自身的各种功能,方能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种种偏见,同时媒体和社会舆论要多宣传职业教育,鼓励青年学生参与职业教育,从而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申明.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J].教育评论,2009(2).

[2]王东霞.区域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J].教育评论,2009(4).

[3]朱新生.职业教育是教育一种类型[J].教育与职业,2006(27).

[4]梁爱云.广东东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5]阳江市政府.阳江年鉴—2009[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林慧(1983—),女,广东阳江人,广东省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

G710

A

1672-5727(2012)08-0013-02

猜你喜欢
阳江市阳江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明确试题选择方向 努力提升复习效果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对大赛作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